第三讲 上海二期高中地理教材与全国版新高中地理教材框架结构对比 上一节 下一节 返回
 
二、全国版四套高中地理教材架构特点对比分析  

2、教材模块内部的内容设计分析

(1)章节框架设计分析

湘教版和中图版教材的很多章节顺序和标题名称极为相似,特别是《地理I》的章节标题顺序几乎完全一样,章节名称也仅有几字之差。两套教材的章节顺序与《地理新课标》的内容顺序也几乎完全一致。

《地理新课标》内容 湘教版教材的章节编排 中国版理教材的章节编排
宇宙中的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变换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变换
自然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图 湘教版和中图版教材章节与《地理新课标》的内容对照表

(2)、每章内容的设计分析

四套地理教材的每个模块内部的各章内容编排不尽相同。三个模块的内容框架编排情况如下表

  人教版 湘教版 鲁教版 中国版
地理Ⅰ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球环境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三章自然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三章 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Ⅱ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一章 人口增长、迁移和合理容量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二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三章 农业地球的行程与发展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第四章 工业地球的形成与发展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与发展  第四章 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四单元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四章 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地理Ⅲ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于人类活动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四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第三章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二、全国版四套高中地理教材架构特点对比分析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四套地理教材的章节安排有以下几点不同:

①. 章节内容的编排思路不同。

人教版教材的章节结构按“地理要素”编排。该教材按照四大地理环境和自然地理要素进行安排章节体系,模块1把“大气”、“水”、“地表形态”等自然要素分别编写一章;教材的模块2也是把产业部门结构分开编排,设置了“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五章,因此,教材的章节数目都比其它版本教材的章节数目多,特别是模块1的章节数量更多。而其它三个版本教材的则按照《地理课标》的内容“要点”,把几个地理要素的内容整合在一个章目之中,如模块1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合了大气循环、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和生物循环等四个圈层知识,该章内容页数多、篇幅大。 湘教版和中图版教材模块1的四章均从“地理圈层”角度编排章节内容, 对《地理课标》模块2的“人口与城市”进行了分解,设置了2章,而其它章的 标题几乎与地理课程标准内容的标题和顺序完全一致;相对而言,鲁教版教材对 地理课程标准内容进行了更多的重组编排。但总体而言,湘教版、中图版和鲁教 版的章节体系相似性更多一些。从章目“题目名称”表面上看,虽然人教版教材 模块1的章题目也与《高中地理课标》内容的差异较大。但仔细研究发现,虽然 这两套教材与地理课标的内容都有“差异”,但差异的本质不同,鲁教版等三套 教材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理念,对地理课标中的“黑点”进行的改造和调整,按照 地理环境“四大圈层”安排章节的内容,而人教版的教材框架体现“地理要素” 的编写特点。

四套教材模块2的章节安排也不相同。人教版教材的模块2按照产业部门 分章编写;而另三套教材则整合为一章,集中编写。模块3的章节编排也不尽相 同。人教版和鲁教版教材的都把环境、经济、资源等分章编写;湘教版和中图版 教材则合并在第二章中。

②. 章节内容的容量大小不同。

由前述可知,人教版教材按照“地理要素”分章编写,因此,教材的章节数目较多,每章的容量相对较小。如该套教材的地理I的第二(地球上的大气)、三(地球上的水)、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页码分别只有27页、25页和17页(总页数合计达69页);而其它三个版本的地理教材基本按照《地理课标》内容编写,各章和各节的容量差别很大,尤其以湘教版和中图版的“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内容容量最大,页码均达到35页,鲁教版教材第二章的内容也多达31页。另外,三套教材的各节之间的内容容量差别也较大。以地理I的“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例,其中“大气”一节,湘教版教材内容的页数多达16页,中图版教材页数也达15页之多,而该章的其它节的页数一般8页以下。

③.“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内容的编排方式不同。

人教版、湘教版和中图版的地理教材都把该内容集中编排在《地理Ⅲ》中,其中,人教社教材安排在《地理Ⅲ》的第一章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中;而湘教版和中图版的教材都在《地理Ⅲ》的最后设立一个专题章(注:三个信息系统的设置顺序也略有不同)。鲁教版的教材则不同,该套教材把该部分内容分散编排在《地理I》《地理Ⅱ》《地理Ⅲ》三本教材中,以五个“单元活动”的形式体现。人教版教材该内容仅占10页,内容容量偏少;湘教版和中图版教材则分别编写了30页和34页之多;鲁教版教材该内容页数居中,占了28页。 在教材页数基本相当的情况下,内容编排的页码数量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编者的倾向性。从四套教材对“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内容的编排可以看出,湘教版、中图版和鲁教版等三套教材都对地理信息技术相对比较重视。三套教材把地理信息技术内容编排在一章或一节内,便于学生集中学习。例如鲁教版地理教材把“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分散编排到地理1、2、3的五个单元活动中:地理Ⅰ第四章单元活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地理第二章单元活动“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第三章单元活动“学用电子地图”、第四章单元活动“全球定位系统与交通运输”;地理Ⅲ第三章单元活动“走进数字地球”。这样的分散编排,体现了编写者对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视,有利于引导学生从高中地理的初始就学习地理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便于学生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在地理中的应用,理论上比较合理。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结合本校实际灵活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