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青春期 上一节 返回
 
  第二节 青春期心理发育和性心理教育    
 

青少年性心理的发育有其基本规律和自身的特点,要正确理解青春期学生的性心理的懵懂。如果因势利导利用心理特点和基本规律进行良好教育,可以帮助他们顺利通过心理叛逆期。

 一、青春期心理发育特征

1.心理发展的加速:

随着青春期生理的迅速发育增长,青少年心理发展也出现前所未有的快速,观察力突然提高,会观察到生活中成人也容易遗漏的一些问题。中学生的注意力较小学生有了长足的进步,目的明确,思维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发展,思维能力也有了全面提高。自我意识提升,对自己的身体产生兴趣,全面观察自己发现自我。在生活中有了独立见解,认识水平提高,社会化能力提高。综上我们说,青春期心理成熟是一个整体加速的过程。近年来由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快、物质水平提高也快,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加快增长,性成熟也开始提前。比如女孩的月经初潮较100年前平均提高了三年。但这种加速带来了一个问题,造成青少年心理发育的成熟相对推迟了,形成了生理心理发育不同步的局面,称为生理心理发育的异时性。例如有些中学男生,在学校表现良好,但是放学后会去偷窃抢劫等,目的并不是恶劣的,就是由于对自己的好奇的控制能力不够,可能是由于模仿武侠小说等。

2.从依赖到独立的过渡:一方面随着青少年独立自主的需要,自我意识逐渐加强,进入心理上的断乳期,对个人需要会进行独立选择思考,在社会中也希望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但另一方面青少年由于阅历不深,知识经验不足,以及心理发育不成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会感到困难,对家长老师又有依赖又有叛逆,所以我们说青春期的心理发展是从依赖到独立的过渡时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青少年没有形成对于自己的稳固形象,他们的自我意识并不是特别稳定,对自己的评价会夸大优点,评价过高、居高自傲、盛气凌人,对事物辨别能力不足,看问题片面,一旦遇到暂时的挫折失败,就容易走向极端,自暴自弃等。在评价别人时也会有片面性、情绪性、波动性。对于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会比较敏感,容易引起情绪波动,导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由于自我意识增强,造成青少年的一些反抗现象,和父母老师顶嘴、沉默不语、不愿意与家人活动等。调查显示,大约80%中学生是不能容忍家长和老师说教的。另外,青少年的情感和意志表现的相对脆弱,一般说来小学生对自己的主观情感体验不是特别深,情感意志变化没有实质社会意义。但高中生遇到事情有自己的分析,也比较善于调整自己,控制情绪变化。但有时对于一些事例情感意志自控能力较弱,容易受外界支配,表现为情感上和意志上的相对脆弱性。一方面青少年现在生活环境中都是有父母承受压力,对困难体验不深,缺乏忍耐力,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被击垮。如果家长有意识的对青少年加强挫折教育,适当对其进行挫折疏导,增加对挫折的情感理解,可能会对青春期的心理发育有一定好处。

3.逆向思维和逆反心理:逆向思维是指思维方向不是想教育者希望的方向进行,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可以拓展思维。青春期学生不满足于家长和老师指定的方式,常出现逆向思维,这是心理成长的一个标志,所以当要禁止某件事情是最有效的方法是讲明原因,避免好奇心。逆反心理是指对一种观点不加判断不假思索本能的进行排斥,是以与教育者的观点相反为原则。这是青少年对客观环境和主观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心理作用,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有很强的抵抗情绪。例如很多家长都经历过孩子在15、16岁的时候总是跟自己对着干的情况,并且这种状况大约会持续两三年。青少年时期也被精神分析称为 ,但有些父母并不是特别理解。青春期青少年由儿时的思维逐渐变为抽象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随着思维明朗化,处处要体现自我的存在,但由于世界观等并不成熟,就会靠与父母对着干来体现自我。老师和家长一定要正视孩子的逆反心理,这是与其年龄阶段相符的心理特点,要关心、尊重,冷静对待。青少年时容易犯错误的时期,要指导他们少犯错误但却不可能会不犯错误。家长和老师即使是偶然的过火行为也可能导致孩子长期的心理阴影。

青春期性心理的教育

 二、性心理的萌芽

染色体为XX时发育为正常女性,XY时发育为正常男性,这是人与生俱来的,从一出生就可以判断的。通常我们把性别结构上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第二性征是青春期的时候出了生殖器外形和男女身体外形的变化。常把男女精神心理上的差异也称为第三性征。也叫做性别认同。大约到3岁时有2/3的儿童对性别有一定的认识,4岁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儿童都知道自己的性别了。孩子会通过服装、发型等判断性别。性别不同可能会造成行为不同,1岁的孩子就出现游戏、玩具分为男孩女孩不同,4岁的小女孩还能表现出女性特征,7、8岁儿童表现出愿意和同性做朋友。

一般小孩能理解自己性别是稳定不变的,但如果父母对他们关于性的理解表示出厌恶或者拒绝时,有时孩子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想法。比如,假小子、娘娘腔。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遗精和月经现象的出现会是青少年产生心理的不稳定,随着成人感的增加,他们会从同性发展到异性按照社会规范的模式良性交往,这是进行性道德教育的比较好的时期。

1.性意识

性意识是指人对性的态度,对性问题的思维活动。两层含义,一是对性别的意识和个人性别的理解;二是对性的关注、兴趣、向往。

一般说来,儿童期就有性别意识,青春期有一些性欲意识,随后进入实现性行为阶段。性意识的发展包括四个方面:与性相关的问题的疑问、关心和态度;对自己身体成熟变化的关心和疑问;对男女性别差异和性作用的关心和态度;对异性及其异性关系的关心、需要、意见和态度。

青春期由于性意识的产生以及发展,怎么认定性意识是否成熟呢?性成熟的一般标准有四个:能够正确理解性关系,领悟到性的意义;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性需要,即乐意与异性接触,建立正常的爱情观;形成正常的性意识,能自己控制性冲动,理智感比较强;进入正常的婚姻状态。

2.青春期常见的性心理问题

青春期是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阶段,由性发育引发的心理冲突是青少年中的普遍现象,如果处理的不好就会形成一定的性心理障碍。

1) 青春性敏感。处于异性疏远时期的青少年对异性的差别特别敏感,彼此疏远,对对方态度比较冷漠。随着性发育的成熟和性心理的发展,男女之间彼此渴望接近,也情不自禁的关注对方。在集体活动中想方设法引起对方注意,留意对方对自己的评价,如果对异性嘲讽或者指责就会背上心理负担,严重的可能会留下心理阴影。如果进行青春期教育辅导,帮助解除性的神秘,是预防青春期性敏感的有效方法。

2) 青春期性适应。人类伴随着性成熟,会产生一些性欲,一般通过合法婚配来满足,但如果性成熟到正式结婚还是需要一段时期的,对于这个时期,一般称为性适应。前面我们讲过,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青少年性成熟时间在提前,每10年提前四个月,我国近35年,每10年提前5.1个月。一般而言,性适应要持续8-10年,性成熟到结婚大约要8-10年,这时需要教育工作者通过教述性知识,让青少年学会控制,避免一些困扰。加强性道德教育,注重开展健康社交活动,努力表现和发展个人心理性别,帮助他们进行性适应。

女性经前紧张。月经初潮是女孩进入青春期的重要标志,身体的周期性变化除了带来生理不变,对心里也有一定的影响,有时候会惊慌失措。月经来到之前雌性激素变化很大,对情绪、食欲、记忆力都有影响,这时候需要家长和老师对他们进行正确的解释和疏导,以免产生情绪障碍、抑郁等心理疾患。

男孩自慰焦虑。第一次射精对于男孩来讲就像女孩经历月经初潮一样,会紧张。手淫等其实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对于当事者的主要负面影响是心理恐惧和自责。通过参加文艺活动、体育活动转移注意力,如果有过度的手淫那就需要注意心理问题。

体相障碍。突然出现性别差异,对于心理发育不成熟的青少年提出了新的问题:自我形象问题。自我形象与同辈自我形象的对比有差距,这种差距会带来体相障碍。比如身材较高的孩子会驼背,以避免鹤立鸡群,而身材矮小的又会比较自卑。体相障碍可能的原因是自我不成熟,过多关注自我形象,性知识缺乏。随着疏导,可能会正确理解个体发育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