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性心理的教育
二、性心理的萌芽
染色体为XX时发育为正常女性,XY时发育为正常男性,这是人与生俱来的,从一出生就可以判断的。通常我们把性别结构上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第二性征是青春期的时候出了生殖器外形和男女身体外形的变化。常把男女精神心理上的差异也称为第三性征。也叫做性别认同。大约到3岁时有2/3的儿童对性别有一定的认识,4岁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儿童都知道自己的性别了。孩子会通过服装、发型等判断性别。性别不同可能会造成行为不同,1岁的孩子就出现游戏、玩具分为男孩女孩不同,4岁的小女孩还能表现出女性特征,7、8岁儿童表现出愿意和同性做朋友。
一般小孩能理解自己性别是稳定不变的,但如果父母对他们关于性的理解表示出厌恶或者拒绝时,有时孩子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想法。比如,假小子、娘娘腔。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遗精和月经现象的出现会是青少年产生心理的不稳定,随着成人感的增加,他们会从同性发展到异性按照社会规范的模式良性交往,这是进行性道德教育的比较好的时期。
1.性意识
性意识是指人对性的态度,对性问题的思维活动。两层含义,一是对性别的意识和个人性别的理解;二是对性的关注、兴趣、向往。
一般说来,儿童期就有性别意识,青春期有一些性欲意识,随后进入实现性行为阶段。性意识的发展包括四个方面:与性相关的问题的疑问、关心和态度;对自己身体成熟变化的关心和疑问;对男女性别差异和性作用的关心和态度;对异性及其异性关系的关心、需要、意见和态度。
青春期由于性意识的产生以及发展,怎么认定性意识是否成熟呢?性成熟的一般标准有四个:能够正确理解性关系,领悟到性的意义;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性需要,即乐意与异性接触,建立正常的爱情观;形成正常的性意识,能自己控制性冲动,理智感比较强;进入正常的婚姻状态。
2.青春期常见的性心理问题
青春期是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阶段,由性发育引发的心理冲突是青少年中的普遍现象,如果处理的不好就会形成一定的性心理障碍。
1) 青春性敏感。处于异性疏远时期的青少年对异性的差别特别敏感,彼此疏远,对对方态度比较冷漠。随着性发育的成熟和性心理的发展,男女之间彼此渴望接近,也情不自禁的关注对方。在集体活动中想方设法引起对方注意,留意对方对自己的评价,如果对异性嘲讽或者指责就会背上心理负担,严重的可能会留下心理阴影。如果进行青春期教育辅导,帮助解除性的神秘,是预防青春期性敏感的有效方法。
2) 青春期性适应。人类伴随着性成熟,会产生一些性欲,一般通过合法婚配来满足,但如果性成熟到正式结婚还是需要一段时期的,对于这个时期,一般称为性适应。前面我们讲过,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青少年性成熟时间在提前,每10年提前四个月,我国近35年,每10年提前5.1个月。一般而言,性适应要持续8-10年,性成熟到结婚大约要8-10年,这时需要教育工作者通过教述性知识,让青少年学会控制,避免一些困扰。加强性道德教育,注重开展健康社交活动,努力表现和发展个人心理性别,帮助他们进行性适应。
女性经前紧张。月经初潮是女孩进入青春期的重要标志,身体的周期性变化除了带来生理不变,对心里也有一定的影响,有时候会惊慌失措。月经来到之前雌性激素变化很大,对情绪、食欲、记忆力都有影响,这时候需要家长和老师对他们进行正确的解释和疏导,以免产生情绪障碍、抑郁等心理疾患。
男孩自慰焦虑。第一次射精对于男孩来讲就像女孩经历月经初潮一样,会紧张。手淫等其实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对于当事者的主要负面影响是心理恐惧和自责。通过参加文艺活动、体育活动转移注意力,如果有过度的手淫那就需要注意心理问题。
体相障碍。突然出现性别差异,对于心理发育不成熟的青少年提出了新的问题:自我形象问题。自我形象与同辈自我形象的对比有差距,这种差距会带来体相障碍。比如身材较高的孩子会驼背,以避免鹤立鸡群,而身材矮小的又会比较自卑。体相障碍可能的原因是自我不成熟,过多关注自我形象,性知识缺乏。随着疏导,可能会正确理解个体发育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