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人为什么会生病 上一节 返回
 
  第二节 常见的疾病及其预防    
 

这一讲我们要讲一些常见疾病以及预防。

 一、传染病

1. 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是指有病原体,大多为微生物,入侵人体所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并且在人群中会引起局部或者广泛的流行。

传染病的传播一般来说是指病原体入侵机体后会削弱机体的防御技能,破坏内环境和相对稳定性,并且可能在并提的一定部位进行繁殖,损害机体,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生理病态反映,没有明显症状的称谓隐性感染,有明显症状的称之为传染病发作。

一般认为传染病在机体内的发生发展称为传染过程,构成传染过程需要三个基本条件:1、病原体致病性;2、机体反应性;3、外界环境影响。这是三个必要条件。

2.传染病的主要病原体:

1)病毒: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特征:有核酸,没有酶系统,只能生活在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病毒主要有核酸和蛋白质构成,测量单位为nm。

非典冠状病毒

埃博拉病毒

禽流感病毒

手足口病

2)支原体: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生物。基因是环状双链DNA,目前已知80多种支原体,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微生物。

肺炎支原体

3)细菌:有细胞壁,单核微生物。

金黄色葡萄球菌

霍乱弧菌

4)寄生虫:吸血虫、吸虫等。

蛔虫

血吸虫

5)朊病毒:发现最晚,最特殊的病原体,疯牛病中发现。一种异常蛋白,不含核酸,会诱导正常蛋白发生病变,形成异常蛋白,从而引起疾病。

6)真菌:藓类等。

3.传染病原体和人类的关系

2003年中国的“非典”,引发了一个问题,在人类和引起人类传染病的致病病原体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比喻来说,就是不断升级的竞赛。寄生物和寄主之间的关系就是生态系统中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在进化过程中,双方都在不断升级,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病原体和被侵染的生物之间也存在这种动态抗衡关系。但关键问题是人类的繁殖需要二十几年一代,但病原体很多只要几分钟、几十分钟就繁殖一代。这就是说在同一段时间中,两者的世代数量是悬殊很大的,细菌的一天可能相当于人类的一千年,这就使得竞赛显得不太公平。因为变异是和世代的代数有关,微生物变异频率快,进化速率也就会快,但人类也有补救措施,人类可以生产出不同的抗体以应付细菌的快速变异。在这场战争中,其实病原和人类的战争有逐渐激烈化的趋势,人类使用的抗生素来治疗疾病,使得原先毒性较小的微生物毒性已经大大增强。

举例来说,葡萄球菌最初都可以被青霉素杀死,但到了1944年已经产生能够分解青霉素的菌株,到今天,大多数葡萄球菌都能抵抗青霉素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发明了一种人工半合成的青霉素,能够杀死这些细菌,不久之后这些葡萄球菌有同样演化出能抵抗这种青霉素的菌株。八十年代产生新的抗生素环丙沙星,使人们对其充满信心,但是现在来看,大概80%葡萄球菌也对其具有抗性了。

另外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多数淋病病例都可以用青霉素杀死,但现在70%的淋病球菌已经对青霉素产生了抗性。76年时淋病球菌大肠杆菌质粒中已获得青霉素抗性基因。另外,有一些病毒也可以通过丢失、或者获得、或者改变自己的一部分基因片段,来获取新的蛋白质的表达和形状,使得这些新的变异病毒可以逃避人类的免疫应答,还可以增加其传染力。03年非典就是这样一例。近年来受关注的禽流感病毒也是这样的情况。

 二、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1.流感

流感的最佳预防途径是接种疫苗。没有什么副作用,总有效率是80%左右。

流感的预防需要注意隔离;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病人用过的器具要进行消毒,高温、紫外等;患病期间不去公共场所;注意卫生,通风换气;加强锻炼,劳逸结合;

2.病毒性肝炎

预防途径:控制传染源。如乙肝,由于有些病原携带者处于潜伏期,虽没有肝炎症状,但有传染性,对这类病人来说要防止自身一些分泌物、器具、排泄物污染环境。

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个人卫生,使用流动水,餐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注意环境卫生,加强水源保护。

公共服务行业中共用器具要注意消毒处理。

医院注意医疗器具消毒。

切断母婴传播途径,肝炎产妇停止哺乳。

保护易感人群。提高机体免疫力。

3.结核病

结核病在我国已经是过去控制的很好的传染病,但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结核病有全图重来的气息,全球越有20亿人感染过,新发病例很高。我国结核病感染达1亿以上,西部乡村感染率是城市的3-10倍。

预防:加强卫生教育,懂得结核病的危害和传染方式,养成不随地吐痰的习惯。对青少年进行体格检查,按时给婴幼儿接种疫苗(卡介苗),使机体产生免疫减少发病率。发现盗汗、干咳、痰中带血丝的症状要及时就医,确诊为结核病要接受正规治疗,按照医生规定直接使用抗结核药。增加营养,及时发现彻底治疗。

4.狂犬病

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传染病。一旦患病,死亡率几乎是100%,危险性很高。

预防:加强动物管理,控制传染源,家犬要进行登记和疫苗接种。对狂犬病猫狗尸体焚烧。一旦咬伤,一定就医处理,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被狼狗、猫等咬伤的人注意加强免疫。

 三、非传染性疾病及其预防

常见慢性非传染疾病是危害比较严重的,常与人的生活方式相关,如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肺部疾病等都是对人体危害较大的。我国慢性疾病的死亡占死亡人数70%以上,大概平均每天有1.3万人死于慢性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也是现在医疗费用的主要支出。目前城乡居民前15位高发疾病依次为:慢性胃肠炎,慢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消化性溃疡,胆结石,胆囊炎,脑血管疾病,结核病,肾炎肾病变,贫血,椎间盘疾病,慢性扁桃体炎肺气肿,慢性肝病,冠心病。常见慢性疾病中排第一位的是高血压和冠心病,脑血管病第七位,糖尿病第八位。

1.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因多样,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肥胖、性格暴躁等都会引起。预防:合理调整饮食,控制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增加不饱和脂肪酸,补充维生素B、C、E,控制食盐和碳水化合物。适度锻炼,从事一定体力劳动,坚持体育锻炼。同事体育锻炼也会降低血脂,减少肥胖等。避免过度紧张,防止过度脑力紧张和重体力劳动,保证睡眠。戒烟,35-54岁死于冠心病的人群中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多4-5倍,戒烟后发病率显著减少。治疗,早期发现相关疾病早期治疗,消除和控制危险因素。

2.高血压

高血压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体循环长期或持续的血压升高称为高血压。

每年新发病我国有120万,发病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遗传、盐摄入高、社会心理应急、神经内分泌、肥胖。预防:控制体重,减重对健康的利益是巨大的,人群平均体重5Kg,高血压发病率就会大大降低。减重可以通过总的热量摄入降低,限制过多碳水化合物摄入,还可以增加体育锻炼。合理膳食,减少钠盐摄入,WHO建议每人每天盐摄入量不能超过6g,少吃咸菜腌制食品,补充蛋白质,钾和钙,注意摄入鲜奶、蔬菜、豆制品、瓜果等,禁止饮酒。过量饮酒对高血压患者相当危险,男性每日饮酒量少于20-30g,女性少于10g。适度锻炼,注意运动强度频度,可以以达到最大心率的60-80%作为运动强度标准,频度为每周3-5次。心理调节,心理抑郁会引起高血压,对有精神压力或心里不平衡的人应进行心理疏导。

3.糖尿病

糖尿病,以前常见于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血液分析来检测。是以高血糖浓度为特征的慢性病,糖尿病已经成为成人的十大杀手之一,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病症。在美国糖尿病患病率极高,相关综合症包括瘫痪、心肾疾病等。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糖尿病的初期也没有明显病症。多有45岁以上,以及带有危险信号的年轻人应该进行定期检测。最常见的糖尿病有两种形式,都是血糖调节功能紊乱的结果。

一型糖尿病,较少见,约占10-20%。在儿童和青年人中高发,在这个类型的糖尿病中,人体自己的免疫系统会攻击合成胰岛素的胰腺细胞,使得胰脏不再分泌胰岛素,从而在进餐后血糖很高,但身体又缺乏葡萄糖,病人必须接受外来胰岛素,帮助细胞从血液中获得所需的葡萄糖,这类型的糖尿病被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造成免疫系统攻击胰腺的因素可能是基因问题、病毒感染、毒素或者环境中其他物质,或是免疫失调。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口服会被消化系统降解,所以必须注射。使用者必须提前计划以平衡血糖和胰岛素的浓度。从92年开始了一项用细胞导入的方法来治疗一型糖尿病的技术研究。如果这项技术得以普及,对一型糖尿病患者来讲是很好的福音。

二型糖尿病,占90%左右。主要特征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抵制,胰岛素在血液中含量较高,它刺激细胞吸收血糖,但细胞吸收血糖很慢,血糖浓度会像一型糖尿病一样过高,所以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最后胰脏不再产生胰岛素,必须补充胰岛素。二型糖尿病倾向于晚年发作并且有家族遗传性,患者通常犹豫过量饮食变胖,使得体细胞抵制胰岛素,但又需要摄入养分,所以会增大胃口,这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脂肪细胞越来越抵制胰岛素,人越来越胖,又加剧抵抗胰岛素。对于这种患者,减轻体重是可以控制病情的。随着年龄增加,胰腺细胞的分泌功能会衰退,这种类型的糖尿病也会增多。饮酒会促使病情发展。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发达国家糖尿病发病率为2-4,我国城市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3-4%,总体发病率为 1-2%,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糖尿病发病机制:遗传,如1型糖尿病50%,而行90%以上。心理因素,精神因素在糖尿病发展中影响较大。肥胖,重要诱发因素,60-80%的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均为肥胖患者。饮食过多,营养过剩。病毒感染,幼年感染不会诱发糖尿病,但使隐型糖尿病得以外显。预防:控制饮食,降低摄取的总热量,减少高热量副食,多吃水果少吃奶制品,尽量少喝高糖分饮料。加强锻炼,保持一定的运动负荷,减肥,肥胖是重要发病因素,血糖升高。心理调节,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预防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