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生物心理社会健康观
近代,十九世纪以后产生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健康观。认为人体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中的,既有生物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体是由生理和心理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生理和心理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人体不能脱离自然和社会环境而生存,因此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还应有心理健康和对自然社会的适应能力。这是一种新的健康观。
1947年,WHO将健康定义为:“健康是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还指出,对最高的能达到的健康标准的追求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不存在种族、地区、政治信仰及以经济、社会情况的区别。这个概念是迄今为止医学、教育学、心理学使用最为广泛的定义,它综合了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对健康的解释。我们的教材也使用这一概念。
1978.9月,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在《阿拉木图宣言》中,又重申“健康不仅是疾病体弱的匿迹。而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并进一步提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社会指标。世界卫生组织从人即使生物人有时社会人的角度全面考虑了人的社会因素,因此评价健康不仅限于生理角度,而应该包含心理和社会角度。
五、健康的多层次内容
1988年心理卫生协会年会,健康被赋予新的社会学意义,提出道德品质的提高这一条款。健康还指人能够服从社会规范,不是仅限于良好的适应能力,并且参与社会活动。反过来,不服从社会规范无法参与社会活动也作为不健康的标识。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除了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及良好的适应能力之外,还要包括道德健康,只有这四方面都健康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1、 生理健康
生理健康(身体健康)是指生理结构完整和生理功能正常。人体生理功能是指以结构为基础,以维持人体生理活动为目的,协调一致的复杂而高级的活动,生理健康是其他健康层次的基础,是自然人健康的基础。
2、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以生理健康为基础的,并高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有一个相对的标准:
1)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指心理反应无论在形式上、内容上应该与环境保持一致;
2)心理与行为的整体性,指一个人的认识、体验、情感、意识等心理活动和行为在自身完整和协调一致的统一性;
3)人格稳定性,一个人在长期生活经历中形成的一个独特的心理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 道德健康
什么是道德健康呢?
道德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和应有的品德,是人与人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的行为准则。道德的本质是尊重、关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发展,有人因为经济发展忽视了道德发展,所以要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精神文明建设。
1990年,WHO做过道德健康的定义阐述,所谓道德健康是指:不能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需要,能按照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并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具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及辨别是非的观念和能力。一个人能获得快乐的时候说明心灵是健康的,并会越来越健康。道德健康已逐渐受到社会关注,也是人类追求健康的新的目标。
道德健康简单说来是做人应有的品德,主要指能按照社会道德的行为规范来指导自己约束自己,支配自己思想与行为,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等是非观念。道德健康也是以生理及心理健康为基础的,是生理及心理健康的发展。比如不能损人利己等。
国外科学家研究发现,屡犯贪污受贿的人容易换心脏病、癌症、脑出血等,寿命比较短,但一些淡泊名利的人则是生活比较健康的,善良正直、心地坦荡、乐于助人的人没有烦恼,心理很平衡,很有利于健康。同时还发现长寿的人几乎没有性格暴躁的,总是心态平和的。
4、 社会适应能力
指人在社会活动中的角色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良好不仅要具有以上三种健康作为基础,还必须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还需要一些文化知识、个人工作能力等。除了个人的社会角色适应能力外,还必须有创造性,要贡献与社会,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取得自我成就。这是健康的最高境界。社会适应良好的健康是高级的健康层次。
现代健康观已经改变了无病的健康观,从生物、心理、社会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健康的要求,使之更加全面,体现了健康的整体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