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突触传递 上一节 返回
 
  讲座2 突触传递(2)    
 
四、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进行通讯联系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种类很多,作用也比较复杂。下面先让我们认识一些小分子递质。

1.小分子递质

神经递质一般是指由神经末梢释放的、作用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能发挥快速而精确调节的物质。

神经递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小,除乙酰胆碱外,基本都是以氨基酸为前体,有些本身就是氨基酸。例如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谷氨酸、甘氨酸、γ-氨基丁酸等。

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而且,是第一个被发现并确认的神经递质。关于乙酰胆碱的发现,还有一个有趣的科学家的故事呢。故事的主人公是伟大的德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获得者Otto Leowi。他为了证明自己的假说,用了整整17年的时间,终于在1921年,构思和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就是双蛙心灌流实验,证明了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流,是由化学物质介导的。

如图所示,Leowi的双蛙心灌流实验,当刺激迷走神经时,蛙心活动受到抑制,如果把第一个心脏灌流液,再灌流另一个除去迷走神经支配的蛙心时,也能抑制这个蛙心的活动,因此,他推测,迷走神经兴奋时,会释放某种化学物质,抑制蛙心活动,后来证明这种物质就是为乙酰胆碱(ACh)。

2.肽类递质

神经递质还包括一些肽类递质,例如血管活性肠肽、P物质、神经肽等。

3.一些特殊的或有待确定的可能递质

另外,如图所示,例如NO、CO等,是一些特殊的递质。

CO与NO的作用相似。在神经系统中,NO参与多种突触的相互作用。另外,CO与NO还有一些其他的生理效应。

例如,硝酸甘油,可用来治疗心脏供血不足,引起的心绞痛,就是因为,硝酸甘油可以产生NO,对舒张冠状动脉平滑肌特别有效。

四、神经递质  

4.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

根据神经递质对突触后神经元作用的性质,神经递质可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类型。

(1)兴奋性递质

兴奋性递质,是指能够对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性影响的神经递质。

轴突末梢含有兴奋性递质的神经元,我们称为兴奋性神经元。

兴奋性神经元,与突触后神经元形成的突触联系,称为兴奋性突触。

例如,谷氨酸就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的兴奋性递质,释放谷氨酸的神经元,称为谷氨酸能神经元。

(2)抑制性递质

抑制性递质,是指能够对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性影响的神经递质。

轴突末梢含有抑制性递质的神经元,我们称为抑制性神经元。

抑制性神经元与突触后神经元形成的突触联系,称为抑制性突触。

例如,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就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抑制性递质。

5.神经调质

有些化学物质,含量非常少,可与突触前膜或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控制突触前膜递质释放的数量,或者调节突触后膜对递质反应的敏感程度。这类物质,一般是多肽类递质,因为这些物质的作用比较特殊,所以,又称为神经调质。

如图所示,神经元轴突末梢含有两种突触囊泡,大囊泡含有肽类递质,小囊泡含有小分子递质。当突触前神经元产生较少的神经冲动时,只释放小分子递质。当突触前神经元产生较多的神经冲动时,钙离子内流增多,小分子递质和肽类递质,就会同时释放。

因此,多种神经递质和调质的共同作用,使神经调节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无论是递质和调质,都必需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才能引起细胞的反应。因此,细胞反应的类型,不仅与递质有关,还与受体的类型有关。

研究发现,同一种递质,可以和不同的受体结合,引起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突触的传递效应,最终取决于受体的类型,而不只取决于神经递质的种类。

五、膜受体的分类及其特性  

下面让我们了解,膜受体的分类和特性。

1.受体

受体是指镶嵌在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复合体,可以和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进行选择性结合。每一种受体,都有神经递质选择性结合的特异部位,这个结合部位,称为结合位点。

分布在突触前膜上的受体,称为突触前受体。分布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称为突触后受体。

如图所示,乙酰胆碱的两种受体。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是离子型受体,这种受体本身含有离子通道,当乙酰胆碱与这种受体结合以后,离子通道就会开放,阳离子从细胞外流向细胞内,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mAChR),是代谢型受体。当乙酰胆碱与这种受体结合后,受体激活,活化的受体可以和细胞膜内侧的G蛋白结合,激活G蛋白,于是,G蛋白作用于钾离子通道,使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从细胞内流向细胞外,细胞膜产生超极化的膜电位变化。

另外,已知的谷氨酸受体有NMDA受体、AMPA受体、mGlu受体等。

2.受体一般有如下一些特性

受体与配体可以进行特异性结合。受体只能和特异的配体结合,不被其他的信号分子所干扰,因此,可以产生特异的生理效应。

受体和配体的结合,一般是可逆性结合,也就是说,受体和配体,可以结合,也可以解离,结合和解离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受体和配体的结合,可以达到饱和状态。因为受体的数量有限,当配体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受体的作用部位,就会被全部占领,这时,受体与配体的结合,就达到了饱和。

在化学突触中,神经信息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如果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含有离子通道,那么,这种离子通道,就会因为神经递质的结合而开放,离子可以顺着离子浓度穿越离子通道,从而引起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发生变化,这种电位变化,我们形象地称为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电位与动作电位不同。动作电位是在神经元的轴突上产生和传导的,动作电位的幅度和波形都比较恒定。但是,突触后电位,是由于突触传递的作用效应,一般在神经元的树突和胞体的突触部位产生,而且,一个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上,有许许多多多的突触,所以,对于某一个神经元来说,突触的作用效果,常常是多变的、复杂的。

六、突触后电位  

根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化不同,把突触后电位分为两种不同类型。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第一种类型是,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如图所示。

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兴奋,释放兴奋性递质,递质经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这时,突触后膜对阳离子的通透性增强,特别是对Na+的通透性增强,Na+流入细胞内,突触后膜电位减小,这种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例如,在静息状态下,细胞的膜电位时-70mV。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道开放,突触后膜去极化,膜电位由原来的-70mV,变成了-63mV,或者-57mV,这时,突触后膜的神经元,兴奋性提高。

那么,神经元的兴奋性是如何提高的呢?

原来,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是有条件的。当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由于突触传递作用,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就会从静息电位状态,转化为去极化状态,但是,突触后神经元可能不产生动作电位。如果多个突触传递都发挥作用,膜电位的去极化就会叠加,当膜电位的去极化达到某一个水平,我们形象地称它为阈电位。如图所示,比如-50mV,这时,突触后神经元的轴突部位,可以产生动作电位。

单个突触的一次兴奋性突触传递,一般不能使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但是,当多个突触同时释放递质,或者突触前膜的神经递质连续快速释放,就会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的总和效应,当突触后膜电位达到阈电位的水平时,突触后神经元就会产生的动作电位。并且,动作电位沿着轴突传向远端,一直到达轴突末梢。

但是,有些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不是去极化的,而是超极化的。这时,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就会降低,我们称之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六、突触后电位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如图所示,当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兴奋时,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递质,是抑制性递质。这种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的受体结合,使阴离子通道开放,突触后膜对阴离子的通透性增强,特别是对Cl-的通透性增强,Cl-流入细胞内,突触后的膜电位就会变得更负,也就是突触后膜电位变为超极化状态,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例如,在静息状态下,如果细胞的膜电位为-50mV。当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离子通道开放,突触后膜电位朝着超极化的方向变化,变成了-60mV。这时,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就会降低。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抑制性反射通路的存在是非常普遍的,这种抑制作用,一般都需要通过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来发挥作用。当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时候,突触后神经元不容易被去极化,突触后神经元活动,表现为抑制作用。这个过程,我们形象地称之为突触的整合作用。

3.突触整合

一个神经元往往与周围的许多神经元,形成大量的突触联系,包括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一个神经元,最终产生的生理效应,取决于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活动过程。

如图所示,有两个兴奋性神经元的轴突末梢(A和B),和一个抑制性神经元的轴突末梢(C),与一个神经元的胞体形成突触联系。如果用一个玻璃微电极插入神经元的胞体,可以记录膜电位的变化。

当轴突末梢A兴奋时,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当轴突末梢A连续兴奋时,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叠加,并达到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

当轴突末梢A和B同时兴奋时,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叠加,并达到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

当轴突末梢C兴奋时,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当轴突末梢A、B和C同时兴奋时,轴突末梢A、B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轴突末梢C产生的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叠加,抵消了一部分兴奋性作用,突触后电位总和以后,幅度较小,所以,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六、突触后电位  

3.突触整合

神经系统是由大量神经元组成的。因此,中枢神经系统输出的任何指令,是众多神经元整合的结果。

如图所示,例如,当膝半屈,小腿自由下垂的时候,轻快地叩击膝部的肌腱,可以引起股四头肌收缩,使小腿产生迅速前踢的反应,这种反应称为膝跳反射。

膝跳反射过程中,传入神经元兴奋后,通过突触传递,使支配伸肌的运动神经元兴奋,同时,还兴奋了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而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屈肌运动神经元,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使屈肌运动神经元兴奋性降低。最终的作用效应是,伸肌收缩,屈肌舒张,小腿前踢。

在高中生命科学第二册第8页广角镜中,介绍了神经系统受损后很难修复,为什么呢?外科医生能把断掉的手臂重新接起来,并且能恢复感觉和运动功能,又是什么道理呢?请参阅本环节的知识阅读,你会找到答案的。

时间快到了,让我们总结一下本环节的主要内容:突触的结构、突触的分类、突触的传递;神经递质、受体;突触后电位等。

在下一环节中,我们将综合介绍脑的结构与功能。

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