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突触传递 下一节 返回
 
  讲座1 突触传递(1)    
 
导入  

各位学员,您好!

从上一环节的内容中,我们比较详细地了解了,神经冲动产生与传导的生理学机制。

那么,请问神经冲动传的速度是多少呢?

其实,早在150年前,也就是1850年,有一位德国生理学家运用简单的仪器设备,准确地测定了神经传导冲动的速度,蛙神经的传导速度为20-30米/秒。

你知道,他是如何测量神经传导冲动速度的吗?如果你有兴趣的话,请设计一个神经传导速度测量的实验。

我们知道,神经系统是由许许多多神经元组成的,神经冲动所包含的信息,必然会从一个神经元传向另一个神经元,但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部位,是否存在特设的结构,来传递信息呢?

早在100年多前的1897年,英国生理学家谢灵顿(C S Sherrington)经过长期研究,首次提出“突触(synapse)”的概念,来表述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由于谢灵顿在神经系统研究工作的杰出成就,他终于在1932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如图所示,在脊髓反射过程中,需要有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等结构共同完成,其中,在中枢部位,存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

实际上,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任何反射活动,都需要经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才能完成信息传递。

一、突触的结构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比较快,但是,在经过突触传递时,呈现一定的时间延搁,我们称之为突触延搁。如图所示,突触延搁是指,从兴奋传导到达突触前末梢开始,到突触后电位出现,中间所间隔的时间。在哺乳动物中,一个中枢突触的突触延搁大约为0.2~0.3毫秒,通常,还需要神经递质,参与突触的信息传递,所以,这些突触称为化学突触。

1.化学突触

如图所示,化学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有分支,末端膨大的结构,称为突触小体。在突触小体中,含有较多的线粒体和大量聚集的突触囊泡。突触囊泡中,含有高浓度的化学递质。突触小体和其他神经元的膜相接触,形成突触联系,其他神经元的膜,就称为突触后膜,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由突触间隙隔开。

突触前膜,是轴突终末突触小体的膜。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比一般的神经细胞膜,略为增厚,是特化的神经细胞膜。

在突触后膜上,存在着一些特殊的蛋白质,称为受体。受体能与神经递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对离子通透性的变化,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膜电位的变化。

此外,在突触后膜上,还存在能分解神经递质的酶,及时分解神经递质,终止突触效应。

一、突触的结构  

2.突触的数量

 

如图所示,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以分出许多末梢突触小体,它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形成突触。例如,在理论上,估计一个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可以与其他神经元形成100万个突触。

一个神经元可通过突触传递,影响多个神经元的活动。同时,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也可通过突触,接受多个神经元传来的信息。

可见,与计算机中大量的集成电路相比,在神经系统中,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更加复杂和多变。如果人类要模拟脑的结构和活动规律,制造出具有人类智能的计算机,可能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不出现突触延搁现象,称为电突触。

3.电突触

 

如图所示,在细胞生物学中,电突触的基本结构,被称为缝隙连接。在神经元之间的电突触,有水性的蛋白质通道,相互接通,离子可以直接通过水性通道,从一个神经元的细胞质中,进入另一级神经元的细胞之中,这样,可以把兴奋迅速从一个神经元传递给下一级神经元。

如图所示,突触一侧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可直接通过缝隙连接的通道,传入另一侧神经元,迅速完成电信号的传递过程,几乎没有时间延搁。

二、突触的分类  

在化学突触中,神经元的轴突、树突和胞体都可作为突触形成的部位,根据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接触的部位不同,分为多种类型。下面让我们具体了解分类情况。

1.轴突-树突型突触

如图所示,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突触后神经元的树突相接触,形成的突触,称为轴突-树突型突触。

另外,有的树突上,还含有小的突起,被称为树突棘。如果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突触后神经元的树突棘相接触,这类突触,有时被称为轴突-树突棘突触。

2.轴突-胞体型突触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突触后神经元的胞体相接触,形成的突触,称为轴突-胞体型突触。

3.轴突-轴突型突触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突触后神经元的轴丘或轴突末梢相接触,形成的突触,称为轴突-轴突型突触。

另外,还有树突-树突型突触、树突-胞体型突触、胞体-胞体型突触等。

顾名思义:

树突-树突型突触,是由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与突触后神经元的树突相接触,形成的突触;

树突-胞体型突触,是由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与突触后神经元的胞体相接触,形成的突触;

胞体-胞体型突触,是由一个神经元的胞体与突触后神经元的胞体相接触,形成的突触。

另外,也可以根据突触前神经元,对突触后神经元的功能活动,影响的不同,把突触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两大类。兴奋性突触的作用,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增强。抑制性突触的作用,是使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受到抑制。

三、突触的传递过程  

既然神经元之间有特殊的结构来传递兴奋,下面让我们以轴突-树突型突触、轴突-胞体型突触为例,了解突触传递的具体过程。

突触传递是神经元之间通讯的最基本形式。在每个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上,都可形成成千上万个突触。每个突触的活动,都能在相对独立的调节下进行。

突触传递的过程,主要包括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递质的失活以及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状态的改变等环节。如图所示。

 

1.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

当神经冲动传导到轴突末梢的时候,突触前膜去极化,突触前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发生变化,对Ca2+的通透性增加。Ca2+由突触间隙,进入突触前膜内。

Ca2+是促发突触囊泡中递质释放的重要偶联因子,在Ca2+的促发作用下,突触囊泡向前膜移动,并与突触前膜紧密融合,突触前膜出现裂口,把突触囊泡内所含的化学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这一过程,在细胞生物学中,被称为参见高中生命科学第一册第38页黑体字和图3-5。

2.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

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

三、突触的传递过程  

3.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状态的改变

如图所示。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后,改变了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使突触后膜上某些离子通道开放,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产生局部的突触后电位。

例如,在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中,神经冲动到达突触的终末时,在很短的时间内,差不多同时有200-300个突触囊泡与突触前膜融合,把乙酰胆碱分子释放到突触间隙中,这些乙酰胆碱分子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通道开放,Na+向细胞内流动,K+向细胞外流动,产生膜电位的去极化变化。这种电位变化,如果发生在肌细胞膜的终板区,就称为终板电位。终板电位是一种局部去极化的电位,并且沿肌细胞膜向周围细胞膜扩布,使周围的肌细胞膜去极化,从而产生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最终导致肌肉收缩。

4.神经递质的失活

如图所示。

神经递质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在发挥作用效应以后,必须立刻停止这种作用效应,这样,才能保证突触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例如,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一次神经冲动到达轴突末梢,促使突触囊泡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通过突触间隙,乙酰胆碱作用于肌细胞膜的终板区(即突触后膜)。乙酰胆碱释放后,在几毫秒内就能被全部分解掉。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称为乙酰胆碱酯酶。这种酶在1秒钟内,就可催化25000 μmol(微摩尔)的乙酰胆碱分子分解。

有机磷农药,可以使乙酰胆碱酯酶失去活性。因此,有机磷农药对人或者动物,都是高毒性的。

箭毒和蛇毒的毒性很强,很可能置人于死地,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原来,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后膜上,存在N型乙酰胆碱受体,箭毒和蛇毒可以与这种受体结合,使受体失去活性,突触传递就不能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