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删除活动。
教学中开展的活动,应尽量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即略高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学生可能对“挑战活动”持有热情,从而积极投身于活动。
但是教材中设置的活动,有的对学生而言过于简单。比如,教材第六页“计算宇宙半径”的活动:
光年是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在真空中光速约3×105千米/秒,所以1光年约等于9.4608×1012千米。计算并回答:(1)人类已经观测到的宇宙半径有多少千米?(2)面对这个天文数字,你有什么感慨?
教材设置该活动的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活动了解宇宙的浩瀚。但是对于一名高中生而言,宇宙的浩瀚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所以这一活动的开展,就有些形同虚设,学生兴趣不大,对于通过繁琐计算得出的结果也没有多大感慨。这类活动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删除。
5、增加活动 。
教材中,对有些重要的地理规律、原理,并没有设置活动。为引导学生更有效地理解与把握这些规律与原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该原理、规律的把握,并结合学生及学校的教学实际,自主设计一些有价值的教学活动。
如地球偏向力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下列实验:在快速旋转的地球仪上滴墨汁,通过观察墨汁的运动轨迹,来自主地认识地球偏向力的影响。
再如,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球公转轨道特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下列活动:利用一个固定长度的线圈,将两个手指套在线圈中作为椭圆的两个焦点来画椭圆,并通过变换两个手指间的距离来画出不同形状的椭圆。
通过此活动,可以使学生意识到“既然地球公转轨道是接近正圆的椭圆,那么这个椭圆的两个焦点就非常接近”,从而理解“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但是这两个焦点都在太阳的内部,所以画图时,可以将太阳画在地球公转轨道的中心”这一原理。
四、对教材使用的建议。
(1)认真研读地理课标,准确把握教材内容。
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材编写和地理评价的依据。无论选用哪一套地理教材,地理教师都要认真研读和深入领会地理课标的理念,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备课、授课和评价。各套地理教材对地理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同,编写的具体内容和方式也不同,有的教材还对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和拓展,要通过研读课标理解教材为何这样整合,教材的内容取舍和内容深度如何处理,教材中的栏目设置目的是什么,都要以课标为依据。
(2)通读各套教材内容,整合各套教材优势。
五套地理教材各有自己的优势,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研读自己学校选用的地理教材基础上,还要浏览其它版本的地理教材不同编写方式,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所教学生的特点和学校教学条件,整合不同版本地理教材的优点,设计教学环节和实施步骤,以达到不同版本地理教材优势互补,满足教学实际需要。建议地理教师应该收集全部五套地理教材进行研读对比,虽然增加了备课的容量和工作难度,但对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大有好处。
(3)结合当地实际,重新组织教材。
地理教材是仅仅一个教学的材料和范例,不是教学的必然依据,更不能把地理教材视作教学的“圣经”。就目前而言,地理教材没有实现针对性的编写,即使教材中的“选择性”内容也不可能完全符合自己的实际教学需要。地理教师要根据学生和地区实际重新设计教学材料,不必拘泥于教材中的编写材料。案例素材可以从当地乡土素材中提取、整理,以补
充或替代教材中的案例;教学图像可以自行查询,予以调整或补充;如果教学时间或教学设备不能满足,可以对教材活动进行重新整合、取舍,一些活动甚至可以不做。
(4)转变备课和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在地理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倡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建议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课标的文字叙述主要采用描述性的行为动词表达:地理教材中编写设计了许多地理课堂和地理探究活动,多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机会和平台。因此,地理教师必须切实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以往以教为主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方法。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备教法”,更要注重“备学生”、“备学法”;树立教学“服务”意识,为学生提供参与课堂和参与课外活动的机会,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学生能自己完成的教师不包办代替;让自己从“课堂主角”退为“学生配角”,让课堂上的教师“个人独唱”变为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集体合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