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高中地理教材处理方法建议 上一节 返回
 
二、教材内容的调整  

2、教材内容选择要符合学校校情

不同地区的学生生活在各不相同的地理环境中,他们所处的环境条件无形中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背景知识。在不同背景下,学生对同一地理事物的感受是不同的,统编教材就无法照顾到学生的这种差异,如讲授“自然灾害”时,教材一般都把重点放在台风和地震上,而对长江中游地区的学生而言,地震和台风都仅仅是发生在电视或书本上的。学生没有真实的体验,相反,他们对几乎每年都不同程度发生的旱涝灾害却感受颇深。因此,在选择“自然灾害”教学内容时,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学校就应该大量增补有关洪水和伏旱方面的知识,把影响我国旱涝灾害的东部锋面雨带推移过程作为重要的基础知识讲授(在现行教材中,该知识只是一小段阅读材料)。

讲到水土流失,各种教材差不多都是以黄土高原为例,其实,长江中上游地区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也有日益加剧之势。位于长江流域的学校教师就应该结合本地实际介绍水土流失的现状、分析水土流失对不同河段两岸地区带来的危害、研讨减轻水土流失的对策。这样学生会感到更现实、也更有价值! 新课程理念倡导“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这给教师提供了两大创造空间:一方面在具体教学内容上具有了选择权,教师可以选择自己研究比较深透并可望获得更佳教学效果的区域,或选择学生更加熟悉容易激起浓厚学习兴趣的区域组织教学。同时,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上有了主动权,教师可以也应该参与校本教材编写工作,并抓住机遇把乡土地理教学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以位于长江流域的学校为例,把长江中上游的水土失的治理一章开发利用融入“河流的综合治理”一章,把“江汉平原的农业”融入“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一章等等。实现统编教材与校本教材的互补整合,这对丰富地理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疑是很有意义的。在新课程理念下,任何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素材、信息都是地理教材的一部分,都可能成为我们的教学内容之一。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应该积极探索教材处理的新方法和教学内容选择的新途径。使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更加优化,使学生真正领悟地理思维之真谛,把握地理方法之精髓。

 

 

三、教材中“活动”处理的几种方法(以湘教版为例)  

1、化繁为简。

教材中设置的活动有点步骤较为繁琐,如17页探究地球自转角速度、线速度随维度变化的活动1:

假设地球是正球体(地球的半径为6371千米),完成下列计算。

纬度 0 30 45 60
线速度(千米/时)        
角速度(度/时)        

在上课时,许多学生没有计算器,单靠笔算难免要影响活动探究的进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对活动进行适当的修改:将活动条件改为“地球的半径为R”,表格中各纬度的线速度只需列出计算公式。经这样一修改,不仅大大降低了计算的复杂程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不同纬度线速度变化规律的探究之上,能更为有效的达到活动设置的最终目的。

2、由简变“繁”

在组织学生进行难度较大的地理活动时,为了降低活动难度并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教师可以将活动由简变“繁”:先创设情境,在调动起学生浓厚兴趣的同时,为学生顺利开展活动,做好知识上的铺垫工作,然后再将教学引入活动。 如教材18页“用观测日影的方法,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的活动。该活动难度梯度较大,学生对活动中“为什么要记下‘影子与OC重合时’的北京时间,它对于经度计算的价值何在”,往往难以理解。教学中可以结合一些有趣的资料来将它扩充,例如,某位教师结合小说《神秘岛》中工程师史密斯测量经度的方法,将其作为引出活动的一个铺垫: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五名北军俘虏乘坐气球,从南军大本营里士满出逃。图中遭遇风暴,被抛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神秘岛上。 为了知道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这五名北军俘虏中的工程师史密斯,他在岛上选择了一片开阔而平整的地方插上一根杆子。当杆子的日影最短的一刹那史密斯看了看手表,时间(西五区)刚刚五点零一分,于是便向他的同伴们宣布,神秘岛的经度大约是西经152度。 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史密斯推测神秘岛经度的依据么? 当学生经过讨论分析,认识到“史密斯是根据神秘岛与75oW之间地方时的换算来推测经度”的时候,可以将话题引入活动中来: 教师过渡:“其实,在实际的操作中,单凭眼睛盯着是很难捕捉到‘影子最短的一刹那’的。那么就让我们一同借鉴我国古人的方法来完成活动,计算学校所在地的经度吧!”

通过这样对教材活动由简变“繁”的处理,一方面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满怀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活动中来;另一方面也预先引导学生通过对教师设置的情境的思考,认识到可以利用地方时的换算来得知经度,从而使学生在进行教材设置的活动时,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经过这样的处理大大减小了活动中思考的梯度,从而降低了难度,有助于学生最终顺利完成活动、自主揭示活动的规律,达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3、替换活动。

如果教师所在学校、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难以满足教材中的活动开展所必需的条件。而该活动对学生自主认识地理原理、规律又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学校及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设计恰当的活动来替换教材中的活动。 如教材13页的实践活动,其开展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太阳活动对人类影响”的认识。但是因为“大棚农业”、“参观学校附近耕地”等一系列活动开展条件,对于一些处于市中心、学生又绝大部分来自市区的学校而言,较难满足。所以教学时可以替换为:请你观察身边的事物、调查身边的人,看看人们是如何在自己的生产、生活中,积极、有效的利用太阳能的?这样替换比较切合教学实际,同时也能较好地实现教材中设置的活动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三、教材中“活动”处理的几种方法(以湘教版为例)  

4、删除活动。

教学中开展的活动,应尽量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即略高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学生可能对“挑战活动”持有热情,从而积极投身于活动。 但是教材中设置的活动,有的对学生而言过于简单。比如,教材第六页“计算宇宙半径”的活动: 光年是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在真空中光速约3×105千米/秒,所以1光年约等于9.4608×1012千米。计算并回答:(1)人类已经观测到的宇宙半径有多少千米?(2)面对这个天文数字,你有什么感慨? 教材设置该活动的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活动了解宇宙的浩瀚。但是对于一名高中生而言,宇宙的浩瀚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所以这一活动的开展,就有些形同虚设,学生兴趣不大,对于通过繁琐计算得出的结果也没有多大感慨。这类活动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删除。

5、增加活动 。

教材中,对有些重要的地理规律、原理,并没有设置活动。为引导学生更有效地理解与把握这些规律与原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该原理、规律的把握,并结合学生及学校的教学实际,自主设计一些有价值的教学活动。 如地球偏向力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下列实验:在快速旋转的地球仪上滴墨汁,通过观察墨汁的运动轨迹,来自主地认识地球偏向力的影响。 再如,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球公转轨道特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下列活动:利用一个固定长度的线圈,将两个手指套在线圈中作为椭圆的两个焦点来画椭圆,并通过变换两个手指间的距离来画出不同形状的椭圆。

通过此活动,可以使学生意识到“既然地球公转轨道是接近正圆的椭圆,那么这个椭圆的两个焦点就非常接近”,从而理解“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但是这两个焦点都在太阳的内部,所以画图时,可以将太阳画在地球公转轨道的中心”这一原理。

四、对教材使用的建议。

(1)认真研读地理课标,准确把握教材内容。

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材编写和地理评价的依据。无论选用哪一套地理教材,地理教师都要认真研读和深入领会地理课标的理念,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备课、授课和评价。各套地理教材对地理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同,编写的具体内容和方式也不同,有的教材还对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和拓展,要通过研读课标理解教材为何这样整合,教材的内容取舍和内容深度如何处理,教材中的栏目设置目的是什么,都要以课标为依据。

(2)通读各套教材内容,整合各套教材优势。

五套地理教材各有自己的优势,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研读自己学校选用的地理教材基础上,还要浏览其它版本的地理教材不同编写方式,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所教学生的特点和学校教学条件,整合不同版本地理教材的优点,设计教学环节和实施步骤,以达到不同版本地理教材优势互补,满足教学实际需要。建议地理教师应该收集全部五套地理教材进行研读对比,虽然增加了备课的容量和工作难度,但对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大有好处。

(3)结合当地实际,重新组织教材。

地理教材是仅仅一个教学的材料和范例,不是教学的必然依据,更不能把地理教材视作教学的“圣经”。就目前而言,地理教材没有实现针对性的编写,即使教材中的“选择性”内容也不可能完全符合自己的实际教学需要。地理教师要根据学生和地区实际重新设计教学材料,不必拘泥于教材中的编写材料。案例素材可以从当地乡土素材中提取、整理,以补 充或替代教材中的案例;教学图像可以自行查询,予以调整或补充;如果教学时间或教学设备不能满足,可以对教材活动进行重新整合、取舍,一些活动甚至可以不做。

(4)转变备课和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在地理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倡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建议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课标的文字叙述主要采用描述性的行为动词表达:地理教材中编写设计了许多地理课堂和地理探究活动,多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机会和平台。因此,地理教师必须切实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以往以教为主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方法。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备教法”,更要注重“备学生”、“备学法”;树立教学“服务”意识,为学生提供参与课堂和参与课外活动的机会,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学生能自己完成的教师不包办代替;让自己从“课堂主角”退为“学生配角”,让课堂上的教师“个人独唱”变为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集体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