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上海二期高中地理教材与全国版教材学习活动设计对比 上一节 返回
 
二、学生活动设计方式的对比  

该教材活动设计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生活化。合日常生活实际,增加了活动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活密切联系的活动,教材中许多活动内容都能够结适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生用手表辨方向、也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对自己以后的生活十分有用。如使杭州龙井茶的种植条件分析等等(参见图4一9)。

图 鲁教版教材中联系生活的活动

例如地理II第二章的“读地图和照片研究城市变化”课题,把课题分为三步,分解到三个内容节:“第一节第33页,收集要研究城市的地图、照片及人口、用地资料”、“第二节第42页,统计该城市各时期的城市人口,标出城市用地范围”、“第三节第47页,分析该城市人口、范围、功能等变化的特点和原因”,要求在本章学习的最后,提交分析报告、小组讨论。这样的“大题化小”的小步骤活动设计,降低了活动难度。 该教材还比较注重活动设计的指导和提示。如课题活动在章首页安排课题的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进度,并在每节结束时安排“检查进度”,以提醒学生按时完成活动项目,步骤清晰、目的明确、便于开展;地理H的第107页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关于绿色食品的网址供学生查询资料(图4一11)。

图 中图版教材中有指导提示的活动

二、学生活动设计方式的对比  

另外,该版本教材活动比较注重借鉴外国的案例设计优点,并加以改造,学生动手演示和制作活动的设计都比较新颖。 上海地理教材的活动设计方式 上海二期课改的地理教材活动的安排由远及近,从如何“开发和利用月球”、“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到“如何解决我国农民工问题”,再到“上海大卖场的布局”。活动设计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且能较好的培养学生关注世界、社会和生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发展和国计民生。

研究发现,五套地理教材的学生活动设计,普遍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材活动追求形式。

有些教材活动设计看起来十分精彩,却难以实施,如人教版的“热力环流实验”,中图版的“模拟水循环实验”等。活动的设计要考虑到实施的条件和实际目的。如辨析难懂的概念、强化课文重点、运用地理知识、拓展学生视野等等。不可为了单纯追求活动表面的花哨,搞形式主义。如果地理教材是“商品”,那么高中学生和高中地理教师就是“顾客”。学生和一线地理教师是教材活动的具体使用者和实施者,活动的可行性、实效性如何,他们最有发言权。教材是为学生而设计的,不是为编审专家而设计的,不能单纯为了吸引教材编审的眼球而哗众取宠。

2.教材活动方式过于单一。

教材的活动设计,大多属于“问答式”的活动,实验、观察、调查等活动形式较少,活动形式缺少变化,活动过程单调乏味。地理课程标准提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不同的课程目标需要不同的活动来实现。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有多种智能,多元智力需要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来训练,每个学生的智力结构不同,要设计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灵活选择。因此,教材活动形式应当更加多元化。以图像活动为例,除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读图分析下面的问题”、“读图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等之外,还可以设置“指出地图错误”、“假如让你画图表示不同气候的气 温和降水,你会如何表达”、“设计一幅布局更加合理的校园平面图”、“设计一幅漫画”等形式。让学生调动身体多种器官,培养学生的多元智力。

3.活动设计脱离学生实际。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考核体系和考核方式都是主要以“纸笔”的形式进行;现在高中生的学业负担较重,书面作业多,动手机会少;现在的高中生以独生子女为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较差,探究兴趣、活动积极性不高。上述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对我国教材活动编写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首先要注意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和热情。活动的趣味性不是简单的“儿童化”,而是让活动更有吸引力,如动手操作、角色扮演、地理竞赛等;其次是生活化。高中生逐渐有了自己的初步价值判断,注重实用价值,设计生活化的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再次,活动要简洁。把大活动分解 为小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活动过程,是一个较好的设计策略。教材活动项目要容易操作和完成,不宜太复杂。

三、学生活动设计的智能性对比  

一、从学生智力培养方面对比

1.人教版教材的活动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教材活动比较注重思维能力训练,活动内容主要是“为什么”,考察、访问、辩论等实践活动不多。在地理3的活动中,“思考”活动占了近一半。因此,人教版教材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例如,“西北地区自东向西和植被景观变化”(参见图4一12),该活动中安排了l幅景观示意图和1幅曲线图,“海拔”、“降水量”两条曲线,安排了2个“思考”题目,让学生探究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之间的关系,解释其原因。可见该活动更注重学生思考能力方面的训练。

图 人教版教材中的思考活动

三、学生活动设计的智能性对比  

该教材还注重学生的阅读信息、获取信息和挖掘信息的能力训练。如地理I第45页提供《水浒传》中的一段天气描写,让学生根据文字描述判断是冷锋还是暖锋?找出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描述文字,根据描写判断锋的移动速度快慢等等。再如教材第84页教材提供一段关于湖南张家界旅游的网页文字,学生根据描写,用教材提供的关键词推测张家界河谷的形成。这类活动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材料阅读和分析能力,对改变目前高中学生阅读能力普遍下降的现状大有裨益(图4一13)。

图 人教版培养学生阅读信息、分析信息能力的活动

2、湘教版教材学生活动注重对学生地理过程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材活动中不直接提供结论,而是让学生自行分析、推导,在探究过程中得出结论,在活动中引导对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获得过程的关注。如探究时区推算方法和规律、推算正午太阳高度公式等等。

三、学生活动设计的智能性对比  

图 湘教版教材中的探究区时计算方法的活动

但该教材的个别活动难度较大,从一定程度上可能挫伤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地理I中第16页和第17页连续两个活动,都需要用数学求解答案,虽然有利于加强与数学学科的联系,但繁杂的计算量费时费力。再如,地理I第24页,要求学生推算“正午太阳高度公式”,并计算三个地方、四个节气的正午太阳高度,不但活动量大、难度也高,(参见图4-15)。

图 湘教版教材中的正午太阳高度难度过大的活动

三、学生活动设计的智能性对比  

3、鲁教版教材活动比较注重对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该教材中单独编写了“遥感技术与应用”、“地理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学用电子地图”、“全球定位系统与交通运输”等多个单元专题活动。教材中多次出现使用网络技术、电子地图、网上购物、网络查询等学生模拟或实践活动,例如在卓越网上模拟一次电子购物、注册为北京大学的“网上学生”等(图4一16)。

图 鲁教版的活动设计:注册为北京大学的“网上学生”

4、上海二期课改教材中活动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

比如“研究与探讨”栏目中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思考能力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很多栏目的设置以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为主要特点。如“如何建设上海新文化”,这样的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开放性很大,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设置这样的讨论活动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综合实践活动部分也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考察的综合能力, 动手能力的锻炼也有所体现。

5、中图版地理教材活动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该教材中安排了地理实验、模拟演示等丰富的动手活动。如地理l的“寻找正午太阳高度的证据(观测)”、“物体运动的方向改变了吗(实验)”、“盒子里是什么(拍打、猜测)”、“模拟大气温室效应(实验)”、“模拟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实验)”、“模拟水循环(实验)”、“沉积物如何沉积(实验)”、“画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影响链(绘画)”等8个需要动手的活动(参见图4一17)。通过这些活动,有利于培养的观察、测量、肢体运动能力,为中学生所喜爱。

三、学生活动设计的智能性对比  

图 中图版丰富的实验活动

从理论上讲,如果学校有这样的实验条件,开展这样的模拟演示活动确实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但是,由于上述模拟实验需要的设备多、时间长、成本高,大多数学校不会进行实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也就落了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大多学校的活动经费和设施设备不足,农村学生数量较多,经济水平较低,教学设施更是简陋。因此,我国的地理教材设计首先要考虑活动的成本,利用简单的活动材料,利用较短的活动时间,达到最优的活动目的。其实,一个活动有多种活动方式,如热力环流实验,可以设计成“在教室内点燃废纸,关门和开门两种不同情况下,观察纸灰屑漂浮方向”。再如“演示地球自转”,可以“用地球仪演示(中图版、鲁教版)”、“用一个小球模拟(湘教版)”、“自选学具演示(人教版)”等,也可以“用学生身体演示”,教材不妨提供多种活动的方案,让学生和教师根据学校和当地的实际来灵活选用。从这一点来看,中图版教材的实验,比较适合我国少数发达地区教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对大多数学校,很难实施这些动手活动,也就不能落实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活动设计的智能性对比  

二、从培养地理图像能力方面分析

1、人教版教材对学生读图能力的指导不够。

虽然该教材中也设计读图、析图活动,但多数读图活动都是由学生自己间接分析;教材没有安排读图、析图知识的内容,读图活动不够细化,对引导学生读图方面不够充分。如“东北地区东西向农业自然条件的差异”思考活动,使用的是一幅多坐标示意图,需要指导学生读图,以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但教材并没有提示如何读图(图4一18)。如果能安排一些读图方法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逐一分析降水和气温曲线的数值变化,通过数值分析,再总结降水和气温分布规律,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图像阅读能力。

图 人教版中缺少读图指导的活动

2、湘教版教材更注重训练学生的图文转化和图图转化技能。

教材中编排了图文转化活动,如地理I第27页,在正文文字讲述地球圈层之后,让学生根据课文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教材中还有安排多个图图转化的活动。如地理I第52页,让学生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的侧视图”,绘制“以北极为中心的半球投影图”;根据课文中的北半球锋面气旋示意图,“绘制南半球锋面气旋图”等等。图图转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转化能力(参见图4一19)。

图 湘教版教材中的绘图活动设计

三、学生活动设计的智能性对比  

3、鲁教版地理教材注重学生图像能力的培养。

该版本教材中,针对地理图像单独设计了专题活动,如地理1的“辨别地理方向”、“学会应用地形图”,地理2的“学用地理统计图”、“学用电子地图”等。在图像能力培养方面,还安排学生自己独立绘制地理图像。如设计一幅与外星人对话的图画,自己设计一个环境标志图案等(参见4一20)。

图 鲁教版教材中的绘图活动

但该教材的读图活动大多是讲述,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地理图像的次数不多。另外,鲁教版教材中个别活动的问题设计不当,对学生图像能力的培养不利。例如该教材地理2的“学用地理统计图”中的一个活动(参见图4一21)。该统计图属于复杂的统计图,教材设计此活动的目的显然不是仅仅让学生看看“纵坐标、横坐标各表示什么”,也不是为了让学生找找“这幅统计图与你以往常见的地理统计图相比,主要有哪些特点”。更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分析此类统计图的方法和分析此类型统计图应注意的问题。因此,教材中的设问方式不当。不如这样设问引导:1.亚洲1960一1965年期间的人口增长率大约是多少?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大约是多少?2.你是如何得到上述数据的?3.非洲的人口增长率和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大约是多少?这样设问,把学生引导到阅读统计图的数据中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体验此类统计图的阅读方法。

图 鲁教版活动问题设计不当的例子

三、学生活动设计的智能性对比  

4、上海二期课改教材也比较注重学生图像能力的培养,新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全书共有彩色图片406幅,地图98幅,但含有图像的活动数量并不丰富。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地理图像的数量不是很多,在这方面的图像资料是比较匮乏的,需要教师进行拓展。

三、从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分析

地理活动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分析、比较、对比等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在小组讨论、社会调查、访谈交流等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在地理实验、模拟演示、制作地理模型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野外考察、天文观测、污染调查等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不怕困难良好心理品质。应该说,五套教材安排的学生活动,都十分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教版教材的此类活动是较多的。例如“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这一探究活动,学生在活动分析中逐步树立公平对待我国的农民工的正确态度,了解、理解、接受、关注我国广大的进城农民工,不歧视农民工,多关心农民工的生活疾苦,多一些爱心和同情心(图4一22)。这样的活动在教材中还有很多,如“北京的自行车多了还是少了”、“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等。

图4一22:人教版教材中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农民工的活动

湘教版教材比较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看待事物的态度。如“大树移植之风为何屡禁不止”,教材的探究材料中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树挪死,人挪活”等哲理民谚,对培养学生的正确认识地理问题的能力比较有效;“你认为应如何搞好大城市的绿化?”的问题设问,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正确的做事态度,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图4一23)。

三、学生活动设计的智能性对比  

图 湘教版教材中的培养态度价值观的活动

但该教材的个别活动的材料,减弱了活动的素质教育效果。如地理2第96页的活动材料,如果能明确给出“河南林县红旗渠”具体信息,在达到教材活动本身的目的,还可以感受到当时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水利过程的伟大魄力,激发学生敢于挑战、不怕困难的情感。当然,活动还可以让学生围绕“红旗渠开挖的利与弊”,查询有关资料,进行讨论或辩论,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参见图4一24)。

图4一24:湘教版教材中“隐蔽”的河南红旗渠活动素材

三、学生活动设计的智能性对比  

鲁教版教材的活动对培养的学生正确态度也十分关注。活动结合我国的重大过程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思考当今世界的重大环境问题,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并让学生提出合理的解决途经和措施。如“如何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人们的认识不尽相同”这一活动中的问题设计:“你同意哪种观点”。这个设问,其实就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较好训练(图4一25)。这样的活动教材中还有很多。

图4一25:鲁教版教材中培养学生正确观点的活动

中图版教材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活动不是太多。其实,该教材中有许多素材都可以编排一些树立学生正确观念的活动。如“不同的做法,不同的结果”这个案例素材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但该素材设计的是“人类现在采用不同的政策和具体做法,30年后的差异有多大?你能预测一下100年后的差异吗?”两个思考问题。其实,素材中介绍的“如果市场经济第一,到2032年,全球将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缺水;如果以可持续发展第一,则能维持目前40%人口缺水水平”资料,可以设计如下:1.根据四种不同做法产生的后果,你有何感受?2.你愿意采用哪种做法?3.反思一下,你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做法是否正确?

上海二期课改教材中,也比较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形成和变化,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发现问题,收集信息,积极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具体问题的感悟和理解,自觉地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关于农民工问题的讨论,上海这样一个大都市中,农民工人数众多,解决农民工问题与上海城市建设紧密相连,通过讨论、分析和学习对农民工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并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关于上海大卖场布局的分析也有助于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来对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城市生活观念,而且多数活动属于开放性问题的活动,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纵观五套教材活动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普遍存在过于宏观和空洞。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大多是从人类、全球、国家等角度进行,如“人类该如何发展”、“人类应该汲取什么教训”。这些问题过于宏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相距较远,难以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