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活动的数量和类型对比 |
|
加强教材中的学生活动设计是《地理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地理课标》在基本理念第三条中明确指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并建议“适当安排学生的探究活动;课文可以不直接提供问题的结论;把部分学生活动设计成学习新内容的过程等等”。地理课程标准的上述理念,对高中地理教材的活动编写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强教材中的活动设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地理教材必须加强学生活动的使用和设计。
统计表明,五套地理教材的学生活动数量是不同的。上海二期课改教材活动数量最多,共204个,是五套教材中数量最多的一套。在全国版教材中,湘教版和中图版教材的学生活动数量最多,达198个;人教版和鲁教版教材中的学生活动分别只有153个和149个,活动数量相对偏少,分别比湘教版教材中的学生活动数量少了45个和49个(参见图1)。

图1:五套教材的学生活动数量
为了对五套教材学生活动有更多的了解,下面对各个版本的地理教材数量和分布进行具体分析。
1.人教版的学生活动数量总数不多,但分布比较均衡。
三个模块分别为51、48和54个,模块之间的活动数量相差不大。模块1和模块2的活动数量多于读图思考,模块3活动和思考数量基本相当(表2)。
表2:人教版教材的学生活动统计表
模块 |
活动形式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章节总计 |
合计 |
地理Ⅰ |
活动 |
10 |
14 |
5 |
8 |
6 |
/ |
43 |
51 |
读书思考 |
5 |
1 |
2 |
0 |
0 |
/ |
8 |
地理Ⅱ |
活动 |
5 |
7 |
7 |
5 |
2 |
4 |
30 |
48 |
读书思考 |
6 |
6 |
2 |
0 |
2 |
2 |
18 |
地理Ⅲ |
活动 |
2 |
8 |
5 |
7 |
3 |
/ |
25 |
54 |
读书思考 |
4 |
10 |
5 |
3 |
7 |
/ |
29 |
|
一、学生活动的数量和类型对比 |
|
人教版教材的“活动”方式还是很多的,如读图填图、析图绘图、观察测量、演示地球运动、热力环流实验、制作三圈环流模型、交流讨论、撰写小论文、社会调查、测量计算、名词解释、资料搜集、角色扮演、设计考察路线等等。每个单元后设置的“问题研究”大多数是活动的性质。既有学生的独立活动,也有学生之间的合作分工。不过,人教版教材中的活动大多属于“思考”,动手实践和操作活动不多。

图 人教版教材中的制作活动
2、湘教版教材学生活动数量较多、类型丰富。
该教材共安排学生活动193处,在全国版四套教材中是数量最多的。从活动的具体形式来看,“思考”活动60处,占必修教材“活动”总数的31.1%,“探究”活动107处,占必修教材“活动”总数的55. 4%,“实践”活动26处,占必修教材“活动”总数的13. 5%。可以看出,该版本教材中的思考活动和探究活动相对较多,比较注重学生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但实践活动比例偏少,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应该加强。
地理Ⅰ |
探究 |
7 |
12 |
5 |
9 |
33 |
70 |
实践 |
6 |
4 |
3 |
0 |
13 |
思考 |
7 |
2 |
14 |
3 |
26 |
地理Ⅱ |
探究 |
6 |
10 |
9 |
16 |
41 |
75 |
实践 |
3 |
1 |
3 |
1 |
8 |
思考 |
3 |
10 |
1 |
/ |
14 |
地理Ⅲ |
探究 |
11 |
15 |
9 |
/ |
35 |
53 |
实践 |
0 |
2 |
2 |
/ |
4 |
表4一3:湘教版教材的学生活动统计表
3、鲁教版教材的活动数量偏少。
该教材除了在课文正文中设置“活动”和“问题”活动栏目外,还在每章后编排了一个专题“单元活动”。从这个角度来看,教材的活动数量应当较多,但统计表明,该教材中的活动数量并不多,这有些出乎意料。进一步研究发现,该教材除了“活动”栏目中的活动外,正文叙述很少设计学生活动;教材中的“知识窗”素材其实都是很好的学生活动材料,但很多“知识窗”都没有设计一定的学生活动,这样看来,该教材中的活动数量较少就在情理之中了。
地理Ⅰ |
形式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分类总计 |
合计 |
活动 |
9 |
10 |
7 |
5 |
31 |
47 |
问题 |
3 |
3 |
3 |
3 |
12 |
单元活动 |
1 |
1 |
1 |
1 |
4 |
地理Ⅱ |
活动 |
8 |
6 |
11 |
9 |
34 |
59 |
问题 |
7 |
4 |
5 |
4 |
20 |
单元活动 |
1 |
1 |
1 |
1 |
4 |
地理Ⅲ |
活动 |
6 |
6 |
6 |
9 |
27 |
43 |
问题 |
3 |
3 |
3 |
3 |
12 |
单元活动 |
1 |
1 |
1 |
1 |
4 |
|
一、学生活动的数量和类型对比 |
|
4、上海二期课改地理教材是分为上下册进行编写的。
栏目中活动的数量统计如下:
(1) 思考与实践,是供教师课堂启发学生思考和学生课后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活
动用的,共设置思考、实践题194个;
(2) 研究与探讨,全书共设置六个“研究与探讨”栏目,这些栏目都具有综合性、
开放性和实践性;
(3) 综合实践活动,全书共设置四个“综合实践活动”。
栏目 |
专题 |
知识点 |
思考与实践 |
思考与实践题数 |
专栏 |
图片 |
地图 |
表格 |
研究与探讨 |
综合实践活动 |
篇 |
第一篇 |
4 |
15 |
9 |
24 |
13 |
72 |
5 |
9 |
1 |
1 |
第二篇 |
3 |
7 |
6 |
23 |
13 |
83 |
10 |
3 |
0 |
0 |
第三篇 |
5 |
16 |
15 |
28 |
15 |
57 |
18 |
11 |
1 |
1 |
第四篇 |
3 |
10 |
8 |
17 |
10 |
40 |
15 |
6 |
0 |
1 |
第五篇 |
3 |
11 |
11 |
24 |
12 |
38 |
4 |
8 |
1 |
0 |
第六篇 |
3 |
10 |
8 |
20 |
5 |
27 |
14 |
3 |
1 |
0 |
第七篇 |
3 |
16 |
14 |
30 |
19 |
41 |
24 |
4 |
1 |
0 |
第八篇 |
3 |
7 |
8 |
14 |
8 |
38 |
8 |
0 |
1 |
0 |
第九篇 |
1 |
3 |
3 |
4 |
5 |
16 |
0 |
7 |
0 |
1 |
合计 |
28 |
95 |
82 |
194 |
100 |
412 |
98 |
51 |
6 |
4 |
可以说,上海二期课改地理教材的活动数量是比较庞大的,共204个。如何利用好这些活动,充分的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是需要教师深入探究的,并且教材中的“思考”性活动较多,而属于动手操作的活动较少。
教材中的活动为学生参与知识学习提供了平台,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理解。亲自经历和体验地理知识的获得过程,也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五套教材的学生活动数量比以往的高中地理教材增加较多,是地理教材编写的一大进步。
目前,中学地理教师对开展学生活动的感受可用“爱恨交加”来形容。一方面,根据教材内容,多安排学生活动,可使学生对课文知识的内容理解更加深刻,也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但另一方面,开展学生活动,则必然耗用较多的课堂时间和教学成本,感到课时有些紧张,也由于学生动笔做练习题的时间减少,操作不当,甚至可能导致学生考试成绩下降。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学校来说,学生活动实施起来更是困难。教师在实际教学处理中,要根据当地学校的实际,选择一些涉及教材中心内容和关键问题的学生活动,由教师组织集体完成,其它的活动可以不做或选做,在考试体制和素质教育之间找到“平衡点”。因此,教材中的学生活动数量要适当。到底多少数量的活动才算适当,是很难有一个具体的数字,但是,教师应该清楚的是活动设计更追求“质”而不是“量”。 |
一、学生活动的数量和类型对比 |
|
1、湘教版教材的活动类型比较丰富多样。 一是动手动眼活动,如地理计算、实验土壤冲刷、观察月相、模拟演示地球运动、搜集资料、识别矿物、采集岩石标本、绘图、制作动画、描绘等温线、办板报、写小论文等;二是社会实践活动,如野外观察地质构造、参观大棚农业、调查污染企业、调查商品和服务范围等;三是智力活动,如探究时区推算方法和规律、推算正午太阳高度公式、畅想数字地球等;四是强调学生的合作,如小组讨论、分组活动、主题活动等(图4一2)。

图 湘教版教材的活动形式多样化
2、鲁教版教材的活动类型也比较丰富。
有图画设计、天文观察、模拟演示、读图分析、绘图、设计环境标志图案、地理仪器操作、上网查询、模拟电子购物、模拟实地考察、角色扮演、天气预报等多种动手活动,还有调查访问、评价方案、提出建议、小组活动等合作交流活动(参见图4一3)。


图 鲁教版教材的地理一起操作活动
从活动的内容来说,该教材中的评价和决策类活动较多。活动比较注重与我国重大建设工程问题相结合,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和国家建设,增强了学生作为一个公民的责任感。如三峡过程的不同方案评价、四条进藏铁路方案比较、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讨论、分析南水北调三条线路的优缺点、西气东输等。 |
一、学生活动的数量和类型对比 |
|


图 鲁教版教材的“三峡方案评价”活动
3、中图版教材的活动栏目丰富,分布均衡。
中图版教材的学生活动数量仅次于人教版,总数达到175个。活动栏目的标注较多是一个明显特点,如“思考”“讨论”“比较”、“读图分析”、“活动”、“读图”、“实验”、“演示”、“读图练习”、“填表”等。 |
一、学生活动的数量和类型对比 |
|
模块 |
思考 |
讨论 |
实验 |
比较 |
读图 |
活动 |
课题 |
案例研究 |
合计 |
地理Ⅰ |
40 |
2 |
4 |
0 |
1 |
4 |
4 |
13 |
68 |
地理Ⅱ |
24 |
7 |
0 |
1 |
5 |
2 |
4 |
12 |
55 |
地理Ⅲ |
29 |
1 |
0 |
0 |
4 |
3 |
3 |
12 |
52 |
教材的活动方式也是十分丰富的,如观察、模拟、读图、调查、搜集资料、撰写小论文、交流合作等。但该教材的学生活动很难从栏目标注中看出,因为“课题”、“案例研究”和“复习题”等都属“活动”的性质。从表4一5的表面看,好像中图版教材的活动类型主要是“思考”,这是教材标注不当所致。其实,这些标注为“思考”的活动并非都是思考,而是实验、观察、讨论等活动内容。例如地理1“地转偏向力实验”后面的问题属于“观察”和“对比”,并不是“思考”。
但总体来说,该教材“思考活动”的数量偏多,动手实践活动偏少。其实,许多思考活动形式可以设计为讨论、辩论、动手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模型、亲自观察现象并绘制看到的地形地貌,多让学生多走进社会和生活,调查工厂、考察农业、体验生活。现在的高中学生,整日坐在家里“思考”不走进大自然、不走进大社会,长期以往,就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当从学校进入社会之时必将手足无措、一片茫然。
4、上海二期课改地理教材中的活动方式比较丰富,但以思考类的偏多,动手实践的内容偏少,读图读表的内容也较多,教材主要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为主,其中综合性的探讨较多,问题的开放性含量较高,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实践活动上,虽然为数不多,但是篇幅不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如“城市土地综合利用调查”,这种综合性的活动可以充分的锻炼学生的参与社会的能力。
 |
二、学生活动设计方式的对比 |
|
一、活动素材的丰富程度分析
1、人教版教材的活动素材比较充足。
该教材的活动素材普遍较多,“问题研究”往往提供大量的活动素材,如多段文字和多幅图像,活动材料占的版面较大。如地理I的“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探究活动,教材编排了“月球概况”、“生物圈2号”、“月球资源”等三段活动素材,占了1页半,探究素材比较充足,基本不需要再补充资料,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活动资料即可完成活动内容(参见图4一5)。
图 人教版教材中的活动素材 |
二、学生活动设计方式的对比 |
|
丰富的活动素材方便了学生的探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东部、中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中学基础设施建设差距比较大,……而很多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中学则不仅缺少网络资源,而且图书资源和实验设备也严重短缺。为了照顾这些地区的中学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又兼顾东部发达地区中学开展地理研究活动的需要,“问题研究”提供了足够的背景材料,这是人教版教材一位编写人员的解释。这一考虑比较符合我国农村学生人数较多的国情和中学地理教学实际,提供适当数量的案例素材十分必要。
另外,人教版教材中的很多活动承担着课文的功能。活动是课文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容上与正文知识相互衔接,在能力培养上与正文一致。只有提供充足的活动资料,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利于通过学生活动来分析和理解地理知识,也可以达到迁移和应用正文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东亚季风成因和规律”探究活动,扮演着讲述海陆因素对气候影响的重要角色,这是对正文“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内容的进一步具体分析。无论是从地理教材内容的需要还是从目前的课程考核来看,都是应当完成的活动内容(参见图4一6)。

图 人教版教材的活动承担着课文内容 |
二、学生活动设计方式的对比 |
|
鲁教版和中图版教材的许多活动素材也比较丰富,但部分活动的素材有些偏少。湘教版教材的活动素材相对不足,素材一般比较短小。但值得说明的是,上述三套教材中的一些活动的素材虽然直接提供的素材不多,但合理安排学生查询资料,并提供一些资料查询的提示,如网站、图书馆等,这样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资料查询能力。但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资料查询条件比较匾乏,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影响了此类活动的开展和实施。
上海二期课改地理教材活动中活动专栏的素材也是比较丰富的,(如图1)但是在思考与实践中有些活动的素材是比较少的(如下图2),需要师生的拓展和填充,教材中没有提供一些提示性的资料查询方式等,从某种程度上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教师需要安排好学生利用网络和各种媒介收集资料,并做好收集的指导工作,避免盲目的活动。

图 上海版教材中数据分析活动 |
二、学生活动设计方式的对比 |
|
二、活动设计的思路分析
1、湘教版教材的活动注重“递进式”设计。 教材的活动与活动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前面的活动是后面活动的基础,活动逐步引向深入。如《地理I》第一章第一节中的“九大行星基本数据”探究活动,就设置了4个递进式的探究问题:
前3个问题引导学生分别从日地距离及地球体积质量的大小、太阳周围的恒星际空间、九大行星的运行特征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探究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而第4个问题进一步要求学生推测太阳系的其他八大行星中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是哪一个。如果学生在第1一3个问题上没有认真探究,没有掌握好分析方法,或者迁移能力较弱,第4个问题就难以回答。这个活动设计的4个探究问题,体现了探究活动设计的“递进性”(参见图4一7)。
图 湘教版教材的“递进式”活动 |
二、学生活动设计方式的对比 |
|
又如地理Ⅲ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一节,教材以美国匹兹堡钢铁工业的兴衰为案例共设计了三组活动,让学生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探究一个区域在初期、成长、衰退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演变以及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形成了层层递进的活动系列。
2、鲁教版教材的活动侧重“低起点”、单元化设计。
本套教材的活动与初中地理教材内容紧密衔接,内容循序渐进。活动内容“零起点”、“低门槛”,比较适用于义务教育阶段选择“分科课程”或“综合课程”、“混合课程”以及各种不同版本初中地理教科书的所有学生②。例如,通过“辨别地理方向”、“分析判断气候类型”、“学会应用地形图”、“学用地理统计图”等贯穿必修三个模块教材的系列专题活动,有针对的复习提高学生的基础地理知识与基本地理技能,符合我国目前大多学生基础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薄弱的实际状况,适应多种年限初中学制和地理课程设置模式,有利于帮助学生顺利进入高中地理的学习,同时也反
映了教材活动对阅读地图、分析示意图等技能的训练。


图 鲁教版教材的活动与初中地理地理内容相衔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