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上海二期高中地理教材与全国版教材案例编写对比 上一节 返回
 
二、教材案例的编排设计分析  

(一)案例的篇幅和容量分析

1、人教版和中图版教材的案例篇幅普遍较大。

该版本教材的案例注重案例材料的提供和分析过程,案例容量较大,占教材的页面也较多。如地理I第二章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用德国鲁尔工业区为例,阐述传统工业区兴起的条件、衰落的原因和综合整治措施,该部分正文不足1/2页,而案例却占了整整2页的版面容量,案例的篇幅占整个课文的80%以上。 中图版教材选用了“煤城焦作”这一案例,编写了四段案例材料、两幅照片和一个思考问题,案例占了页半之多,篇幅很大。

图3-4 人教版教材的案例篇幅较大(该案例占领2页的版面)

丰富详实的案例材料,有利于学生了解案例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便于分析和探究,对于我国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学校比较适用。

2、湘教版和鲁教版教材案例普遍短小。

这两套教材的案例素材一般都比较简单,大多案例的篇幅都不长。例如在四套教材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拓展案例中,而湘教版和鲁教版教材的拓展案例分别选用了辽中南地区和我国东北,应该说,这两个案例比焦作市煤炭工业要典型的多,案例篇幅应当较大,但实际上两个版本教材的案例素材都十分简单,湘教版只占半页,鲁教版也不过一页而己。

二、教材案例的编排设计分析  

图3-5:湘教版教材的案例素材比较简单

素材简单的课文案例,使教材版面比较经济。但案例素材过于简单,不利于学生理解案例的背景和发展过程,给案例分析和探究活动的开展带来不便。当然,也并不一定要象人教版和中图版教材那样详细编写案例素材。可以安排学生用图书馆和网络工具查询案例的背景材料。如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的案例,可安排“根据学校的情况,选择一种最适合的途经,查阅我国辽中南重工业发展相关资料:1、图书馆文字或电子影像资料;2、上网查询3、询问父母或其它你熟悉的亲属”。这样编排设计使教材内容具有选择性和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资料的查询和收集能力,在与别人的资料交流过程中也提高了合作和交际能力。

上海二期课改地理教材的案例篇幅大多容量不大,案例以知识介绍的形式出现,素材比较简单,如在寒潮这一知识点中举出的案例“2005年12月袭击上海的寒潮”只给出了六行文字的叙述和一张图片,素材的不丰富,不利于教师应用案例来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这样一个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案例是完全可以展开深入的讲述的。上海教材中的案例多有图片辅助,案例的拓展空间是很大的,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活用教材。

二、教材案例的编排设计分析  

(二)案例使用的分析

1、《地理课标》在模块III的说明中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本部分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在《地理课标》的内容栏目中,还往往使用“以某个地区为例”这些词语进行叙述。可见,课标比较重视教材中案例的使用。四套地理教材模块3的大多数章节内容都是采用案例方式编写的。

《地理课标》内容 人教版 湘教版 鲁教版 中国版
了解区域的含义 无案例 无案例 正文案例:兰州地区、京津塘、上海浦东。活动案例:海南岛、庐山地区 无案例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正文案例: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对比 正文案例: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正文案例:日本和英国对比:我国的区域差异。活动案例:长江流域的不同区域 正文案例:我国三大自然区和经济带。活动案例:四川盆地和吐鲁番盆地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正文案例:长江中下游平原 正文案例:美国东北部 正文案例:美国五大湖地区;我国“南水北调”。阅读案例:大庆油田:我国的“西气东输”。 “拼盘式”案例:不同阶段选取不同案例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正文案例:我国的“西气东输”;东亚地区的产业转移。阅读案例:“西电东送” 案例研究:“南水北调” 正文案例:我国南水北调;我国西气东输;我国西电东送;我国产业转移   无正文案例。阅读案例:美国加利福尼亚“北水南调”;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正文案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活动案例:非洲萨赫勒地区的荒漠化;前苏联垦荒区的荒漠化;亚马逊热带雨林地区;我国三江平原地区的湿地保护 正文案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洞庭湖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正文案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探究案例:我国西北地区(注:区域开发与整治)

正文案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活动案例:洞庭湖湿地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六与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六与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措施。 正文案例: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活动案例:澳大利亚莫累-达令河流域;阅读案例: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的综合利用;案例研究:尼罗河与阿斯旺 正文案例:美国田纳西河流域 正文案例:我国长江流域

正文案例:美国田纳西河流域

活动案例:塔里木河流域
二、教材案例的编排设计分析  

分析上述地理的案例统计一览表,可以看出四套地理教材案例编写的几个特点。

1、全国版四套教材在区域地理部分选用的案例比较近似。四套地理教材选取的案例都集中于几个典型区域。例如,湘教版、鲁教版和中图版三套教材的国外案例都使用“德国鲁尔工业区”、“美国田纳西河流域”这些案例。国内案例也集中于“我国东北农业”、“西北荒漠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

2、上海二期课改教材中的案例使用比较具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在工业区位与工业区这一部分中,不同于其他几个教材,除了也选用了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案例外,还选用了美国“锈带”的振兴和发展中的长江三角洲为案例,长江三角洲这一案例的使用非常贴近学生所处的地理环境,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切身的理解工业区发展的相关知识。

这些案例确实都十分典型,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这些典型案例,学生平时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等一些媒体经常看到,学生对这些地区相对比较了解,有利于学生分析和理解案例背景,是值得肯定的。但五套地理教材集中于几个典型案例。其实,可以反映地理课标内容的案例很多,我们地理教师在讲述该方面内容时,也可以选择其他案例,如水土流失的案例,除了我国黄土高原外,还有江南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西南地区的水土流失、东南亚的中南半岛的水土流失、印度东北部的水土流失等等。再如土地荒漠化,除了我国西北地区,还有青海柴达木盆地的荒漠化、南方丘陵地区“石漠化,’中亚的里海和咸海地区的荒漠化、印度西北部的荒漠化、阿根廷西南部的荒漠化等等,不必局限于哪些少数的案例。人教版和鲁教版案例往往围绕一个案例作为正文主干。这两套教材的正文案例编写相对比较详细,案例背景、过程和发展都介绍的比较全面。

3、湘教版教材的案例正文虽然篇幅也不大,但结合案例设计了丰富的学生活动,案例分析功能很强。

教材地理3的案例都使用了较多的案例分析和探究活动。在地理1和地理2中,由于该教材没有单独设置案例栏目,地理和地理的案例都集中于“阅读”和“活动”等栏目中。这些案例的篇幅普遍较小,案例文字不多,有时三言两语,甚至只有一幅图片,大多案例缺少详细资料和具体分析过程,案例所占课文的版面比例不大,案例显得比较简单。由此导致课文正文篇幅较长,对课文中的原理理解难度较大,也不利于学生参与案例分析。

二、教材案例的编排设计分析  

 

图 湘教版教材阅读栏目中的“案例”

4、鲁教版教材的案例与湘教版教材相似,该版本教材也没有单独设置案例栏目,案例多编写在“活动”、“知识窗”等栏目中。活动栏目中的案例提供的背景素材比较充分,设置的问题比较注重递进,思考性和探究性较强,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图:鲁教版教材活动栏目中的“案例”

5、中图版教材注重使用“案例”专题。该版本教材正文中案例往往十分的简单,独在每节之后都编写一个专题式的“案例研究”栏目。例如地理2“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一节,此类案例是很多的,但教材没有在正文中使用案例,而是在节后专门编写一个案例。编写的专案例虽然也大多紧密结合本节内容,并设计案例思考活动,但效果并不太理想。

6、上海二期课改地理教材的案例放在专栏中出现,这样设置具有一目了然的优点,但是与活动可能会相脱节,这对教师在课堂上整体把握教材会造成一些困难。另外有些案例的背景介绍简单,问题设置较少,并且案例使用方面的提示很少,如三峡大移民这则案例中,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的分析该案例。

三、 案例的功能和使用对比分析  

(一)案例的功能挖掘的分析

1、鲁教版教材案例注重导入功能。

教材在每节之始的“问题”,大多是一个案例,是五套教材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该教材案例使用的一个特色。中图版教材每节前“探究”导入中的内容许多也是案例。导入式案例的使用是此次高中地理教材的一个创新。

图 鲁教版教材中的导入式案例

作为引入正文的案例,除了提供素材的作用外,更重要是训练学生阅读信息、分析信息、挖掘信息、整合信息等能力,培养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避免了学生“吃现成饭”的惰性学习心理。显然,这种“先见树木,后见森林”的编排模式,比较适合学生的自学。此类案例编排方式在我国中学地理教材中使用不多。鲁教版此类的教材案例,也主要是为了引起学生兴趣,利用教材案例剖析观点、分析规律、验证原理等深层功能远远没有得到有效挖掘。

2、中图版教材的案例缺少挖掘。

教材正文中的很多案例都是轻描淡写,简单交代而已,没有结合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只是验证一下正文的论点,停留在举例的层次,对案例的挖掘和使用不够充分。如教材在阐述“城市空间结构”这一内容时,对城市的不同分区,使用了大量的一般性文字叙述,仅仅给出几张城市功能区的实景照片。该案例如果能够结合一个具体城市集中阐述该城市的功能分区,学生将更易于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另外,案例之间的整合也不足。教材同一节的内容列举了多个案例是很好的,但案例之间缺少整合。如“以某地区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一内容为例,该教材安排了“尼罗河的埃及”、“山东东营”、“日本沿岸工业带”、“上海港”、“夏威夷旅游”等多个例子,案例比较丰富多样,但案例缺少深度整合挖掘,每个案例的功能都没有发挥出来。而其它版本教材都是结合一个地区进行详细地阐述分析,案例的功能使用比较充分。如鲁教版教材以美国五大湖地区为例,结合图像图表、数据资料等深入分析该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情况,显得整合挖掘较好。

3、上海二期课改教材使用了导入式的案例

案例多在“专栏”中出现,也使用了导入式的案例功能挖掘。例如在专题11台风、寒潮和梅雨中,使用的导入式的案例——台风“麦莎”袭击我国沿海地区,还有专题12人类活动与气候中,使用了导入式案例——海岛小国的空间危机。 以案例方式编写教材广为中学师生所认可和喜爱,鉴于此,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倡导以“案例+主题”的方式编写教材,强调案例在教材中的使用,在案例中体验地理过程、分析地理原理、归纳地理规律和讨论解决措施。案例教学遵循了从实践到理论、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这种情景化的学习方式直观生动、趣味盎然,在真实的案例阅读、分析、争论中,得到的不再是枯燥抽象的地理知识结论,而是亲身感受了地理知识的获得过程,更是体验了自主的快乐、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把案例引入地理教材,理论上可行、实践中可取,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一种教材编写方式。

通过对比发现,五套高中地理教科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引进了大量的案例,改变了以往教材知识性文字表述太多,缺少活力的现象。这种做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许多生动有效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