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的数量和分布对比分析 |
|
(一)案例的数量

从五套地理教材案例数量柱状图可以看出,各版本的教材都非常注重用案例来呈现知识点,其中人教版教材的案例数量最多,该教材三个模块的案例总量达到78个,明显多于其他版本教材的数量。人教版教材的内容叙述能够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阐述,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和原理的理解。
例如“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人教版教材结合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地中海气候等3个气候类型案例,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产生的影响。上海版教材在讲该方面的内容时,联系了热带稀树草原气候,是以专栏“非洲大陆动物迁徙”的形式出现的。而湘教版、鲁教版和中图版教材都没有结合实际气候案例。

图一 人教版教材中编排的气候案例 |
三、档案袋的内容 |
|
中图版教材的案例数量偏少。该套三本教材的案例总数只有49个,平均每本的案例不过十几个。比人教版案例数量少了29个。该版本教材除了单独设置的案例栏目外,课文的正文中案例很少,教材中笼统枯燥的内容叙述较多,很多内容比较难以理解,对地理原理的理解不够具体、充分。例如“地壳的运动”这一内容,人教版使用了“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意大利那不勒斯湾的大理石柱”、“日本富士山”、“台湾省大安溪地貌”、“湖南张家界河谷”、“黄河三角洲”、“黄淮海平原”“崇明岛”等9个案例。而中图版教材只编写了1个“科罗拉多大峡谷”案例。湘教版只编写了“东非大裂谷”、“华山”、“富士山”3个案例,鲁教版教材只编写了“黄土高原”1个案例,上海版教材则没有对该内容编写案例。
上海二期课改地理教材案例数量最少,是五套地理教材中最少的一个,两册教材案例总数量为47个,教材中的案例都放在“专栏”中出现,一目了然,主要是一些真实的科学事件和社会事件,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内容。如“通古斯大爆炸”、“冥王星出局”、“阿波罗探月”、“印度洋大海啸”、“台风麦莎袭击我国沿海地区”等等,教材中的很多案例是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如“上海——水质型缺水城市”、“2005年12月袭击上海的寒潮”等等,通过选用本地的案例素材,更真实地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很好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四、“档案袋”的类型 |
|
(二)案例的分布

图 全国版四套教材案例分布的百分比
从图可以看出,四套地理教材的案例数量和分布有以下共同特点:
(1)地理2的案例比例普遍较高。
从分布来看,四套教材都是以人文地理内容的案例数量最多,比例最高,湘教版的这一特点最为明显。人教版教材地理2的案例数量分别占教材案例总数的47%和60%,分别是地理1、地理3案例数量的2倍、1.7倍,远远多于其它两个模块的案例数量。湘教版教材的地理2案例多达个34,占了教材案例总数的60%,地理1和地理3的案例比例分别只有17%和23%、地理2的案例分别是地理1和地理3的3.4倍和2.6倍。鲁教版教材也是地理1案例比例很小、地理2的案例比例大。
(2)中图版教材的案例分布比较均衡。
该教材三个模块分别是15个、18个、16个,三个模块之间的案例分布比较均衡。中图版教材的案例分布均衡,更说明了该教材案例编写方面存在的问题。人文地理内容需要结合具体案例才能较好的阐述。
一般而言,人文地理中的生产活动和地域联系相关的案例素材来源相对比较丰富。选择这些案例材料,能够较好的结合具体生产部门和区域实际,研究人类活动中的一般规律,四套地理教材的人文地理的内容中,案例都比较丰富和集中,也合乎常理。
由于上海二期课改地理教材不同于其他四套教材的基本框架,分为了三大板块,即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并且采用了两册书来编写。在案例的分布上较为平均,也是偏重于人文地理方面的案例较多,但是总体来说分布还是比较均衡的。
五套教材关于自然地理内容的案例数量和比例普遍较少。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材编写中,往往把分析和阐述地理的发生机理作为教材内容的重中之中,而对结合案例进行具体详细的分析很少。其实,自然地理内容比较抽象和宏观,更需要结合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才能给学生以具体的印象。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一些案例,如可以结合一条河流分析地转偏向力对河流冲刷、泥沙沉积和筑港的影响;(冷锋)寒潮对我国北方地区的影响等等,再如关于“流水作用”,可以以黄河沿线的流水地貌为例,以黄土高原的某一个村庄为例分析其“沟壑”是怎样被流水侵蚀的,以黄河下游的地上河和河口三角洲的泥沙沉积分析流水沉积作用,同时也分析了流水搬运作用。这样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流水作用,不但自然使地理原理更加清晰具体,也增加教材内容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总的来说,五套教材中关于自然地理内容的案例数量普遍偏少,这是地理教材长期以来的一个软肋。教材应该适当增加案例数量的使用,避免长篇累犊的课文叙述。案例数量的增加,使得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趣味性和可读性增强,学生参与的平台和机会也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