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上海二期高中地理教材与全国版教材图像系统对比 上一节 返回
 
二、上海二期高中地理教材与全国版教材图像设计的对比分析  

1、图像负载的信息密度分析

以前地理教材的单幅图像信息量过大,综合性过强,给学生阅读、分析和理解带来困难。为了避免图像的信息量过大,有的地理教材对地理图像进行了“拆分”,设计为单个少量信息的图像,减少了单幅图的信息量和密度,降低了图像阅读难度,也使每幅图像呈现的核心问题更为突出,表达也更加简明。例如,中图版教材将“全球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图拆分为两幅示意图来分别表达。这样的图像设计,指导学生先分析不考虑地球自转情况时的热力环流,再分析地球自转影响下的三圈环流,有利于理解三圈环流的成因;气压带和风带图像分成两幅图来表示,也降低了单幅图像的信息密度。 而人教版、湘教版、上海版和鲁教版教材都把“三圈环流”和“全球气压带风带图”集中在一幅示意图中。一幅示意图表达多个信息,图像的信息密度普遍较大,阅读图像时,图像不同信息之间容易相互干扰,效果不如设计两幅示意图分开呈现。

图 人教版教材负载较多信息的气压带风带图

但中图版和湘教版教材的部分图像信息过多,图像中的线条过于繁琐复杂,加上又缺少情景性图像背景的艺术处理,给人以繁乱之感,图像阅读便利性和趣味性很差。如湘教版教材的“三类岩石的转化示意图”,线条十分密集,岩石转化的来龙去脉阅读起来十分困难。人教版教材设计的三大岩石转化图,设计了比较真实的陆地、海洋背景,如阳光、陆地、海洋、植物等,十分直观形象,虽然图像线条也很多,但三类岩石转化关系比较清晰,图像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大大增强。

图 教材图像的线条过于复杂(湘教版)

二、上海二期高中地理教材与全国版教材图像设计的对比分析  

2、图像的搭配设计分析

(1)关联图组合

五套教材都普遍注重图像之间的组合使用,从不同角度把地图、照片和示意图结合起来表达图像内容。具体组合的方法有两种方式:一是把两幅具有相关联系的图像编排在一起。如把“气压带风带分布模式图”和“洋流模式图”编排在一起,对照风带的位置分布,分析不同风带吹动下形成的“洋流”,这样的图像编排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风海流”的形成原因。人教版、鲁教版、上海版和中图版也都使用了图像组合的方法讲述洋流。

图 “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与“洋流模式图”相结合(人教版和上海版几乎是一样的)

另一种图像组合方式是用多幅图像从不同角度表达同一地理现象。如讲述德国鲁尔区时,湘教版教材把鲁尔区位置地图与煤炭开采照片相结合;在表达“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地貌”时,中图版教材把“黄土源”、“黄土梁”和“黄土峁”三幅照片组合在一起;再如中图版教材的“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关系示意图”和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组合图。还有的图像按照地理现象的时间演变组合多幅图像。如人教版地理l第84页“河谷演变过程”,把发育初期、中期和成熟期三幅示意图组合起来,表达河谷的演变过程。这种图像组合设计在五套教材中还有很多。图像的组合设计可以用多幅图像从多维角度呈现同一个地理事物,使学生建立起更加立体、更加全面、更加丰富的影像。

(2)对比图组合

五套教材还采用图像对比的方法,利用信息反差来对比地理现象的不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中图版教材在讲述“鲁尔区环境治理成果”时,把“曾被污染的土地”和“清澈的小河”等两幅照片编排在一起,更清楚地表达了鲁尔区环境治理的成效。图像对比的使用在其它教材中也有。但是,这种设计方式在教材中使用的次数不是太多。

二、上海二期高中地理教材与全国版教材图像设计的对比分析  

(3)子母图组合

五套地理教材将多幅的图像叠加,从一幅“母图”中引出或放大出更为详细的大比例尺“子图”。母图表达地理事物的位置,子图表达地理事物的细节。如人教版地理I第37页图2.10“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在主图旁边有加绘“极地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赤道低压带”三幅气流运动三维立体图,学生更容易建立三圈环流的气流细节。

(4)统计图与主题图的组合

把主题图和统计图组合起来可以增加地理信息,提高图像的表达效果,也有利于进行量化分析,例如,中图版教材“世界各洲人口增长及2002年各国和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图是在世界地图中配置了各大洲人口的柱状统计图,从而使图像要表达的内容一目了然。

图 人教版教材图像的嵌套

图 湘教版教材图像的嵌套

三、上海二期高中地理教材与全国版教材图像功能的比较分析  

实践证明,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表述的效果,往往比仅用其中一种手段要好,加强图文结合是地理教材编制的客观要求,图文兼备将是地理教材的一个发展趋势,以图代文的现象将日益增多。

1、 图像与文字结合分析

五套地理教材都十分注重配合文字的使用,如注解、补充、分析、指导等,以帮助学生理解图像的含义。人教版的地理新教材就十分重视图文结合,如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在绘出圈层结构的同时,用连线引入三段文字,分别介绍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的一些情况;“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图中配有指导学生观察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中的分布位置,使学生读图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再如,上海版教材专题9行星风系中的“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图,该图的两旁引出四段文字,更好地引导学生对热力环流的成因进行理解。 中图版教材的图像旁边几乎都有一段简短文字注解,示意图中往往有较多的文字说明,如地理I的“天体系统的四个层次”、“大气垂直分层”、“大气温室效应”、“中国古代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图 中图版教材中的文字注解较多的图像

五套地理教材还擅于在呈现地理教材图像的同时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如鲁教版地理3中的“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导入”中使用了一幅漫画,林立密集的楼房表达了人口激增、资源消耗剧增、土地紧张等地理问题,漫画的题目“将来我们住在哪里”引人深思。再如中图版地理2中第四章第三节的“探索”栏目中的漫画“自绝生路”,图中三个人坐在用木头做成的木筏上,锯筏取木,满足生活,根据漫画设计的思考问题“他们在做什么?”这样做的后果会怎样?他们意识到了么?这样带有夸张手法的漫画可以触动学生,很好地引发学生对漫画反映问题的思考。

用直观简洁的图像呈现课文表达的内容,不但压缩了教材的篇幅,也提高了教材的表达效果。文字表述可以精确地表述概念和原理,但它难以表达出复杂的空间关系。表达地理事物比较间接和缓慢;图像表达地理事物则直接和迅速,能简明扼要地表达出地理分布及其它复杂的空间关系,对地理事象的外表特征、发展过程、数量变化等有较好的表达效果。把地理图像和文字结合使用,可以大大提高教材内容的表达效果。

三、上海二期高中地理教材与全国版教材图像功能的比较分析  

2、图像系统与文字系统、作业系统、活动系统的有机整合。

虽然五套地理教材都分为正文系列和非正文系列,但是两个系列的图像有机融合,每个系列内部的图图之间和图文之间紧密联系,避免了过去教材中文字系统、图像系统、作业系统相互比较割裂的弊端,使三个系统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打破教材中正文、图像、练习之间的界线,三个部分的结合紧密而灵活,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使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人教版教材地理2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教材在介绍“什么是城市化”时,结合一幅“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的1985年和2000年的城市数量分布地图,直观地表达了城市化的概念;在讲述“世界城市化进程”时,结合“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的折线图表达,十分直观,该图并非只为课文叙述而设计,同时也为“读图思考”练习作业所使用。课图像与练习设计相结合,使得教材的“文字系统一图像系统一作业系统”之间加有机融合。

图 人教版教材图像、文字、作业紧密结合

图 人教版教材中的图文结合例子

上海版教材也十分重视图像系统与其他系统间的有机整合。该教材的大部分图像旁边都设计有少量文字,起到叙述讲解的作用,例如,专题4 地球的运动中“地球自转周期”这幅图的侧就有一段文字对地球自转的两个周期的产生原因进行表述,通过图文结合的表述,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周期不同的原因,同时,上海版教材图像旁的文字还能很好地整合了活动系统,例如,在“地球的公转”示意图旁的一段文字,“据图说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时太阳直射点的具体纬度”,引导学生读图时思考相关问题。

图 上海版教材中文图结合示例

丰富的图像很好地充实了地理教材的内容,五套地理教材在图像的运用上也各具特色、独具匠心,通过对教材的比较,各个版本的教材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