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二期高中地理教材与全国版教材的图像数量和类型的比较分析 |
|
1、图像数量分析

图 五套地理教材图像的使用数量比较
可以看出,上海版、鲁教版和人教版的图像数量较多,分别达561幅、548幅和539幅。湘教版的图像数量最少,只有413幅,比上海版的图像数量少了148幅之多。显然,教材中图像太少,学生对课文内容不易理解,特别是较为抽象的自然地理内容,更是难以理解。以湘教版教材的“常见的天气系统”为例,在5页的内容中,只有3幅图像,“气团”、“锋面”等内容十分抽象,由于教材没有设计相应的示意图,学生的脑海中很难形成气团和锋面的具体“影像”;“气旋”、“反气旋”的内容中也只有一幅“俯视”气流旋转,缺少表达气流上升的“侧视”示意图。教师在讲授该内容时,不得不大量的补充图像。如果作为“学材”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习这部分教材内容,将十分困难。教材中较多的图像数量,大大提高了内容
表述的效率和表达的直观形象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材版面也更加丰富多彩。
|
一、上海二期高中地理教材与全国版教材的图像数量和类型的比较分析 |
|
2、图像密度分析
表2 五套高中地理教材图像密度的比较
|
上海版 |
人教版 |
鲁教版 |
湘教版 |
中图版 |
图像数量(幅) |
561 |
539 |
548 |
413 |
494 |
教材页码(页) |
285 |
316 |
324 |
332 |
330 |
图像密度(比值) |
1.97 |
1.71 |
1.69 |
1.24 |
1.50 |
与平均密度较差 |
+0.36 |
+0.10 |
+0.08 |
-0.37 |
-0.11 |
五套地理教材每页的平均图像数量都在1幅以上,页面的平均图像密度为1.61,这说明五套教材都比较重视教材中图像的使用。但对比发现,五套教材之间的图像密度略有差异。上海版、人教版和鲁教版的图像密度均大于五套教材的图像密度平均值。其中上海版教材的图像密度最大,平均每页图像达1.97幅,比平均值高0.36,有时一页的图像多达4一5幅之多。该套教材的图像面积普遍较大,许多地图宽度占满了页面宽度(包括主栏和副栏),一幅地图大多占整个页面的1/3,部分地图占整张页面的一半以上(图1),因此该教材的图像线条比较清晰,图中的文字字号也较大,读图比较方便,这是上海版教材图像的特色之一。
湘教版和中图版教材的图像密度都低于五套教材图像密度的平均值。相对而言,湘教版教材的图像密度最小,平均每页图像只有1.24幅,图像密度比平均值低0.3。在教材的总页码数相差并不大的情况下,图像数量和图像密度的差别,体现了教材对图像的重视和利用程度的差别,相对而言,上海版、人教版和鲁教版教材更重视图像的利用。

图1 图像占页面比例较大(左为人教版、右为香港《NEW GEOGRAPHY》)
|
一、上海二期高中地理教材与全国版教材的图像数量和类型的比较分析 |
|
3、图像分布的均衡性分析
先看全国版四套地理教材的图像分布情况:
通过全国版四套地理教材图像的模块分布比较图可以看出,四套教材三个模块之间的图像分布不均。除了人教版地理教材三个模块的图像分布比较均衡外,其它三套地理教材的图像分布则十分不均。鲁教版的地理1和地理2的图像分别使用了202幅和201幅,而地理3仅使用了145幅,三个模块的图像数量分布十分不均;湘教版地理2的图像所占比例最少,只有121幅,少于另外两个模块的图像数量;中图版教材的地理3的图像数量最多,达216幅之多,另两个模块的图像分别只有154幅和160幅,图像分布也很不均。

全国版四套地理教材图像的模块分布比较 上海版教材图像的分布
上海版必修教材分为上、下学期两册教材,在五套地理教材中,上海版教材的图像数量最多,达到了561幅,该版本教材第一册的图像数量为329幅,第二册为232幅,两册图像数量上相差97幅,可见,上海版教材图像数量分布也十分不均。
4、五套教材图像类型的特点分析
单纯图像数量的增加并不是地理教材先进性的标志,而是图像本身的质量、图像的正确处理以及它与文字配合的默契性和联系性。不同的图像类型有其不同的表达优势,同一幅图像可以有不同的使用方法。一般而言,地理分布图、示意图、统计图、等在表达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方面具有优势,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家思维能力;地理景观图、漫画等在表达地貌、自然风光、环境问题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和欣赏能力。
|
一、上海二期高中地理教材与全国版教材的图像数量和类型的比较分析 |
|

图 全国版四套地理教材的图像类型比较 图 上海版二期教材图像类型使用情况
(1) 图像类型都比较丰富多样
五套教材都使用了地图、景观图、实物图、统计图表等多种图像形式。既有自然地图也有人文地图,既有大范围的区域地图也有小区域地图;既有地理景观照片也有景观素描图,还有卫星遥感图片和漫画。引人注意的是,教材中还出现充满人文风格的艺术绘画、地理史图等新颖的图像形式,体现了教材人文和美育功能。有利于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空间能力、形象思维等多种能力训练。

(2) 景观图的比重大,卫星图和漫画比例小
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五套地教材都十分偏爱“景观图”。中图版教材景观图占全书的53%,占了一半以上;湘教版和鲁教版分别为46%和42%,将近一半;上海版为42%,景观图数量最少的是人教版教材,比例也达33%。另外景观图大多是照片,景观素描图较少。中图版教材的景观照片使用比例更高。景观照片直观生动、真实性强,对于学生感知不能亲眼见到的地理景观来说,其功能作用和表达效果要远远大于景观素描。但是,“实景”照片中的信息繁多、信息过滤性差,图像的主要地理特征不突出,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图像“主体”的表达力。而景观素描图是经过信息筛选和过滤绘制而成的,因此地理素描图的“主题”思想更加突出,图像中的干扰信息很少。五套教材的景观素描图普遍较少,中图版和湘教版的景观图像数量更少,大量使用实景照片。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美观精彩”,但教材图像的表达功能却比较差,不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对学生的智能培养也十分不利。
|
一、上海二期高中地理教材与全国版教材的图像数量和类型的比较分析 |
|
此外,五套教材的卫星图和漫画等类型的使用比例都普遍较少,人教版、鲁教版的卫星图分别仅使用7幅和6幅,比例只有1%,上海版有16幅。湘教版单独编写了一个单元的地理信息技术,应当设计有更多的卫星图片,但实际上该教材中的卫星图片只有14幅,数量并不多。五套教材使用的漫画数量更少,上海版有2幅、鲁教版有3幅,人教版和中图版只有1幅,湘教版则没有使用漫画。漫画具有直观生动、诙谐幽默的特点,读起来亲切有趣。地理教材中的环境污染、生态问题、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等内容用漫画表达,可以让教材内容更加生动,让学生读之更为喜爱。
 |
图 上海版教材的卫星遥感影像图 |
图 上海版教材漫画----时差 |
 |
图 湘教版教材漫画----原始狩猎示意图 |
(3)地图的数量少、比例低
五套地理教材中的地图使用比例都不高,均不足1/4。湘教版教材的地图只有64幅,平均每本教材只有20.3幅,比例只有15%。虽然中图版教材地图数量为97幅,但地图所占比例只有20%,上海版教材地图的数量为98幅,占总数的17%,比例非常少。
|
一、上海二期高中地理教材与全国版教材的图像数量和类型的比较分析 |
|
(4)使用了具有人文气息的图像
五套教材使用了石碑画、岩画、模型、西洋绘画、历史地理人物照片等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图像。如人教版教材中使用的公元前9世纪美索不达米亚人的碑刻“朝拜太阳神”图片,湘教版教材中使用的陕西西安“半坡村落复原模型”图片,上海版和鲁教版教材中使用的宇宙探测器上携带的“人类信息图”,中图版教材中使用的“撒哈拉岩画”等等

图 人教版教材-碑刻

图 湘教版教材-模型 图 上海版教材雕像

图 鲁教版教材(左)和上海版教材(右)电脑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