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海版二期教材与全国版教材的架构对比 |
|
全国版教材由若干模块组成,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了地理学科的逻辑联系;每个模块之下内容以“章”和“节”来划分。
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 1”、“地理2”、“地理3”(各2学分,36学时)三个模块组成。这三个模块是递进关系,即必须先学“地理1”,再学“地理2”,后学“地理3”。三个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三个模块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必修课程的设计注意其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地理1”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四大圈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等传统内容,但又不拘泥于纯自然地理结构,而以“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为总结,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地理2”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包括人口与城市、工农业区位因素等经典内容,但也不拘泥于纯人文地理结构,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结尾,阐述可持续发展的缘由、基本内涵和任务。“地理3”则以区域作为载体,介绍区域同人类的关系、区域的开发整治等,同样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当然“地理3”介绍的区域的内涵等内容,和初中阶段介绍的区域地理是完全不同的。“地理3”同样不拘泥于学科体系的严密,有一块内容介绍体现时代气息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紧跟地理科学的时代步伐、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必修课程的三个模块,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并且注意其结构的相对统一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全国版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 “宇宙与地球”等七个模块组成。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程学习顺序不作具体规定,选修课可以在必修课之前、之后或者同时开设。
图 全国版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结构

相比之下,上海市二期教材只有上学期和下学期两本教材,都为必修,没有采取模块的设计,内部采取的是“篇”和“专题”的形式来划分内容,在内容呈现的顺序上,上海市二期教材也大致遵循了这样的顺序,先自然地理,再人文地理,最后区域地理,即由远及近的顺序。

图 上海二期教材基本框架结构
|
三、上海版二期教材与全国版教材的架构对比 |
|
图 上海二期教材篇章结构

表 上海二期教材各栏目数据统计
栏目 |
专题 |
知识点 |
思考与实践 |
思考与实践题数 |
专栏 |
图片 |
地图 |
表格 |
研究与探讨 |
综合实践活动 |
篇 |
第一篇 |
4 |
15 |
9 |
24 |
13 |
72 |
5 |
9 |
1 |
1 |
第二篇 |
3 |
7 |
6 |
23 |
13 |
83 |
10 |
3 |
0 |
0 |
第三篇 |
5 |
16 |
15 |
28 |
15 |
57 |
18 |
11 |
1 |
1 |
第四篇 |
3 |
10 |
8 |
17 |
10 |
40 |
15 |
6 |
0 |
1 |
第五篇 |
3 |
11 |
11 |
24 |
12 |
38 |
4 |
8 |
1 |
0 |
第六篇 |
3 |
10 |
8 |
20 |
5 |
27 |
14 |
3 |
1 |
0 |
第七篇 |
3 |
16 |
14 |
30 |
19 |
41 |
24 |
4 |
1 |
0 |
第八篇 |
3 |
7 |
8 |
14 |
8 |
38 |
8 |
0 |
1 |
0 |
第九篇 |
1 |
3 |
3 |
4 |
5 |
16 |
0 |
7 |
0 |
1 |
合计 |
28 |
95 |
82 |
194 |
100 |
412 |
98 |
51 |
6 |
4 |
|
四、上海二期高中地理教材与全国版教材的各自优势 |
|
上海市高中阶段地理课程主要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部分构成,其目的是加强综合性、选择性、拓展性和开放性。基础型课程有“认识宇宙”、“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人文地理环境”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四部分;拓展型课程有“地图与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地球和月球”、 “地域分异规律”、“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旅游资源”、“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开发”七个模块;研究型课程通过课题研究来实施。在具体内容上,上海二期教材并没有拘泥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系统,而是淡化了学科体系。具体表现为:删除了与生物课程重复的“生物环境”内容;将“人类活动”融合在“自然地理”中,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具体又集中在“地貌对经济建设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水资源问题”、“海洋资源及其开发”、“海洋权益”等方面;在自然地理部分打破了以往用地球圈层结构构建课程内容,取而代之的是以“主题”形式呈现课程内容,如以“水循环与水资源”、“海洋环境与海洋资源”两个主题取代了“水圈”,这样就能达到加强“海洋”意识教育的目的。由于淡化了学科体系,上海二期教材跳出了严密的学科逻辑体系束缚,不必面面俱到,可以以地理课程基本理念为指导,增删、缩放有关专题,以保证地理课程更好地为促进学生发展服务。
全国版教材共四个版本,分别是中图版、鲁教版、湘教版和人教版,这是在一个课程标准下的多个版本,课程的理念是相同的,打破了传统的“一纲一本,一统天下”的局面,更符合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情况相对不同的国情。
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全国版采用的是模块式的编排形式,分为选修和必修,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呈现给学生的地理知识也是多种多样,符合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基本需求,在选修模块之间也没有严格的顺序,教师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合理的组织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活动,更加人性化。在课文系统上,教材所用的文字更加简洁,措词更加准确,方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上海版教材以篇和专题的形式来组织内容也是借鉴了大陆以外国家和地区的好的编排方式,内容编排上并没有拘泥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系统,而是淡化了学科体系,更加强调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编排教材内容;上海版教材就在尝试着摆脱传统束缚,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避免了面面俱到,可以以地理课程基本理念为指导,增删、缩放有关专题,以保证地理课程更好地为促进学生发展服务。
上海版教材更加乡土化,不但更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使用教材,更是学生学的好教材,在内容呈现上,上海版教材很好地贴合了教师和学生的胃口,大量地使用了上海本地的实例,这是全国版教材所不能比拟的,大量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很好地诠释了地理知识,学生会觉得地理知识是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它就在自己的身边,生活化的地理知识使得学生的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也显著提高,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新版的上海教材在知识内容选择上,尽可能地用贴合学生生活的表达方式来呈现,进而拉近地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专题表达上,基本摆脱了传统的对知识点生硬的呈现,而是选择了更加贴合生活的表述方式,例如,专题10 季风,专题11 台风、寒潮、梅雨,专题14 珍贵的淡水资源,专题15 海洋,将知识点用更加生活的形式呈现,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思考这些地理现象的产生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