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上海一、二期课改高中地理教材表述系统比较 上一节 返回
 
一、课文系统的对比  

3、一期教材的图片类型多为地图,景观图片很少,而二期教材中有很多景观图片,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将地理与学生的距离拉近,在二期教材中的有部分图像在附近的位置上设置了思考题,引发学生在看图的同时思考问题,带着问题来思考。

例如:

案例

    

图14 一期教材-太阳系示意图

上面两幅图分别是一期教材和二期教材关于“太阳系”这一知识点的太阳系示意图,这两幅图给大家的第一感觉就是两幅图基本一样,只不过是二期教材在一期教材黑白色的基础上填充了颜色罢了,使得一期教材在颜色上更加鲜艳、色彩饱满,对学生更有吸引力,教学效果会好一些,再仔细看一下,还会发现区别,一期教材还停留在太阳系“九大行星”阶段,而二期教材已经演变为太阳系“八颗行星”阶段,此外,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在一期教材的该幅图像上已经将行星和彗星的绕日公转轨道方向标出来了,而二期教材却没做到这一点,有人会问,是不是二期教材把它们的绕日公转轨道给忘了,其实不然,二期教材这幅图的设计,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不是带着空脑袋来装知识,而是需要将知识理解、消化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一过程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动手实践,一期教材将知识全部的呈现出来,学生一目了然,只需要去记住它就可以了;二期教材设计成了没有方向的轨道就是考虑到了学生在了解了太阳系的八颗行星公转轨道的特征——同向性,即自西向东地绕日公转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动手的活动,“请同学们在太阳系的示意图中标出太阳系八颗行星的绕日公转方向”,这一设计学生不但能够巩固太阳系八颗行星轨道的特征——自西向东,还可以真正懂得怎样的公转方向才是自西向东,是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很好,整堂课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的主体性被凸显出来,学生的积极性也很好地激发出来,新课程的理念也显现出来。

三、活动系统  

地理教材中“活动”概念的界定:

地理教材中的“活动”是指:地理教材中设计的为学生获得地理知识、发展能力情感而进行地理实践和思维的具体方式。它包括了学生主体学习活动的外部和内部两个部分,外部活动是指有形的操作活动;内部活动是指学生通过思维与体验进行的认知与情感方面的无形的观念性活动地理教材中的“活动”是指:地理教材中设计的为学生获得地理知识、发展能力情感而进行地理实践和思维的具体方式。。两类活动密不可分,相互转化,从而实现学生主体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一般狭义上理解的活动指外部活动(操作活动)。

加强教材中的学生活动设计是《地理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地理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并建议“适当安排学生的探究活动;课文可以不直接提供问题的结论;把部分学生活动设计成学习新内容的过程等等”。地理课程标准的上述理念,对高中地理教材的活动编写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强教材中的活动设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途经,地理教材必须加强学生活动的使用和设计。

   

三、活动系统  

     

一期教材设计了“读图思考”,“复习与思考”,二期教材设计了“思考与实践”,“研究与探讨”和“综合实践活动”。上海市一期教材中并没有出现的“活动”二字,仅仅在第二学期的教材附录一中呈现了“实践与应用建议”,其中“小区域地理调查”符合新课程标准对“活动”内容的界定,这样看来一期教材的活动主要还停留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层面,;而二期教材更加注重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活动”上下了一番功夫,在栏目设计上,二期教材设计了“思考与实践”、“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与探讨”三个栏目,下面我们分别从这三个栏目来分析二期教材中“活动”的一些特点:

1、“思考与实践”

二期教材几乎在每个知识点后都设立了相应的“思考与实践”,共82个,设置思考、实践题194题,可见,在数量上还是相当多的。设立“思考与实践”的目的在于供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和学生课后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活动。思考题不是为了复习巩固课堂讲授的内容,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其思考、创新的习惯。不要求一定要有确切的答案,并且这个答案不是要求学生在书中找相应的知识点,而是在学生的实践中找或者通过想象来解决。实践题就是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现实可能的实践活动,论证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增强实践能力。这些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做,也可以发动兴趣小组的同学去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

2、“研究与探讨”

二期教材共设置了6个“研究与探讨”栏目,即“如何开发和利用月球”、“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如何解决我国的农民工问题?”、“中国应该走怎样的城市化道路?”、“上海大卖场的布局”、“如何建设上海新文化?”。这些栏目具有三个特点,即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综合性是指这些讨论都是该篇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开放性是指这些讨论的问题都不是重复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要活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答案是开放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有的本身就是当代科学前沿争论的问题,设置这样的讨论,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性是指这些讨论都是密切结合现代生活中重要的热点问题。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和知识阅历,引导他们关注科学发展和国计民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辨证思维的能力。

3、“综合实践活动”

二期教材共设置了4个“综合实践活动”栏目,即“星空观察和月相观察”、“气象观测判读卫星云图 物候调查”、“郊区环境调查”、“城市土地利用综合调查”。前两个活动是为利用学校天象馆和地理园而提供的实践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观测能力。后两个活动是校外实践活动,为学生接近大自然和社会提供条件,培养他们地理观察、思考的综合能力。这些活动可以在课堂上讲解、准备,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