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二期课改高中地理教材内容变化 |
|
一、 一、二期课改高中地理教材内容变化
 
 
图10 一期教材目录 图11 二期教材目录
表3 二期课改教材内容较一期课改教材内容的总体变化情况
新增内容(共6个专题) |
删或减内容(共7节) |
新增内容(共6个专题) |
第二章 第一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
专题24 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 |
第二章 第五节 生物圈和土壤圈 |
专题25 文化与环境 |
第二章 第六节 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
专题26 世界地域文化 |
第三章 第四节 土地资源 |
专题27 中国地域文化 |
第三章 第五节 生物资源 |
专题28 地理信息技术 |
第三章 第七节 能源资源 |
|
第六章 第四节 国土开发整治 |
|
上海一、二期课改高中地理教材内容变化 |
|
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科的发展”、“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习者的需要”,相应地,课程内容的基本取向即是“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下面就从“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及完整性”、“ 教材内容的时代性”、“ 教材内容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三方面来分析两期教材内容的异同之处。
一、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及完整性
相同之处:
两期课改教材在知识内容上都具有很好的科学性及完整性,并且都是按照先自然地理再人文地理到区域地理的内容顺序来组织内容。例如,一期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为“地球的宇宙环境”——“人类的经济活动”——“人口和城市”;二期教材的编排顺序为“宇宙与地球”——“人口”——“城市”、“产业区位与分布”。
不同之处:
相对说来,一期教材内容更加侧重于表达地理知识的体系及完整性,二期教材内容更加侧重于知识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一期教材有很强的知识体系,例如在第二章“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理环境”的内容安排上就很明显地体现出来,第一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二节岩石圈与地壳变动、第三节 大气圈、第四节水圈、第五节生物圈和土壤圈、第六节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相比一期教材而言,二期教材更注重于知识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淡化了学科的体系。例如,二期教材内容淡化地球圈层结构,如“岩石与地貌”、“大气与天气、气候”、“水环境”,而且在内容上也非常充实。
二期教材知识内容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不拘泥于学科的系统性。既可以突出学习地理的实用价值,又可大大删减了偏重于理论的内容。
此外,二期教材内容以“篇”和 “专题”的形式呈示课程内容,如以“水循环”、“珍贵的水资源”和“海洋”三个专题取代了一期教材中“水圈”,加强了“海洋”意识教育的目的,同样,以“板块运动”、“岩石与矿物”、“地貌”三个主题取代了一期教材“岩石圈与地壳变动”。
由于二期课改的教材淡化了学科体系,课程内容就跳出了严密的学科逻辑体系束缚,不必完全按照学科体系要求面面俱到,而是可以以地理课程基本理念为指导,增删、缩放有关专题,更好地为促进学生发展服务,体现地理课程从以往的注重纯粹“科学世界”向关心学生的“生活世界”和重视社会的“现实世界”回归。
二、教材内容的时代性
相同之处:
两期教材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定的时代性特征,当代社会生活经验都成为了教材选择的内容。例如,一期教材第三章第七节——能源资源,其中的阅读材料——“西气东输”工程,虽然当时只是我国的一项能源策略,并没有开始实施,但在当时教材内容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东部能源紧张,能源在我国东西不分布不均的状况,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特征。在二期教材中。第一篇专题3较完整地介绍了“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其中有两个目——太空探索的历程和太空探索的意义,两个专栏——阿波罗探月和中国人飞向太空,一个研究与探讨——如何开发和利用月球,这样的内容安排凸显了当今人类对太空探索的热情,中国的载人航天梦想的实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充分反映了时代性特征。
不同之处:
二期教材的时代性要更强一些,较十多年前编写的一期教材内容相比,融入了更多的时代性内容,以专栏的形式编排,在内容上、数量上都较一期教材更具有时代特征。例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在地理学科应用的发展,地理信息技术随之发展起来,地理信息技术是现代地理科学的重要技术手段。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在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和防灾等诸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二期教材内容将地理信息系统很好第融合于教材中,并形成第九篇“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说二期教材内容走在了时代的前沿。21世纪信息技术将会深刻地影响人的生活,包括人的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起来,使信息技术作为资料的来源、交流的平台和认知的工具,将使课堂教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拓展,视野更加开阔,用更简捷的方式了解和认识高新技术。可以预言,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取得突破之际,实施素质教育才得以真正的落实。
|
上海一、二期课改高中地理教材内容变化 |
|
三、教材内容对学习者的关注
相同之处:
两期教材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必备的地理知识,并都具备一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的编排上都考虑到了学习者发展的需要,例如,一期教材中设有“阅读材料”、“读图思考”、“选学课文”、“复习与思考”等栏目;二期教材设有“专栏”、“思考与实践”、“研究与探讨”、“综合实践活动”。
不同之处:
二期教材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并且也更方便于学生学教材,内容更关注学生原有经验,更加贴合学生的生活,学生与教材的互动性增强,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反映了新课程的理念——“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例如,二期教材设计了“专栏”、“思考与实践”、“研究与探讨”、“综合实践活动”,专栏中有许多和上海有关的内容,例如,“上海的金融业”、“上海加快‘四个中心’建设”、“洋山深水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等等,这些内容非常贴合上海学生的生活。同时,内容的趣味性更强,更容易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拉近与地理之间的距离。例如,专栏中有很多有趣的内容,“从‘石油农业’到‘生态农业’”、“美国‘锈带’的振兴”等等,此外,二期教材加入了大量的彩色图片,内容的表达更形象直观,这比以黑白印刷为主的一期教材前进了一大步。
 |
 |
图12 一期教材插图 |
图13 二期教材插图 |
 |
 |
图14 一期教材插图 |
图15 二期教材插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