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课程平衡问题  
 

幼儿园的自主游戏和结构严密的教学活动都能满足幼儿不同的发展需要。主题活动的实施并未取代幼儿园其他课程,而是与其他课程并存,并起到补充、完善和强化幼儿课程的作用。

其一:孩子们需要“教”但更离不开“学”。在主题活动中,孩子们能有机会运用自己所获得的经验、知识、技能,进行假设、实践、操作,使其变得更为扎实,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主题活动的开展,其自身正在平衡着课程,使我们的孩子能在幼儿园各种样式的活动,各种结构的课程中,获得更多有益的经验。

其二:进行主题活动的“时间表”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做到的是:要追随幼儿,在活动进行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计划,而这计划需要老师和孩子一起完成。因此,幼儿探索的兴趣得到满足是我们主题活动课程平衡的重要依据之一。在孩子有兴趣时,我们应及时调整计划,以保证孩子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并尽量在一天活动中使四类活动(学习、运动、生活、游戏)在时间上得到平衡。

其三:不同结构化的主题活动互补。主题活动是一种学习活动,但是由于老师在组织中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的不同组织不同结构的活动这也是在平衡这课程。为了保证此活动的顺利开展,各年龄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主题活动按照高低结构的不同灵活进行学习时间与比例上把握.如有的幼儿园将区域活动定位于幼儿自主活动,结构化程度比较低.在区域中孩子的活动是自选的,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活动目标的指向不是特定的,达成不受时间限制,在提供材料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做了多种使用方法的可能性估计,并不强求幼儿按规定的方法使用材料.让孩子更自由的按自己的经验,学习方式、认知特点去玩、去尝试、去探索。

用材料作解释:提供的材料是“各种材料的珠子”让孩子自己去玩,有的在玩串连,做项链等装饰品,有的在盒子中作不同的排列装饰。

还有的甚至于用珠子当作下棋的棋子等等。像这样的活动结构化程度比较低,其实这样的活动本身就是在平衡着课程,用通俗的话是:游戏学习分不清。反之有的幼儿园区域活动目的是让幼儿获得老师想让他们获得特定的经验,实现预定的目标,活动的材料有明确的要求,老师指导的更多关注目标的达成,并要求幼儿按照规定方法去操作材料。这样区域活动的是结构化程度较高的活动。同样用材料珠子作分析,老师就规定幼儿用珠子作为计算的材料,目的是达到老师规定的数数功能。如果老师判断这种活动也要在自己班级的主题活动中运用,那么老师在课程的时间安排就要考虑不能太多,比例不能太高。在考虑课程平衡过程中,老师一定要与课改理念保持一致,既保证在主题活动中有目的的学习,又保证自主性的活动,使游戏与学习不断地融合。

其四:在主题活动的内容把握上,老师要考虑内容有不同的侧重。有的主题内容会侧重社会性与情感方面的“如中班幼儿园里朋友多”教材中的内容与要求主要是:关注同伴,乐于与同伴友好交往,体验老师与同伴共处的快乐。了解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有的是侧重于认知方面的。如大班的“有趣的水”中“在海上”“在水边”的主题的内容与要求是:在观察大自然的水,探究和发现水的来源和特性。老师在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要考虑不同侧重的内容比例。值得一提的是主题活动的内容侧重的考虑固然重要,但是最主要的是幼儿获得的经验应该是多方面的整合的以及是连续的。

下面我们可以看一个老师在课程平衡中的思考与做法

案例“主题活动的平衡”

我们的考虑有三:首先,幼儿的学习活动有多种形式(包括:集体活动、分组活动、个别化的活动等),我们尽量兼顾集体教学、个别化区域学习和小组形式探索型主题活动的不同类型。如:周一上午安排了探索型主题活动是以自主性地低结构活动为主,那么上午的活动是将游戏与学习融合在一起,下午就安排相对集中的分组集体活动。其次,主题活动的总时间不能扩大,不然就会影响或侵占其他三类活动的时间。为了不侵占其他三类活动,幼儿园给予教师安排一日活动的自由度,使我们教师根据需要临时调整计划,满足孩子的需要,尽量使四类活动在一周内容上得到平衡。再次,平衡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内容目标的“全面”与“和谐”,强调促进幼儿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重视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我们认为在一周活动安排中,教师脑子里应有一个总的发展目标,每次课程的安排都要以这个总目标为指导,在安排策略上尽量考虑到课程内容的平衡。

我们感到:孩子生成的课程,教师应“拉他们一下”,教师预设的课程,应往孩子身边“靠一靠” ,也就是将顺应幼儿自然发展与将社会对人的发展要求两者尽量相符。我们的课程正是在这推推拉拉的过程中,得到了平衡。我们觉得主题活动没有统一而固定的模式,极具弹性,需要今后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