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主题活动中的师生、生生互动列举 | |
案例一“管子的研究”以此为例来看主题活动中的师生互动: “为什么我用吸管喝牛奶,牛奶就被吸上来了呢?”“为什么管子会发出清脆的声音?”“隧道也是管子吗?”“人体里面也有管子。” 孩子们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的眼睛就像放大镜,一切事物都是那么的新鲜有趣;他们的眼睛又像显微镜,任何细微的发现都可能成为他们热衷的话题。 孩子们的奇思好想吸引了我。顺着孩子们的兴趣,于是对“管子”的研究开始了—— “人体内有哪些管子呢?”面对老师的第一层问题,孩子们便围绕这一问题滔滔不绝热闹开了。 怡怡说:“有血管、毛细血管。”洋洋说:“有鼻管、耳朵里面也有通道。” 明明说:“还有气管、食管、大肠、小肠。”亮亮说:“人的眼睛里面也有许多血管,还有小动物、植物、小花、小草的身体里面也有许许多多的血管。” 于是孩子们的兴趣更高了,师生开始共同收集有关资料,从家中带来《十万个为什么》、《人体的奥秘》等书籍。当然资料并非都是成文成图的,有的是大脑中的记忆,有的是听爸爸妈妈讲的,孩子们积累了最初的知识经验,来听听第二层问题吧!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人体内要有这么多的管子呢?”面对这个问题孩子们不得不考虑后再做回答了。 洋洋说:“因为血液要在血管里流动。”欣欣说:“因为我们吃到嘴里的饭要通过一根管子才能到胃里面去。” 这个问题使我和孩子们同样感到了神秘。“的确人体内的管子各有各的用处,让我们一个个去揭开他们神秘的面纱吧!我提议,我们先一起做一个人体模型。”我的提议得到了孩子们热烈的响应,使孩子们的研究有了一定的目标性,我们个个摩拳擦掌寻找制作材料:我将大纸箱剖成两半,取一半作为身体;亮亮得意洋洋拿来蛋糕盒做脑袋;洋洋将两个两个可乐瓶接起来做成手和脚;女孩们用漂亮的金丝银丝做成头发进行美化。就这样一个半立体的人体模型诞生了,孩子们兴奋不已。 这个人体模型是一个恰到好处的环境创设,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记录载体。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的体会到老师与孩子都要做有准备的人,这里的准备包括知识上的准备、材料上的准备,现在我们可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好了,有了人体模型我们该先研究什么呢?” 欣欣回答:“研究毛细血管,人体内有许许多多毛细血管。”说着将《十万个为什么》翻到了有关毛细血管的图片,同伴们都很感兴趣,可是这时亮亮提出不同的意见:“我想先研究心脏。”我问道:“为什么呢?”“因为心脏很重要,血管里的血是从心脏里面流出来,没有心脏人就会死掉的。”这时大家出现了分歧,我想了想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你们说的都很好,血管和心脏都很重要,现在我们的人体模型都还是空的,不如亮亮负责研究心脏,欣欣负责研究血管,大家分头研究,然后把血管接到心脏,我们的人体模型不就活了吗?”孩子们听了以后很感兴趣,迅速投入到研究中。洋洋找来了关于心脏的书籍,请老师帮助阅读资料;欣欣拿出红色的蜡笔,用绘画的形式在画纸上表现密密麻麻的血管。不一会儿,亮亮将书中的心脏临摹得惟妙惟肖,并剪下来贴在人体模型的身体里面,还做好标签写上“心脏”两字贴在旁边注明。这时洋洋疑惑的说:“不对,你贴错了,应该再上去一点。”亮亮理直气壮的说:“就是这里,你看书呀。”说着用手护着坚决不让洋洋更改。两人争执不下,谁也不肯退让。于是我走了过去,说:“我也不知道这个心脏到底贴的对不对,让我来找一找到底该贴在哪里。”这时我将我的右手放在我的胸口上,紧皱眉头,开始寻找起来,孩子们在我的示范下也将自己的右手放到了胸口,再放到对方的胸口,还用自己的耳朵贴在对方的胸口上听一听,加以确认。“是左边靠上面一点。”他们两人相视一笑达成了共识,一起把心脏贴到了准确位置上。 再看看欣欣他们这一边的进展吧。也许是他们认为画画不够好,“纸头太小了,血管应该是很长的。”他们开始改用橡皮泥又搓又捏,把橡皮泥搓的又细又长,好不容易想要贴到模型上去,可惜断了,看来橡皮泥太不牢固了,那该怎么办呢? 就在女孩们一筹莫展的时候,男孩们走过显示他们的成功:“我们的心脏已经完成了,你们的血管怎么还没有好啊。”女孩们把自己的困难告诉了他们,他们也主动加入,只见洋洋用红色的绒线穿到粉红色的吸管里,我好奇的问:“你这是在干什么啊?”洋洋边摆弄边告诉我:“这就是毛细血管啊!你看血液在血管里流动。 这个创意实在太妙了,把毛细血管生动形象起来,于是我叫来了所有的伙伴,大家一起找来红色的毛线和各种粗细的吸管,不一会儿毛细血管就接得很长了。他们迫不及待地将做好的毛细血管接到心脏上,拍手庆祝我们的人体模型终于做成功了。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幼儿完全是在平行互动,同样面对困难,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老师是孩子们分享合作的伙伴,同时老师也要帮助幼儿归纳整理,比如先干什么,再干什么,使幼儿有了初步的任务意识,从而进一步提升幼儿的关键经验,推动幼儿自己去解决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最主要老师的推动不仅仅是要让孩子了解自己身体,最主要的是孩子在自己的问题推动下,在师生互动下,学会学习,学会用不同的方式去解决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 案例二“牙签爪”以此为例来说明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大班孩子在遇到一些问题时,已经开始试着想办法来解决了,尤其是当同伴有困难时,他们更会兴奋地出谋划策。 在主题“动物大世界”中,他们对马跑得飞快很感兴趣,洲洲用纸浆做了一匹小马,还做了马腿和蹄,当她多次尝试让马站起来都失败后,我想给予她一些帮助。这时,周子颖小朋友领先了一步,她用牙签插到了洲洲做的马腿里,使四条腿马上“坚固”了起来,洲洲呢,象忽然想到了什么似的,把牙签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帮周子颖装上了小兔的小爪子。当她俩看着各自的作品后,都抿着嘴笑了。 孩子之间需要交往,需要合作,他们的互助会使他们产生更多的智慧火花。 在许多时候,老师可以等待一下,孩子间的支持远比教师的支持意义更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