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目的:1、从两则案例中认识到,问题——是抓住主题活动的关键。 建议观摩案例的思路与方法: 一、观摩两则案例,从三个方面思考 1、活动前老师是怎么预测设计的 2、活动中教师是怎么样回应的 3、活动后教师是怎么总结评价的 二、老师预设问题与幼儿生成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所要突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幼儿生成的活动与教师预设的活动之间的关系,当今每一位幼儿教师都会说要关注孩子的兴趣与经验,回应孩子的生成,但是怎么操作?大家都倍感困惑。我们力图在操作层面解决这些问题。 案例一:集体探索活动 “柿子与西红柿” 目标: 1、在看看、玩玩、找找中了解柿子的主要特征,并能区分柿子和蕃茄。 2、通过柿子和蕃茄的比较,尝试在比较中学习。 环境与材料 1、创设果园情境。 2、人手一个小篮框。蕃茄、 柿子若干。 3、高兴脸和不高兴脸图片各一张。 过程: 一、问题情景导入: 1、情境:果园,我们来到果园,看有那么多好吃的,我们把它们拣到篮子里去。 2、你们拿了什么好吃的东西呀?(幼儿可能将柿子与蕃茄混淆教师故意不做判断)数一数,拿了几个呢? 二、蕃茄宝宝——运用已有的经验 1、(拿蕃茄宝宝的孩子)你手里拿的是什么呀? 2、你在哪里见过蕃茄宝宝呀?你喜欢吃蕃茄吗? 你是怎么吃蕃茄的呢? 三、柿子与蕃茄宝宝——观察比较 1、呈现四分之一柿子图片、二分之一柿子图片、完整柿子图片渐次呈现并设问:咦,这是谁? 2、你们怎么知道这是柿子宝宝呢? ( 引导幼儿比较柿子和蕃茄的不同。明显不同柿子宝宝有个很大的盖子 )? 3、情境:找宝宝,播放录音磁带:呜呜呜呜,咦,是谁在哭呀? 原来是蕃茄妈妈和柿子妈妈在找它们的宝宝呀。小朋友,你们帮助蕃茄、柿子妈妈把它们的宝宝送回家? 四、脸谱游戏——尝试体验 1、情境:请客,蕃茄妈妈和柿子妈妈想请我们吃蕃茄和柿子,你们高兴吗?好,那就让我们慢慢地品尝。 2、脸谱游戏.辨别味道 你尝到的东西是什么味道的呢?喜欢吗?不要说出来我们来做游戏。 玩法:老师敲小鼓,小鼓停下,你就站到一张脸谱(笑脸与哭脸)的旁边,让大家猜猜,你吃到的东西是什么味道? 小组个别探索——问题情景引入 环境与材料:1、食物,水果蔬菜、不同大小的番茄、柿子 2、图片,水果和蔬菜的局部与切面图与整体图、水果印章,水果贴画,问题图 过程: 1、问题引入:分别呈现蕃茄、柿子的剖面图、大小柿子的排列图、水果蔬菜食物等。 问题:我们跟茄宝宝和柿子宝宝是好朋友,知道蕃茄宝宝和柿子宝宝里面长什么样子吗?我们来猜一猜,这是谁?这里有几个柿子呢?它们一样大吗?给他们排排队。这些水果蔬菜认识吗?(老师一边提问题一边出示问题图,帮助幼儿理解问题) 2、幼儿进入情境性的区域中个别探索 案例点评 问题一:活动前怎么预设? 导读语:教师在活动前的预测能力的提高是关键 预设的依据是什么?1、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老师根据孩子近期对事物的兴趣点,或根据孩子发展的需要,以及近阶段目标所要求的内容,2、孩子探索过程中一直处于停滞状态,无法深层次继续等。此时有一个预设。 操作提示:这个预设并不是直接要求孩子跟着做什么,而是通过商讨、环境的提供,供幼儿选择,年龄小的孩子创设情景让幼儿在情景的导入下尝试探索,尔后观察孩子与之互动中的发展变化,再进行适时调整,将老师预设的主题真正化为孩子自己需要探究的问题。 老师预设解读: 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我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进行探索,在地上铺满柿子和番茄,让他们每个人拿一个小箩筐去看看,找找,摸摸,闻闻,通过各种感官的结合来进行体验,以给予他们更加直观的感知和认识,引发他们继续探索的兴趣。确实,在活动中,孩子们出现了争议,有的把番茄当成了柿子,有的把柿子当成了番茄,因为我购买的柿子与番茄从颜色上就较易区分开来,柿子是北京柿子,呈桔黄色,且体型较大,而番茄就是红色,因此,我就直接通过孩子的理论,颜色上的区分给予了这一次活动一个明确的定义。与此同时,我通过播放番茄与柿子的切面图片及局部的图片再一次给与幼儿挑战,让他们进行探索,以引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探索性主题活动,非常强调孩子的自主性,因此高结构的引入的目的是让孩子充分的自主探索。在集体探索导入后,我预设了分组活动,我也投放了一系列的资料,如,提供给幼儿各种各样不同大小的番茄,让他们给番茄宝宝排排队,还提供了各种水果和蔬菜的局部与切面图与整体图,供他们进行观察与匹配,还提供了各种水果和蔬菜的图片,以供孩子进行拼搭做拼图,配合此次主题活动的还有各认字卡片,水果印章,水果贴画等。 分析:从这个预设中可以看出的关键问题是:老师预设之前对孩子的年龄特点的把握非常重要,年龄小的孩子的自主探索能行吗?他们的兴趣的持续时间短,会对问题进行有意识尝试吗?这一直是我们在研究的问题,从这个案例中看到:老师的智慧点就是将这一问题放在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的背景下,小年龄的孩子的探索,老师应该注意多创设问题情景,让幼儿在情景的导入下自然而然的体验尝试,尔后观察孩子并延续的他们的兴趣,老师的预设把握点找得很准。 案例二:探索活动:小鸟飞来了 问题 1、教师预设的问题 春天来了,天上的小鸟为什么多了呢? 2、幼儿生成的问题 小鸟从南方飞回来,住在哪里呢?是不是所有的小鸟都吃虫子呢? 环境与材料 各类制作材料(羽毛、树枝、纸张、橡皮泥等)、相关的图书资料和多媒体资料。 活动实录例举: 小鸟从南方飞回来,住在哪里?
案例点评 问题二:活动中如何推进? 导读语:教师在活动中的回应能力的提高是关键 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深入的关键是对于“问题”,老师怎么回应? 1、老师要追随孩子的问题,对幼儿在探索中的问题要非常敏感。时时记录孩子的问题,再将问题呈现给孩子。 2、判断问题的价值,是否可以转化为主题。一是当将问题呈现给孩子,通过观察孩子的行动、语言以及表情来判断其对问题的投入程度,以及有多少孩子感兴趣。二是这个问题与该年龄阶段的要达到的目标的吻合情况,毕竟教材的年龄阶段的目标适恰度的把握有一定的科学性。因此也可作为判断的依据。 操作提示:教师是孩子中的一员,因此教师与孩子深层次的对话是非常重要,可以是个别对话,可以是小组对话,可以是集体对话,在师生交流对话中,同感幼儿的兴奋与好奇,用儿童的特殊眼光和独特逻辑,与他们共同探讨疑问,抓住问题关键,也就是孩子在探索中可能会出现认知上的“结”使幼儿停顿与阻碍其行为的“问题”,老师抓住这一结点,将其行为引向未来活动的出发点,产生一个个新的主题。同时老师可创设试探性的问题环境,让幼儿与之互动,使主题深入。 案例:可以任选上面两个案例中的一个作为例子(或自己选择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点评: 问题三:活动后老师该做什么? 导语:教师在活动后的总结评价能力的提高是关键。 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的系列活动,这个主题方案可以是短,可以是长。因此这个问题的解答有两个维度 1、是一个活动结束后老师该做些什么? 2、整个主题活动结束后该做些什么? 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问题,既然探索型主题活动是围绕着问题而展开的,由问题为引线主题才得以深入与拓展,由问题为探索点,孩子的尝试才会持续不断。因此在这里也将这个问题抛给大家:活动后老师到底该做些什么? 探索提示: 1、从孩子的发展评价角度 2、从教师整个活动的总结反思角度 3、从家园共育角度 案例提供:芷江中路幼儿园孙怡杰、龚亮 鄭惠萍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