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实例分析:探索型主题活动展开  
 

探索型主题活动的实施步骤

在主题生成以后,并且有了足够材料和适宜环境的条件支撑前提下,接下来就是主题活动的展开。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将主题活动展开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其实在操作中,并没有这样清晰的界限,有时是融在一起,有时其中两个步骤交替出现。)

[步骤一]让幼儿自己查找资料

我们非常尊重幼儿的逻辑与想象。幼儿在探索活动中表现出来对事物的理解和想象,有他们自己的理论、自己的方法、自己的逻辑组合,而每个个体对同一事物又有着不同的认识,尽管不符合成人的逻辑,但是,正是他们独特的探索方法和“离奇”的方式将现实与假想混淆,才会使他们的世界丰富多彩。我们力图提供给幼儿广阔的空间,支持他们用各种方法查找资料,解决问题。

其一,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探索,积极通过多种途径去查找图书、图片、照片、VCD等资料,调动他们用多种感官去吸纳信息。如用纸浆塑造各种东西后,经过太阳的晾晒都变形了。幼儿认不出自己的作品,有的说:“我做的大猫怎么变成小猫了。”“是的,我做的脸盆也变歪了。”孩子们的困惑激起了想探个究竟的欲望,他们到电脑房去请周老师查查看,全班幼儿有的去博物馆,有的去图书馆,有的打电话询问。孩子们了解到有些物体吸水后会变形以及变形的原因。

其二,支持幼儿创设娃娃资料区,并协助幼儿收集和组织有关资料,尽可能提供探索发现的依据。在开始探索恐龙主题时,老师为幼儿创设了资料区,但并未引起幼儿多大的关注 ,而当幼儿看到自己电脑上下载的恐龙资料、看到请家长到公园拍的恐龙模型的照片后,吸引了许多幼儿。于是教师积极支持幼儿,娃娃资料区内容不断充实。孩子们根据他们自己的逻辑和规则,对资料进行了分析和归类。如恐龙爪子的归类既有他们在图书资料中查找到的,又有他们自己发明的,并且按照他们的理论进行一一对应,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恐龙蛋的演化,是他们在探索过程中将收集到的资料再经过自己的理解,并运用独特的表达方式记录下来的。这些资料就是孩子们加入自己的记忆、自己的建议、自己的幻想以及自己的逻辑组合而成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在查找资料后,用他们独特的方法做了统计和分类。每个人都用不同的标记来说明:“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明的”。有的用“★”,有的用红靴子,有的用数字等表示。最后统计出的数据是查到的有27种恐龙,自己发明的恐龙有6种。

我们认识到:老师应更多地支持孩子通过广泛的途径去查找资料,才能促使他们主动地根据自己对主题内涵的不同理解,对自己需要的资料,用特别的方法去收集、分析和归类。

[步骤二]让幼儿自己探索发现

我们非常尊重幼儿的点滴发现,因为孩子们的发现能激励他们更执着地探索。因此,我们给足自主探索的时间,促使幼儿不断产生问题,形成问题链。如幼儿在探索棕子时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粽子是用什么包出来的?”“棕叶就是树叶吗?”“棕叶长在芦苇竿上,那么芦苇长在那里?”……问题对孩子们来说有着奇妙的功效,激励他们主动探索。如恐龙怎么会灭绝呢?他们俨然像一个研究者,找出了多种致使恐龙灭绝的原因。有的说:“是火山爆发引起的”,有的说:“是环境污染引起的”,还有的说:“是星球碰状撞的原因”。原因找出来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这些问题促使他们进一步探索。孩子们说:“由于温室效应,恐龙只会单性别繁殖,致使女恐龙灭绝。”于是孩子们使出浑身解数,想出许多离奇的方法来克隆复制。有的用萝卜做的图章来复制,有的想出自己扮恐龙,让同伴描绘下来。

他们的想象多么离奇。正是教师相信幼儿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提供他们探索实践的机会。因此我们应该:

其一,给予幼儿思考问题的时间,不急于作答,不强加幼儿的观点。

幼儿一个个问题提出后教师不急于作应答,而是引导其想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假设与答案。如孩子们对各种钟表感兴趣他们提出了“是不是所有的钟面上都标着1、2、3、4……?等问题。尽管幼儿的问题关注的都是一些细节,但是正是在探索这些细节中幼儿才会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老师认为没有必要直接回答,而是采取等待,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解答。于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到不同的结果:有些钟上面写的是1、2、3、4;有的没有数字,是一格一格的;而且一格一格的是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是什么也没有的,只有指针。但是都可以看到这是几点钟;钟面上的数字的位置不是乱乱的,上面是12;下面是6;右面是3;左面是9,而且它们都是对整齐的。别人一看就知道几点钟。

每个孩子在探索中对事物赋予自己理解和创造,老师不强加自己的观点,而是鼓励幼儿尽可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创编恐龙的故事,大家都想创造自己心目中恐龙,并按照自己的想象将其活在特别的情节中。

其二,给予幼儿自主支配探索的时间。

我们非常尊重幼儿自主支配活动时间的权利。如在我自己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经过计划主题,探索过程后到了整理收拾时间,可总有一部分幼儿感到不尽心,他们说:“做到一半没劲。”结果老师将这一问题呈现给孩子,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最后,幼儿提出:做一个钟,请老师拨,让大家看到钟到什么时间我们就准备收,什么时间到了我们就准备结束。幼儿自主制定规则,自主支配时间,自己管理自己。

我们认识到:教师应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应给予更多的探索时间,使每个个体的自主探索欲得到满足。

[步骤三]让幼儿自由表达分享

我们非常尊重幼儿不同的表达方式,孩子们通过探索,用图画形象表达、形体动作表达、口头语言表达,并将自己的探索内容与同伴分享交流。幼儿在探索人的表情时,对嘴形特感兴趣,他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想像探索别人对事物的体验。有的仔细观察他人表情后将其画下来,并加入自己的理解;有的用哑剧形式表达出来,并积极探讨起原委。

对幼儿的探索过程与结果,教师鼓励他们展示与表征,促进幼儿相互之间支持与交流,并协助他们进行评价,将隐性的东西明确起来,与孩子一起分享,欣赏。尤其鼓励幼儿质疑,幼儿对事物提出自己的思考与疑问,这将大大提高幼儿探索活动的自主性。

如两个孩子将自己编的童话剧“剑龙与蜘蛛怪”演给同伴看。蜘蛛怪想吃小动物,剑龙挺身而出与蜘蛛怪斗争,剑龙用剑来砍蜘蛛怪。而演蜘蛛怪的幼儿不肯认输,看表演的幼儿质疑。

盛盛:“蜘蛛的足砍掉了他就应该死了。”

红红:“不会,足还会生出来。”

思思:“击中它的心脏了照理也应该死了。”

成成:“我不同意,它还有许多网。”

红红:“从背后刺过去。”

欣欣:“对,我就引诱他转过身来击中不就死了。”

孩子们在互相质疑,质疑后将智慧的火花碰撞并显现出来,大家互相欣赏同伴的探索,学会了评判与质疑,使之共同提高。

教师应从儿童身上寻找闪光点,鼓励幼儿之间互相交流、质疑和释疑,从而使幼儿产生持续不断的探索欲。

上面的举例是一个结构化程度比较低的活动展开的步骤,是幼儿表现自己已有经验和获取新经验的过程。幼儿在探索活动中表现着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与认知,对社会现象的兴趣与体验。这使老师走近儿童了解儿童的窗口。是一个教师适时、适宜、适度的支持推动以及,师生不断互相影响的过程。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过程。

结语

总之,我们通过这一环节的探讨与学习,了解到幼儿园主题与主题活动的关系,如何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开展主题活动以及探索型主题活动开展具体操作步骤等等。但是重要的是在主题活动的展开中要充分关注顺应幼儿,从幼儿的视角出发,促进幼儿的发展。

其一在主题活动展开中将孩子的学习还原于幼儿的生活。因为孩子的学习本来就是整体的,生活化更能让孩子整合的获得经验。

其二让幼儿的学习是建立在自己的兴趣与经验基础上,幼儿才会执着地去探索,去发现、去表达。

其三让孩子的活动情境化。尤其是小年龄的孩子,要创设一个游戏情境,让孩子沉浸在游戏地情境中去玩,去尝试,去体验,从中感到活动地快乐。

其四让幼儿的活动成为探索的过程,在认知上形成挑战,从中获得多样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