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课程背景下的环境创设与材料提供的一些具体做法  
 

假如说每班有两位老师,那么环境就可视作为第三位老师,让孩子如何在与之互动中充满活力与生机呢?

我们要以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转变行为策略进行实施,下面介绍一些具体的做法供大家参考,但要指出的是这是一些课程改革实验幼儿园的经验之一,我们希望大家能够总结出一套有效地推动课程的实施,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的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的行为策略和更多的教育经验。

(一)有利于幼儿多种经验的获得——创设的环境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1.将课程内容融在整个教室环境之中

一改过去仅仅为了装饰教室环境而进行的随意布置,而是,根据各年龄班的不同,创设围绕课程内容的环境。使环境能激发幼儿相关经验的获得和运用。

如小班教室区域的空间内呈现一个个有联系的点,主题“娃娃家”区域内创设一个温磬的宝宝家的环境,让孩子将家庭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在此延伸,爸爸妈妈宝宝的鞋子排队、大小玩具的“回家”等使孩子在这样有联系的环境中整合的获得经验。在区域内陈设着宝宝与爸爸妈妈的合影,孩子根据自己的已有的经验,有的用各种不同的材料为其做镜框,,有的在跟同伴交流,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在娃娃家的厨房里孩子们模仿成人的劳动,俨然象个厨师他们会运用用感官去尝试比较与辨别各种调味品,烧出自己喜欢的饭菜。这些互相有联系的环境创设,有利于幼儿相关经验的整合获得与运用。

2.创设问题情境的环境,在环境中形成一种不确定的因素,诱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孩子们形成了疑问与好奇。

案例“少了什么”,教师故意将贴在墙面上的镜子的排列留有空白,让孩子照照身体“咦?我身上少了什么?”,照照脸上“少了什么”?墙面上动物的影子身上少一块,让孩子根据动物的斑纹去探索与拼搭,使孩子在操作中能运用已有的经验将有些动物的不同皮毛区分开来,并能从局部推断整体。墙纸上少了什么,教师在墙面上贴上不同色块纸,让孩子联系生活经验,“你看到的墙纸是什么花纹?”从孩子们在墙纸上各自绘画的内容可见,他们在问题情境的驱动下,各自自由地探索,并运用已有的经验去创造性的表达。还有将各种各样的镜子放在一起,三棱镜、万花筒、生活中的镜子等让孩子在玩中去比较、去发现。

环境给孩子认知上挑战,一方面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中体现,而更多的是如何利用自然环境以及大量的低结构的材料,关键是老师要会观察与捕捉,并根据幼儿作用材料的情况不断的更换并以新的组合方式呈现,以形成问题情境。激发孩子积极思维。

(二)有利于幼儿各种能力的提高与创造性地发挥——创设的环境是多元化的富有弹性的

1.根据新课程特点,创设不同结构化的环境,以适应不同孩子不同活动的需要

探索型主题活动强调的是孩子自主自助的活动,更体现自主性与创造性。因此,我们根据主题内容的不同创设一个给孩子充分自由自主选择的空间,这一空间是有利于孩子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区域的划分,如可自由走动的全开放的环境,随着孩子的活动进展的需要用不着老师的统一转换进程的。如有孩子可坐可站的工作坊,利于操作探索;又如孩子喜欢的趴在地上,席地而坐的温謦舒适的环境,利于查阅与游戏。

教室内“区域”既是独立的,又是互相有联系的。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教师有时将教室分割成几个块面。,有的呈全开放与半开放的状态,有的呈封闭、半封闭状。开放的与半开放的环境更鼓励孩子主动探索自由发挥,更鼓励人际的沟通与互动。如:造高架。当孩子们在桌子上模拟造桥得不到满足,他们探索要象造桥工人那样造真的高架桥,于是由教室里造到走道上,走道上造到大厅里,随着孩子活动进展,活动区不断地拓展。孩子们自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探索区域,决定自己想做的工作则帮助幼儿逐渐摆脱对老师的依赖,获得了独立自主的探索与学习的能力。

孩子们在封闭的区域里可以专心地学习,全神贯注地去增进和强化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在半封闭的区域里可以不受干扰地顺利进入到其它区域中去学习、去了解、去探索。

如相对比较封闭的隐私区,老师思考将柔软性作为课程的一个方面,两块软软的布作为区隔,软软的塑料垫子,一个能抱的软体玩具等的提供,孩子很喜欢躲到这样一个相对小而温馨的环境中感到安全与归属感,这个环境属于“我”的尤其是小年龄的孩子特别需要。值得一提的是老师提供一些柔软的物体能够使环境更舒适,使孩子有家的温馨感觉。《生成课程》一书中提到“因为所有代表了柔软的物体的共同基本特征是感知的呼应性,当你触摸水、或一个秋千、或一个枕头、或一个毛动物时,他们对你的触摸会有反映,它会移动。感知的呼应性是任何休闲环境中的一个关键特征。它的提示是:当孩子个体无论是大或小当他经历紧张和疲劳时,不妨让孩子有一个舒适的环境去舒缓一下。

教师们在发挥环境的潜在功能上积极地研究着、实践着,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思考方式,他们会根据不同的需要和爱好产生不同的探索内容,不同的学习途径,因此在空间安排上,还要考虑其一,考虑有利于小组之间的交流。其二,考虑不同组孩子所从事的活动类型不同。其三,考虑有利于主题的拓展,探索的深入等。创设一个小社会。幼儿园创设的环境材料不仅仅达到与之互动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互相交流与沟通。因此我们在空间安排中要重视营造互 动式人文氛围,共同探讨或分享交流主题活动中、彼此的需要、经验与问题。

2.给孩子与环境主动对话的机会,创设富有弹性的环境

这个弹性的环境是要给孩子预留互动的空间、给孩子有更改环境的机会、要跟着孩子的活动需要而变更、能展示孩子活动过程与发展轨迹等。

教师在环境创设中注意预留孩子互动的空间,并不提倡将环境充满着教师预设的主题内容,使孩子成为主题网络中的被动学习者。我们提倡环境让孩子有自己探索与表达的空间,使其形成是真正是孩子的有意义的环境。例如“蜘蛛织网”上一环节中讲到这个案例,当孩子们将兴趣转移到蜘蛛是怎么织网时,老师的回应是没有在环境上放上更多的东西,让孩子自己去根据活动的需要去规划环境,去利用这环境来体现他们的探索与发现,于是一张孩子探索的蜘蛛织网在教室空间中诞生了,孩子们主动的与环境对话,并从中获得多个能力的提高。

创设的环境给孩子更改与修正的机会。孩子是环境的主人,相信他们有变更环境的能力。主题活动动物大世界中,动物过冬,教师为孩子提供砂盘,但孩子在探索中反复挖洞失败后,他们更改了环境用纸浆替换,孩子的探索得以满足。

我们常常说:要让环境会说话。也就是我们创设的环境要跟着孩子的需要而变化,实现幼儿跟环境之间的对话。而过去我们创设环境对孩子有一定的规定性,孩子没有互动的机会。现在我们强调还给孩子在活动时有与环境对话和行为的机会。如“我自己”的主题孩子们在调查中汇总了很多嘴巴的功能,原先创设的墙面环境已经满足不了孩子进一步提高的需要,老师及时更换环境,增添两个交叉圆的统计图,让孩子在将调查中的内容贴上去的同时,自己会发现与领悟集合的概念。

创设展示孩子成长足迹的环境。老师将孩子的记录与教师的记录呈现在教室环境中。其内容有孩子的活动过程的相片记录,孩子的活动的发现、调查的结果等记录,教师的文字提示。孩子在与这样的环境互动中会提高自我反省能力。家长也能充分了解孩子的发展。

(三)有利于幼儿个体不同发展层次的需要——提供高低结构的相结合的材料

环境与孩子的互动,材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活动中材料的投放能引发孩子行为的不同的内涵与方向。而高结构的材料与低结构的材料有其不同的特点,高结构的材料相对而言,有自己的固有的结构,操作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其功能比较单一。低结构的材料是无规定的操作要求,具有多功能的特点。因此老师在投放材料时考虑高结构材料的年龄差异性,低结构材料的普遍适应性,高低结构材料有机结合。

1.为孩子提供多元的低结构的材料适合不同年龄和不同个体的孩子活动需要

在提供材料是老师可充分考虑低成本高效益的废物利用,同时也应充分提供亲近大自然的物体,这既能满足孩子的探索欲的同时又能引起孩子创造性的表现,如:石子、泥、沙,树叶、豆类,米、纸等。这些多元材料使孩子充分施展了自主探索发明和创造的才能。材料的用途在孩子们手中变得宽泛,在他们的排列组合下,普通的材料变成另一种特殊的东西。用一块布来表示这是水上恐龙。这些材料既能促使孩子用多种语言表达,也能鼓励孩子用这些低结构材料灵活多样地表现,并能支持他们整合不同的语言表征。如在“有趣的翅膀”主题中 ,孩子们不仅用橡皮泥塑造物体,还将橡皮泥的功能放大,将其作为黏合剂,把赤豆、粟米粘贴成一张张他们观察到的和想象中的有趣翅膀。

供材料的不同内容引发幼儿不同的探索方向。在 “玩纸”中,当提供的是各种色彩的纸等,幼儿的探索就朝着对物体的装饰发展,当提供的是不同材质的纸,他们的探索就会朝着研究纸的不同性质的方向发展。

为孩子提供同一材料会使不同年龄的孩子得到不同的满足与发展。还是玩纸,老师提供大量的碎纸,小班孩子在这纸世界中快活地跳呀滚呀,满足身体大肌肉运动的需要以及孩子得到情绪上的喧泄。而大班孩子在“纸世界”的玩耍中玩出水平,他们在做“寻宝”游戏,自己结伴、自己制定规则、自主游戏。他们将东西藏在纸堆中,看谁先在纸堆中找到 宝贝。同时在玩后共同的讨论中 ,体验到纸的功能与用途又放大了。

为孩子提供同一材料时应提供不同型号的材料,引起孩子探索行为。如,一孩子研究弹力飞机, 他发现橡筋的粗细不同,弹力也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在为孩子提供低结构多元的材料时。我们要非常尊重孩子自主选择与管理材料权。使孩子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

案例“材料超市”

大量废物收集到教室里,幼儿随意取拿,满地堆放孩子们戏称是垃圾回收站,于是“材料超市”诞生了。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材料使幼儿更自主、更创新地进行探索与表达呢?

第一,分类摆放。从废物到各种生活物品随便堆在一起,幼儿在活动中找不到需要的材料,促使他们提出要分类安放,而在制作物体时,满地的垃圾,又促使他们想到要用垃圾筒,而在扔垃圾时又生发出材料、工具安放的位置要方便的积极建议。无疑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真正意义上成为活动的主人。于是老师协助幼儿在每个活动区提供多样化的材料与器具,并设计安放材料与器具的最佳地点,并进行按质地、按用途等分类,做上孩子们自己设计的标记。

第二,鼓励幼儿自己参与材料的收集,幼儿从家里带来多种材料,并积极与材料产生互动。我们发现幼儿在使用材料中,往往喜欢用自己带来的材料,使材料的使用频率增加,材料的用途更加宽泛,探索欲增强。

我们认识到:建构货架式材料超市 ,体现其多样性、可取性、可用性,可变性、让孩子充分自主、自助选择材料、重组材料,将探索与发现创造性的 表达与表现。

2.提供高低结构相结合的材料,让孩子有课程内容选择权

教师在教室中提供不同结构化的比例适当的材料,有利于孩子自由选择,以适应他们的不同需要,与此同时老师也能在孩子选择多种材料与之互动过程中去了解他们不同的需要和能力特长,不同的认知风格等。

到低结构的材料能发挥多功能的作用,而高结构的材料有一定指向。比如拼图,有其特定的操作要求。小班老师将认识的动物制作成拼图,让孩子能抓住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拼搭。

又如:主题幼儿园里朋友多,老师在教室一角创设一个朋友楼的情景,将每一个孩子的照片挂在上面,并提供数字卡片,让孩子找找想想我住在几零几室,我的邻居好朋友是谁?这样的环境与材料的提供有一定教育目标蕴函在其中,让孩子体验我有很多好朋友,同时将数学也融在其中。

当然要提的是我们也不能将每一种环境不要都赋予了操作的规范,每一种环境都标示着发展的目标,这样使孩子变成环境中的受动者,使孩子没有自主权。再者教师凭经验估计孩子的现在发展水平,揣测孩子的发展可能性,来设计的环境与材料的内容有时候很难说使儿童的学习有意义。

高低结构材料的有机结合,由于他的功能的不同因此他适合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孩子发展的需要,因此环境中的各个因素应该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最主要是力求找到一个平衡点以满足幼儿个体的需要。

结语:

引用华爱华《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教师专业素养》的一段话为我们在创设环境中要共同关注的现代理念

尊重——满足孩子所需(幼儿各种兴趣) 这是一个丰富的环境

信任——放开孩子的手(幼儿充分自主) 这是一个自由的环境

发展——给孩子以挑战(幼儿积极思维) 这是一个探索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