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课程价值取向的环境创设  
 

如何将环境的潜在教育功能放大,这便是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谈得最多的问题。我们在实践研究中可以体会到:环境就象一面镜子,会呈现出不同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平等的、是具有弹性和张力的,还是压抑的、封闭的和钢性的,在这种关系的背后蕴藏着一定的哲学理念,蕴藏着教育信息和课程价值取向。

(一)传统教育的环境创设

传统教育的环境创设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整齐与单一:排排坐吃果果,一个一个挨下来,老师关注的是有利于集体的操作、墙面环境的装饰,尽管也有孩子的作品,但是更多的是经过成人挑选与加工的。提供的材料规定性很强。幼儿园活动与环境脱节,常常会陷入生活经验与生活空间无法连接的尴尬境地,没有给孩子获得连续、有序经验的环境,使孩子获得的经验是零碎的、割裂的。在环境管理上——学期初与学期末统一更换,评价标准:规范整洁、装饰性为主。我们在探讨环境对幼儿的作用时,充分体验到孩子只不过是游离于环境之外的客体。那么我们在引进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如何让孩子赋予环境于新的生命与活力呢?如何在尊重孩子、强调平等、自主,和谐发展的理念引导下重新寻找创设环境的策略?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环境创设

从课程理念的解读与不断实践中去领悟:必须重新审视不同的教育范式下的环境创设。我们在幼儿园教育改革中逐步更新了观念,其中最根本的是什么?确立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在这样的课程理念背景下的环境我们应该如何创设呢?环境如何反映课程的价值、体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主题,最主要的是创设的环境如何促使幼儿发展?

首先,环境是体现教育理念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师要解读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极其之重要。充分的尊重、体现平等,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孩子发展为本,因此环境必须是建立在孩子的需要基础上,围绕着幼儿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性的需求而建构。

其次,从教师参考用书设计思路的背景中去不断领悟。我们对主题呈现的内涵把握:一是:我们教材中的学习活动是以主题形式呈现的,在教材的设计过程中分析主题所包含的核心内容与要求,根据这个因素,确定主题展开的基本线索与内容。在主题设计与展开中是超领域的。如,大班主题活动:动物大世界,他的主题内容包含有:不同的家园,千奇百怪,学来的本领,我和动物交朋友等,从整体上其包含的因素是自然世界、人文世界全方位的。从此内涵不难看出它充分体现整合。同时主题活动强调的是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让孩子充分体验,充分贴进孩子的生活。二是,不同年龄的儿童其对事物的持续关注的时间与空间也不尽相同,因此不同年龄的主题大小也不同:小小班是一个个点、小班几个点连成线、中班几条线组成小网、大班是有许多专题形成一张大网。

鉴于对理念领会与领悟,那么我们如何提供一个有益于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环境,如何让每个孩子走进这个环境就深感自己是环境的主人并与其融为一体从中获得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