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材料超市

目的:

从案例分析中了解教师在材料投放和幼儿在使用材料中的角色转化。

实录一:

有不少小朋友都迷上了做汽车,所以超市里的瓶盖、牙膏盒一下子用掉了许多。
教师:“今天老师到超市里数了数我们的货物,发现瓶盖、牙膏盒快没有了,怎么办哪?”

幼儿:“再拿点来。”

教师:“那谁去拿那?这个超市是谁的哪?”

孩子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是我们自己的。”

张逸儿:“我明天就带来。”

第二天起,陆陆续续有不少孩子带来了牙膏盒、瓶盖、还有餐巾纸盒等,开始交给老师。

教师:“这些材料应该交给谁啊?”

“放到超市里。”于是孩子们自己把带来的材料放到了超市里。

以前的“材料超市“在孩子眼里就是单纯的拿取材料的地方,我们希望材料超市不仅是培养幼儿自主性、表达力的地方,同时也是培养幼儿主人翁意识,增加责任感的场所,所以从超市开张起,就有意识地增加孩子“这是我们的超市”的意识,让他们知道自己不仅是超市的顾客,同时也是超市的供货商,没有了自己的参与,超市就没有办法再提供材料了,现在孩子们会经常关心超市,缺货了会主动从家里拿,而不再是一味地跑来向老师寻求帮助了。

实录二:

在调查热热闹闹的马路时,孩子们对铁轨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回到活动室后,他们迫不及待地想铺设铁道,用什么材料呢?最后,他们选择了硬纸板,当他们铺了一长条铁道后,在上面画上了铁条和木头,还涂上了颜色。一切完工后,孩子们将火车开上了铁轨,谁知,火车开到一半就无法行驶,原来,硬纸板做的铁道有大小,所以也使铁轨有了大小和宽窄,怎么办?兵兵用剪刀把多余的硬纸板剪掉,可是,还是没用,因为剪掉后的硬纸板上有一端地方被剪去了轨道,这下,孩子们真的没有办法了!

“材料”的种类、数量、材料的特性、摆放方式具体而言并不是无限度地满足顾客的一切需要(合理、不合理),中班孩子已经开始能自己选用一些材料,但他们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这些材料的差异性,他们拿到材料就想用,根本不会考虑到它的大小尺寸问题,在材料的提供中,作为材料超市的“服务员“我感到仅仅是提供材料还是不够的,我也应充当“咨询员”角色,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建议孩子在收集材料时,不但要有低结构的材料,还要有半成品甚至是高结构的替代品。于是我们重新整理材料超市,根据幼儿的合理需要,置入了一些半成品的材料。帮助孩子有选择的使用材料。

建议观摩案例的思路与方法:

1、你在环境的创设与材料的提供中充当的怎么样的角色的?怎么让孩子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

2、教师在创设环境与提供材料的过程中应该充当怎么样的角色?仅仅是提供者?

3、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你充当的角色是一样吗?

案例点评

从这一案例的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出为了推动幼儿活动的发展,随着幼儿的角色在不断地变化,教师在环境创设与材料的投放中角色也在不断的变化着:

幼儿角色:消费者为主消费者、供货商、咨询员等身兼数职

在原来的超市中,幼儿主要扮演的消费者的角色,即根据需要选择材料。但是当孩子使用的材料出现不够的时候,老师的回应非常智慧,引导幼儿讨论并使幼儿真正体验到我们的超市我们来管。超市中的大部分材料由以往的教师提供转变被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讨论然后发动老师、家长一起收集,收集来的材料由幼儿自己来分类,并且制作不同材料的标志,识字的幼儿用歪歪扭扭的汉字表示,不识字的则用他们独特的符号表达。

教师角色:供货商为主咨询员为主

作为“顾客”的孩子不仅需要自由选择,还要学会选择。“材料超市”在以前老师是以提供“货物”为主的“供货商”。根据孩子发展的需要老师判断自己的角色定位仅仅停留在这单一位置,孩子只是环境的“奴隶”。于是教师马上转化成咨询员。建议孩子在收集材料时,不但要有低结构的材料,还要有半成品甚至高结构的替代品。让孩子会根据活动的需要而获得适合的材料支撑。

在这里,教师 “咨询服务”的作用是一方面当孩子初次光顾或面对琳琅满目的材料无从选择时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当顾客盲目选择时予以共同讨论,同时对收集材料也提供一些建议等。

 

案例提供芷江中路幼儿园 郁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