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师生互动产生的主题 | |
案例“我们的社区”主题的产生: 当孩子们在调查时,了解到房子也会老,旧的房子会倒塌时,我便和孩子们一起走向社区,观察、了解拆房的原因,试图激发孩子爱我们的社区的情感。在观察过程中,我和孩子们发现到了许多我们幼儿园周围的社区好与不好的地方: 丁天容:“我住的地方有门卫,而这里的小区没门卫。” 周呈玮:“这里小区的弄堂很多,穿来穿去,不大容易找到家。我答道:是啊!我家住的小区里,每条路都整整齐齐的,找门牌号很方便。” 翁斯琪:“我住的地方人们可以在花坛里跳舞,这里花坛里光秃秃的,水沟里还有脏东西,妈妈说,这样会把阴沟塞住的。” 我看到孩子们都议论社区的不好,我插话道:“我觉得我们幼儿园的社区里的人都很开心,年纪大的人都喜欢聚在一起玩和晒太阳。”钱怡洲说:“有时会有小偷就不好了。” 王辉:“我们小区没有停车的地方不好,但是我们这里的孩子很多,能交许多朋友,这很好。” …… 我和孩子们在议论后,都认为要建设一个未来的社区,于是建设我们的社区的主题活动,就这样开始了。 (一)教师和孩子深层次的对话 教师参与幼儿之间的想法的讨论,是未来主题诞生的很好契机。教师是孩子中的一员,因此教师与孩子深层次的对话是非常重要,可以是个别对话,可以是小组对话,可以是集体对话,在师生交流对话中,同感幼儿的兴奋与好奇。 就如上面的案例中看到:由于幼儿园门口的马路扩建,老房子的拆除,引来的师生对话交流,产生的主题,老师从大部分幼儿想法出发,与他们共同构建主题,引导他们以小组活动的展开。 (二)共同探讨质疑,抓住问题关键 孩子对自己居住的小区有自己的想法,孩子对问题解决的假设和争论是激起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导线,因此师生共同的质疑是非常关键的。 用儿童的特殊眼光和独特逻辑,与他们共同探讨疑问,抓住问题关键,也就是孩子在探索中可能会出现认知上的“结”使幼儿停顿与阻碍其行为的“问题”,老师抓住这一结点,将其行为引向未来活动的出发点,产生一个个新的主题。 又如“造高楼”主题的产生: 老师带幼儿参观了一个建筑工地。这幢楼有三十四层高,房子框架已基本完成。来到工地,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就是大吊车和一个个“大方块”。 泽泽兴奋的告诉同伴:“这一个个大方块就是房间。”奇奇接过泽泽的话自信地说:“我知道,造大高楼,先要把它得样子搭出来,然后再用砖头把空的地方填满。”老师主动参与讨论。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发表见解:“因为这样造房子速度更快。”“因为砖头直接造房子不牢,风吹啊吹,会倒下来。”“因为造大楼一定要先造方块,这样好看,房间不会造得一间大一间小。”……俊俊有了自己的发现;“你们看这幢房子好象是从地底下开始造的。”佳佳不以为然地说:“所有的房子都是从地底下开始造的。”俊俊问;“为什么要这样?”佳佳答不上来。在建筑工地,他们问题还有很多:诸如金茂大厦有八十八层,有没有一百层的房子?这幢房子可不可以继续造上去,造到一千层,一万层?房子造得很高会不会倒下来?一连串的问题,正是激励孩子持续、主动探索的强烈动因。 面对孩子对大高楼强烈的探索欲望,老师决定让幼儿自己“造高楼”去找一找高楼不倒下来的原因。回到幼儿园,老师在玩具城准备了大量的大大小小不同的材料,不同形状的积木与拼搭插塑,让幼儿试一试怎样才能把房子搭得高又不倒下。 一个多小时的拼搭尝试,几乎每个幼儿的“房子”都倒了三四次,他们一次次努力把房子搭得更高,他们寻找着各种方法。且看孩子们找出的大高楼不倒的原因: 辉辉说:每一块积木都要对齐,对直,要平衡“高楼”就不容易倒下。 凌凌说:房子的底座搭得越大,高楼就越平稳(他的高楼用大积木搭了一个硕大的六边形的底座,房子很高) 佳佳说:房子的底部越牢固,高楼就搭得越高,就象造房子要从地底下开始,泥土可以使底部更牢固。(他的房子底部搭在一个大纸盒子里) 奇奇说:越是重的大的积木,房子就能搭得越高。就象造高楼要先用大的,重的材料搭出一个个大方块。(他的房子全部用大积木搭成) …… 老师在与孩子的深层次的对话中了解到孩子的质疑并提供机会让孩子努力寻找答案。大高楼不倒下的七个原因,被幼儿用自己的方式陈列在资料区。这次探索活动使幼儿对物体的高度与平衡的问题有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就是教师从幼儿的兴趣、欲望出发,适时在活动中平等与之对话,孩子才会有选择地引伸一个个新主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