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教师预设的主题  
 

案例“昆虫的家”

孩子们寻找到很多的昆虫内容。青青找到了蝴蝶、蜻蜓的标本;丁天容找到了关于水蝇外形的有关图片;洲洲说,“我也找到了蚂蚁的资料。他们都贴在了墙上。经过数天的活动,孩子们还是停留在收集昆虫内容上,我看着墙上的昆虫,以及个别孩子们无所事事的行为,我觉得,应该有一个预设,我想引发幼儿将昆虫分类,于是预设了昆虫的家,创设了飞翔的天空、水的环境和草丛、树木的场景,试图通过环境的刺激,在幼儿原有的基础上,予以推动。没想到第二次活动中,研究水中昆虫的孩子们并没有与环境互动,也对水里的昆虫失去了兴趣,在与孩子对话中,方舒平才说:“我们只找到水蝇,水中的昆虫不知道在哪里。”活动该如何继续呢?这时,徐多从资料区找来了蜘蛛和蜘蛛网的有关图书。当一张张不同形状的蜘蛛网呈现在孩子的面前时,他们都惊讶于蜘蛛织网的本领“它是怎么来织网的?”“它不能飞怎么会到对面树枝上?”……随着问题的产生,这组孩子们开始了新的研究——织一张蜘蛛网。当然,兴奋之余的我根据孩子的兴趣点,对预设稍加调整,又开始为孩子们预设新的活动材料,以供孩子活动的需要。

我们根据上面提供的案例,对教师预设的主题做一个分析与解读,来回答我们老师在实践中的一些问题:老师是否可以预设主题?教师如何预设主题?选择主题到底有没有统一的标准?老师预设主题一定要让幼儿接受?等等。

(一)老师预设主题的价值

刚才我们谈的是追随孩子的兴趣生成的主题,它的功能是非常有益于孩子自主性的发挥。我们说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兴趣固然重要,但幼儿的兴趣也可能有些偏差,如果我们一味跟随幼儿的兴趣来开展主题,就可能会导致幼儿成长中一些必要的经验的缺失。因此教师预设的主题是必需的。其一教师预设的主题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设计。必然经过精心准备,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与针对性,是与近阶段的学习目标相一致,是有机联系的。“我看着墙上的昆虫,以及个别孩子们无所事事的行为,我觉得,应该有一个预设,我想引发幼儿将昆虫分类,于是预设了昆虫的家。”上面的案例中的这位老师预设的把握是建立在阶段目标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进的这一年龄段孩子必要的分类经验。其二教师预设的主题,可以对整个主题的开展有一种全局的把握,对主题的背景情况也比较了解,会有一定的计划性与方向性。当然教师预设的主题不是盲目的,也是建立在孩子的“需要”基础上,随着问题的产生,这组孩子们开始了新的研究——织一张蜘蛛网。当然,兴奋之余的我根据孩子的兴趣点,对预设稍加调整,又开始为孩子们预设新的活动材料,以供孩子活动的需要。老师在预设中充分考虑幼儿活动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幼儿发展的。

(二)老师怎么预设主题

怎么根据孩子需要进行有效的预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老师根据孩子近期对事物的兴趣点和关注的热点或根据孩子发展的需要。

教师的预设也是建立在孩子的兴趣基础上能收到事半功倍地效果。就像刚才列举的案例中教师预设调整的依据,就是在孩子对新的对象“蜘蛛织蜘蛛网”有十分的好奇。当前他的发展需要。当然这个预设调整不是一味追求孩子的兴趣,也是在这个预设的计划之中,只不过将分类的内容延后,满足当前儿童的需要。其实什么主题无所谓,它只不过是促进孩子发展的一种手段罢了,主要的是孩子获得了什么经验,得到了什么发展。

2.老师的预设的依据是幼儿近阶段目标所要求的内容,和幼儿成长中必备的经验。

第一老师要准确把握幼儿该年龄阶段的目标,要心中装有大目标,即时调整小目标,不断接纳孩子的新目标。第二老师可参照教师参考用书主题以及具体要求,将主题与幼儿关键经验建立联系。刚才举例的老师预设就可说明“于是我预设了昆虫的家,创设了飞翔的天空、水的环境和草丛、树木的场景,试图通过环境的刺激,在幼儿原有的基础上,予以推动”。第三分析不同年龄段的主题中的核心经验的综向关系。这样你在预设主题时不仅仅是为了主题而主题,就能在选择或判断主题中把住主题的价值与方向。

3.孩子主题活动中一直处于停滞状态,无法深层次继续等。

此时有一个预设,但并不是直接要求孩子跟着做什么,而是通过商讨、环境的提供,供幼儿选择,尔后观察孩子与之互动中的发展变化,再进行适时调整,将老师预设的主题真正化为孩子自己需要探究的内容。就如上面所提到的“经过数天的活动,孩子们还是停留在收集昆虫内容上,我看着墙上的昆虫,以及个别孩子们无所事事的行为,我觉得,应该有一个预设,”。

(三)当幼儿不喜欢教师预设的主题时

我们都知道,当主题符合孩子的兴趣与需要时,幼儿会积极主动的探究与学习,教师预设时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一种情况是当大部分幼儿不喜欢教师预设的主题时,教师就要反思这一主题是否符合孩子的当前兴趣?是否追随孩子的生活与经验。老师不要强迫孩子必须参与,可适时调整。另一种情况是当大部分孩子积极参与,而有个别孩子游离主题时,老师首先是肯定这一主题的预设的合理性,同时也要认识到不同儿童在兴趣与认知上的差异,同时可以与个别儿童进行对话交流,并用适合的方法引起孩子的兴趣。也可以提供该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先满足孩子的当前需要,再适时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