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幼儿生成的主题  
 

案例“嘴巴”主题的生成

一天,阳阳画了一位美丽的“花宝宝”:向日葵似的头,柳树样的手,还有一张伸舌头的心形嘴巴,当她将自己的画帖在画框里的时候,王者小朋友叫了起来,“看,这里有颗心的嘴巴。”他的叫声引来了不少围观者:“不,这是打喷嚏的嘴巴。”“她吃了辣的东西,就把舌头放在外面凉一凉。”“是别人骂她,她在做鬼脸。”“咳嗽时舌头就是这样子的。”……幼儿们争论不休,生活中到处可见嘴巴,我觉得嘴巴对中班的幼儿来说,是吃和说话的器官,而象今天这样对嘴巴的形状的好奇所引出的嘴巴内涵的兴趣,尽管还是头一回,但是从中班的教参中的主题“我自己”的内容不是很一致吗?。有趣的是在吃点心时,成子昂忍不住再去看看其他幼儿吃点心时的嘴巴。幼儿们的发现是如此璀璨,让我不由得想起《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里的一句话:“只有让幼儿逐渐对周围事物抱有好奇心,学着发现事物的规律性,才能学会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是呀,我必须重视他们的好奇心,我开始让孩子们去寻找生活中的嘴巴。孩子们找到的嘴巴可真丰富多彩,有的找到的是“我和妈妈在讲悄悄话的嘴巴”。“有的发现爷爷的嘴巴被胡子藏起来了”还有的在马路上找到有很多人讲话的嘴巴。第二天当孩子们将各自找到的“嘴巴”带到了幼儿园。孩子们看着这么多的嘴巴,“哇”都张开了小嘴,这不也是很好的资料吗?我当即拍下这一“出乎意料时的嘴巴”的镜头。于是,对嘴巴的探索便从这儿开始了。

从以上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开发这一类主题时,关键要抓住三个“点”:孩子的兴趣点就是老师的兴奋点,也是师生共同的探索点。

(一)孩子的兴趣点——观察与捕捉幼儿的热点问题

从上面案例中可以看到:幼儿对一张伸舌头的嘴巴争论不休,生活中到处可见嘴巴,会引起孩子有这么大的兴趣去议论。老师观察到这一现象后怎么办?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幼儿自觉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兴趣使幼儿主动地从事某种活动,从中获得经验和乐趣,这许许多多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本身就已经暗含着教育所要追求的许多价值和目标。我们应充分利用和开发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使之拓展为幼儿探索的内容,让幼儿自发生成一个个主题活动。

(二)老师的兴奋点——分析与判断幼儿兴趣的价值意义

孩子的兴趣点就是老师的兴奋点。老师怎么“兴奋”起来呢?

1.老师对孩子的兴趣予以全心全意的关注并做分析判断

老师观察到一部分孩子对“伸舌头的嘴巴”有兴趣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去诠释“它”的含意,并从孩子的举止中(有趣的是在吃点心时,成子昂忍不住再去看看其他幼儿吃点心时的嘴巴)发现与推断孩子有进一步去探索的动机,这时教师一定要尊重幼儿的自主活动权,因为幼儿是在自主活动中自我实现、自我创造的。因此,当孩子对某一事物非常感兴趣的时候,老师应该引起重视判断孩子的兴趣是否有价值可以生成主题?根据幼儿当前发展需要,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索机会,成为引发幼儿自己确立主题的关键。

2.对这一年龄段的儿童的认识与把握

老师一直对判断孩子怎么样的兴趣可以转化为主题心中没有底?其实我们也可以从上面的案例中知道:老师要学会积累教育经验,学会对这一年龄段的儿童的认识与把握。“我觉得嘴巴对中班的幼儿来说,是吃和说话的器官,而象今天这样对嘴巴的形状的好奇所引出的嘴巴内涵的兴趣,尽管还是头一回,但是从中班的教参中的主题“我自己”的内容不是很一致吗?老师从《教参》中的主题内容得出这个内容比较适合中班孩子的需要,与此同时老师从观察到的一组孩子的行动中相信生成“嘴巴”这样的主题能使这些孩子获得许多与他们年龄相符合的经验。

从以上地解读中我们不妨将老师的兴奋点归结为多做几个假设:这部分孩子的兴趣和探讨的热点是否有意义?孩子的兴趣点是否符合大部分孩子的基本经验?一部分或个别孩子的兴趣点是否有可能成为大部分孩子的兴趣?等等。

(三)师生共同的探索点——支持幼儿生成主题

老师经过分析判断,认为有价值生成这一主题后,怎么去支持幼儿的生成呢?“成子昂忍不住再去看看其他幼儿吃点心时的嘴巴,我必须重视他们的好奇心,我开始让孩子们去寻找生活中的嘴巴。”这位老师顺应儿童的需要,满足儿童进一步探寻嘴巴的秘密的要求,组织了调查活动“我开始让孩子们去寻找生活中的嘴巴。孩子们找到的嘴巴可真丰富多彩,有的找到的是“我和妈妈在讲悄悄话的嘴巴”。“有的发现爷爷的嘴巴被胡子藏起来了”还有的在马路上找到有很多人讲话的嘴巴。第二天当孩子们将各自找到的“嘴巴”带到了幼儿园。”从这位老师的支持中可以看到,她在顺应孩子的基础上,有意识将个别孩子的探索行为拓展成小组孩子的调查活动,使孩子的兴趣转变成小组探索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