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案例中,所观察和记录下来的儿童行为都是教师自己重温的。而事实上,还有一种值得尝试的做法就是:把儿童行为的记录拿给孩子看(通常都是把照片或录像给孩子看,而且通常一起看记录的孩子不仅包括教师所观察的这个或这群孩子,还包括其它孩子)。教师和孩子一起重温和对话,通过这种重温和对话,一方面,孩子可以回顾和思考自己的学习经历,或者可以评价和思考其它孩子的学习经历,这样孩子就有可能从自己的思考、别人的意见或者别人的行为中获得一些新的经验;另一方面,教师也借助孩子自己的讲述来进一步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过程。
通过下面的这个案例“垒高”,你就可以大致了解怎么和孩子一起重温以及和孩子重温的作用是什么。请看案例的具体内容:
观察与记录(在用录像拍摄下儿童行为后,教师又根据录像整理成了文字)
浩浩和真真在玩“垒高”的游戏,他们要做的是把一片片圆木片堆放在倒放的木制杯的底座上面,并比试一下谁把圆木片堆得高,堆得快。
浩浩抓起一大把圆木片,在手中理了一理,将一叠理得很整齐的圆木片往木杯的底座上一放,木杯一下子就高出了许多。 真真用的是与浩浩完全不同的方法,她一片一片地往木杯的底座上堆放圆木片。
浩浩以他自己的方式一叠叠地往木杯底座上添加圆木片。每堆放一叠木片前,他都把这些圆木片放在一只手的手心里,用另一只手从圆木片的不同侧面将突出的部分往中间挤压,直到圆木片整整齐齐地叠在一起,这才将这叠圆木片堆放上去。 真真很有耐心,她只顾着按照自己的方式,依旧一片一片地在杯底上堆放圆木片,只是她堆放的速度越来越快了。 浩浩垒成的柱体越来越高了,不过,每当浩浩再放一叠圆木片,柱体就会晃动,使他不得不赶紧用两只手捂住柱体,为的是不让它倾倒,同时,他还会轻轻地抚动上部的圆木片,把它们弄得平直一点,直到他认定了柱体不再摇晃和倾斜,这才把手挪开。
真真还是一片一片地堆放着圆木片,她放得又稳又快,有时还得意地看看浩浩。 浩浩的木柱体变得越来越高了。很明显,这时的浩浩变得有点小心翼翼了,他不再像先前一般一叠一叠地将木片往上堆放,而是如同真真一样,把圆木片一片一片地放在柱体上,而且在每放一片木片之前,他都会拿起圆木片,在柱体的上方停顿一会儿,对准位置,然后“啪”地一下把木片轻轻“扔”在上面。 浩浩垒得比真真快,也比真真高,但是,他垒的柱体却比真真的先倾倒了。
重温与对话(一)—— 幼儿、教师的一起重温与对话
幼儿:浩浩、真真、幼儿C、幼儿D、幼儿E
教师:徐老师(观察记录者)、教师乙
教师将浩浩和真真垒高的录像播放给“当事人”浩浩、真真和另外三名幼儿看,看了两遍后,进行了如下的对话:
徐老师:浩浩,我看见你最初是一叠叠地放上去,后来怎么又一块块地放了
呢?
浩 浩:因为它太高了。……我怕它倒下来。
教师乙:再一叠叠地放就会倒下来吗?
浩 浩:(点头)这样(把)大的(放上去),(如果)下面有一点点弯的,
就会倒下来的。
教师乙:那么一片一片地放,为什么就不会倒呢? 浩 浩:因为(虽然)下面弯了,(但)上面、当中平的。 教师乙:为什么到上面就不能一叠叠放,而是一片片放呢? 浩 浩:因为(一叠叠放)一下子放不清楚,这样放(要是)放到旁边去了
(怎么办)呢? 徐老师:那真真你是用什么方法的呢? 真 真:我是一块块地放的。
徐老师:你和浩浩的方法不一样的,你为什么
要这样做? 真 真:我想搭得比浩浩高一些。 徐老师:你觉得你的方法好吗? 真真点头。 教师乙:那木柱还很低的时候,你为什么也是一片一片地放呢? 真真没说话,象是在思考。 幼儿E:因为她喜欢放得稳一点,不喜欢摇摇晃晃的。 教师乙:真真,她说的是不是你所想的? 真真点头。 徐老师:(转向另外三名幼儿)你们觉得谁的方法好? 幼儿 C:我觉得浩浩的方法好。他一叠叠地放,一下子就能放很多上去,一定
会拿第一的。 幼儿 D:我也觉得浩浩的好。他会搭得很高的。 幼儿 E:我觉得真真的好。浩浩的高,(一叠叠地)一下子放下去,扭扭歪歪
地会倒下来。真真一块块很仔细地放下来,就不会倒下来了。 浩 浩:上次我玩的(时候),它已经要倒下来了,我就马上扶着它。 徐老师:哦,所以你今天就用两只手扶着它。我刚才还看不懂呢,我想,这两
只手扶着它干嘛呢?不过我看到,你垒的那一堆的下面是弯的,你为
什么不把它弄弄直?你只是把上面的弄齐了嘛。 浩 浩:这是我有意这样做的。上面平的就行了,下面弯没关系。
重温与对话(二)—— 教师、专家的一起重温与对话
对话者:徐老师(观察记录者)、教师乙、教师丙、园长、专家甲、专家乙。 徐老师:这段录像使我清晰地看到孩子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两个孩子使用的是同样的材料,要做成的是同样的事,但是他们采用的是完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就像大家所看到的一样,浩浩先是一叠叠地垒放木片,在垒得比较高时,他改为一片一片地往上放;而真真采用的是另一种方式,她是一片一片地放上去,而且自始至终一直坚持这种方式。 教师丙:我认为,浩浩采用的方法比真真的好。圆木片堆垒起来的柱体在较低的时候不容易倒,一叠叠地堆放圆木片的方法不仅是切实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因为这样做的速度快。在木柱垒得较高时,就比较容易倾倒,这时再一叠叠地堆放就不容易放稳了,于是,浩浩改用一片片地堆放的方法,这是非常及时的。由此,我认为浩浩的方法比真真的方法更快,更具有灵活性。浩浩至少有一点是真真无法企及的,即浩浩会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地调整方法和动作,而并非一成不变地使用某种方法。 教师丁:我觉得真真运用的方法也是很有道理的。她始终一片片地堆放,又轻松又快捷。我想,不管在她的心目中她的意图是否很明确,她的行为似乎在实现这样一种理念——“以稳求胜,只要不倒,我就能赢”。他们俩人的比赛结果似乎也证明了,最终浩浩垒的柱体在真真的之前倾倒了。 徐老师:我倒并不认为浩浩和真真各自采用的方法有什么好坏之分。其实这里只是两个孩子各自的关注点不一样。浩浩首先关注的是“快”,其次是上下保持垂直,用浩浩的话讲那就是“平”,他认为只要垂直就不容易倒;而真真首先关注的是稳。应该说各有各的道理吧。 浩浩和真真都曾玩过“垒高”的游戏。我想,他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我相信他们这次较量所采用的方法一定是基于自己以往的经验。 园 长:从徐老师的这番话中,我见到的是她对孩子之间存在的差异的理解和包容。我们的确应该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最好的。 专家甲:我也赞同。我们不应该把注意点放在根据我们自己的标准去评定谁的方法好谁的方法不好上,这样做会给孩子贴上“好”或“不好”的标签,会有害于他们的成长。可以设想,如果我们按成人的标准评定出是某种方法好或者某种方法不好,然后要求方法不好的幼儿放弃自己的方法而改用所谓好的方法,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要求一个并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方法不好的幼儿必须采用另一种被教师认为是好的方法。以这种方式教育幼儿,不仅会损害幼儿的学习动机,而且也不利于幼儿深层次的知识和人格的建构。 园 长:根据我的理解,我们所应该做的不只是去发现孩子在行为上的不同表现,而是要透过行为上的不同表现,去发现每个孩子不同的经验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去帮助孩子扩展、深化他的经验,为孩子搭建基于他的水平之上的“脚手架”,以帮助他建构更多、更高层次的经验和知识。总之,我们发现和理解幼儿个体差异的最终目的,应是以更适合每一位幼儿的方法去提携幼儿。 教师丙:你说得太好了。过去,我们评价孩子时,总是拿着列有各项行为目标的评价手册,去看孩子是否达到这些目标,也习惯在此之后去对孩子进行横向比较,然后很自然地把他们目标达到情况的差异称为个体差异。我们太习惯这种评价了,以至于很自然地会去这样做,就像今天这样,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去评判哪个孩子的方法好。我们对以往的评价方法,对个体差异,对将孩子进行横向比较的作用等,的确都应该有所反思。 徐老师:让我非常感兴趣的是我们与孩子之间所进行的重温过程。我们把录像片直接地放映给孩子看,让他们在满足好奇性以后(注:孩子在看到自己或者同伴的录像后极为好奇,十分兴奋),听听孩子对当时自己“所作所为”的想法及其理由。我发现,这绝对是一个深入了解孩子的好方法。 例如,浩浩说他以前在垒高时,看见木柱体弯曲了,快要倒下来了,就赶快用手去扶住它。这恰恰证实了我以前的推测,那就是浩浩在垒高时总是很小心地用双手扶住柱体,并把柱体的上部分弄得十分平直,以确保它不会倒下来,这个行为是受他以往经验的影响而产生的。由此,我了解到了浩浩的这样一个建构过程:他在操作摆弄中发现这样一种关系,即垒成的柱体越直越不容易倾倒,这样的经验有可能经常被他运用到以后的行为中去。 又如,原来我不是很明白浩浩为什么在垒得比较高时要改为一片片地堆放木片,究竟是因为他有这样的经验,还是只是巧合,或是模仿真真?他有没有理解其中隐藏的“奥秘”?在与孩子一起重温的过程中,浩浩给了我明确的答案。浩浩有他自己独特的“理论”,他是认为在木柱很高时,一叠叠地放就看不准摆放的位置,容易被放歪了。 我真的很兴奋,因为我发现并亲身体验了一种能帮助我深入了解孩子的有用方法,那就是“重温”。 专家乙:是的,通过“重温”,我们能从孩子那里获得他们思考问题的线索。 教师乙:让我更有所感悟的是,我们在与孩子们对话时所提的问题。平时,我们经常会提这样的问题:“请你讲一讲你是怎么做的?”“你在做什么?”当然我们得到的答案,常常是我们已经看到的。而这次,我们的问题都集中在:“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例如:“浩浩,你为什么要一叠叠地放而不是一片片地放?”“真真,在木柱还很矮的时候,你为什么也是一片片地放啊?”就像徐老师所说的,我们从中收获了很多,而且很多是行为背后的东西,这些东西对我们教师更有启发。 专家甲:“与儿童对话”是教师应该经常做的事。但是教师在提问时往往关注儿童的行为和结果,就像刚才那位老师所说的,教师问的最多的就是:“你在做什么呀?”“你怎么做的?”“你做了些什么呀?”……我们教师之所以会问这些问题,也许是因为教师自己没有想过要从幼儿那里得到些什么,而只是为了对话而对话,只是想增加自己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但是,这种对话的质量是不高的,其能够起到的作用,可能是能让孩子练习运用语言描述自己的行为,或者是能让孩子从别人的讲述中有所得。当然,能达成这样的效果也不错,但是对教师自身来说收获不大。另一方面,教师又往往只是依据自己的猜测去臆断孩子是怎样建构知识的,结果导致在认识孩子、解读孩子时就可能大大偏离了孩子的本来情况。 如若我们在与幼儿对话时,能让他们在重现的活动情景中去回顾自己这样做或那样做的原因,或者让其他的幼儿在真实的情景中去评议同伴的所作所为,那么,也许我们就有可能透过现象去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在这一方面,录像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工具,它能如实地再现已经发生过的活动情景,让幼儿有可能据此而谈出真实的想法。 教师丁:我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很有限,他们能讲清楚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专家甲:你有这个疑问一点也不奇怪。在重温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浩浩和真真讲的话还不很通顺,有的时候,真真想说的话甚至还是别人替她说出来的。但我想问两位参与重温过程的教师,你们为什么后来不再讨论下去了呢? 徐老师:尽管他们有时讲得不很清楚,但是有时,他们的一个词或一句话就会给我们很多的线索和信息。我们与这些孩子已经打了多年的交道,稍有提示,我们就会明白他们的意图。 专家甲:所以,我认为与孩子对话,实际上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往往是一种“心领神会”,而不是“你问我答”。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 徐老师:刚才曾讲到,有教师问真真“为什么在木柱还很矮的时候,你也是一块块地堆放”时,有一位孩子替真真作答了。我的问题是,让其他孩子也一起来参与重温的过程,会不会妨碍“当事人”,即录像中的主人公自己通过思维进行作答? 教师乙:我认为只要教师把握得好,就不会出现妨碍“当事人”的情况。另一个女孩替真真回答了我的问题,但我马上就去问真真,这是不是代表了“你所想的”,真真点了点头,那么显然就像前面提到的,真真已经思索过了,如果那个女孩所说的并不能代表她所想的,她肯定会反驳的。还有,我问浩浩为什么先一叠叠地堆放,后来又改为一块块地堆放时,其他孩子也抢着要回答,我就注意让浩浩去回答。教师只要发挥好积极的组织作用,会让每个孩子都有思索的空间。 专家乙:我觉得让其他孩子也参与重温,应该是利大于弊。 首先,这为孩子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建构搭建了平台。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孩子可能会从别人的经验中得到启发和帮助,并提升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有的孩子则可能给当事人提出一些意见、建议或帮助,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例如那位帮助真真说出她那样做的原因的女孩,语言表述能力很强,她帮助真真把她想法表达了出来;孩子之间在观点上的冲突,更是他们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 其次,这样做还可帮助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学会包容别人,尊重别人,认可别人,并学习别人的长处,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和看法。 徐老师:对。这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集体建构的力量会超越个体建构的力量。
反思与启示: 1、对浩浩和真真使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过程,使我们认识到发现和尊重幼儿间的个体差异是必要的。要学会包容幼儿间的差异,不要给孩子贴上“好”或“坏”,“表现优秀”或“有待改进”等的标签。评价幼儿,不应该是为了评判幼儿的行为表现是“好”或是“坏”,或是为了证明幼儿是否达到了规定的标准,而应该去帮助幼儿改进和提升。通过观察、记录和评价的过程,发现和尊重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可以为教师提供帮助幼儿改进和提升自己的教育决策和行为。 2、教师与浩浩、真真等人一起重温“垒高”的过程,是一次很好的尝试,让我们感悟到教师应该静下心来,学会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以便更深入地解读孩子。在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一个“资源人”,孩子对自己或同伴的行为及其想法的表述,能有助于我们解读孩子,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孩子。 3、教师与浩浩、真真等人一起重温“垒高”的过程,让我们注意到了教师与孩子之间的一种对话方式:让孩子诠释自己行为的原因,讲出指导他们行为的“理论”。这一方式使我们有必要对以前的与孩子进行对话的方式进行反思,那就是仅仅要求孩子讲述行为过程和行为细节的做法是远远不够的。 4、让其他孩子参与重温和对话的过程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方式,这样做能为孩子间的互相沟通和集体建构搭建平台,比只是与“当事人”在一起重温具有更大的益处。
(注:该案例摘自:邵乃济主编、朱家雄主审:《解读童心——对幼儿寻常活动的观察和记录》,百家出版社,2004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