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鸡妈妈和小鸡  
 

“鸡妈妈与小鸡”这个案例运用的是儿童作品和文字记录相结合的观察记录方法。大家可以从中借鉴如何运用儿童作品来进行观察记录。

与“风铃”案例观察记录同班级的孩子不同,它所观察记录的对象是不同年龄班孩子(大班孩子和小班孩子)的合作作画行为。

与“床下取鞋”、“风铃”观察幼儿完全自发的活动不同,“鸡妈妈与小鸡”这个案例所观察的合作作画行为是在有一定教师预设的美术教学活动背景下幼儿自主进行的。由此可以看到,观察记录的儿童行为不一定就是幼儿自发的游戏行为,它也可以发生在有一定教学成分的活动背景中。对教学活动中的儿童行为进行观察,有时更可以帮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和行为是否合适以及今后该如何做。

接下来请看案例的具体内容。

 教师的话(暨背景介绍)

一天,我们带小班的孩子去大班观看美术活动。刚一走进教室,小班的孩子们便围到了哥哥姐姐的旁边,他们被哥哥姐姐的画吸引住了,有的孩子情不自禁地伸出了小手拿起了笔在纸上画了起来。大班的孩子表现了相当友好的态度,即使平日里很调皮的孩子,也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像个大哥哥姐姐的样子。

看到大班和小班的孩子们的表现,我们萌发了让大班和小班的孩子一起进行美术活动的想法,尝试着让他们围绕着一定的主题完成美术作品。
  关于图画主题的选择,我们着实花了一些脑筋。大班和小班孩子的发展水平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的。什么样的主题才能既让小班的孩子能够感兴趣,又不会让大班的孩子失去挑战性?经过一些尝试,我们把着眼点放在了童话故事和孩子喜闻乐见的动植物上。围绕着这样的主题,孩子们完成了“鸡妈妈与小鸡”“老鼠偷西瓜”“小刺猬背果子”等主题合作画。现在,这种活动形式已经成为我园艺术教育的一种特色活动,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大约每个月安排1-2次。
  在这种类型的艺术活动过程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往、合作,感受到了孩子们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所进行的学习。为了能够共同完成一幅作品,大孩子必须给予小孩子许多帮助和引导。除此之外,他们还必须很宽容,因为弟弟妹妹随时可能会“破坏”他们已经完成的作品或打搅他们的所思所想。
  然而任何事物之间的关系都是双方相互的。在付出的同时,他们也得到了许多,例如作为活动主导者的自信的感觉、与别人合作而产生的快乐,还有弟弟妹妹不经意的幼稚行为偶尔也会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

 观察与记录

陈心仪在纸的中央画了一个母鸡,这个母鸡委实漂亮,红红的鸡冠、鸡头和尾巴,绿绿和蓝蓝的身体,在头部和身体以及身体和尾部之间镶上了黄色,母鸡的身体底下还有几个它生的蛋,母鸡和鸡蛋都在草窝上。在一边的金佳俊看到了陈心仪画的这个母鸡,不由的也拿起了一支笔,想在这张纸上画些什么。
如果说金佳俊不那么小,也许陈心仪是一定不让他这么做的,因为这是他自己在画画。但是,金佳俊只是小班的孩子,而陈心仪则是快要上小学的大孩子了,面对小弟弟,陈心仪看起来显得十分耐心。
“你来画小鸡吧!”陈心仪显然不愿金佳俊在他画的母鸡上再画些什么,他建议金佳俊在母鸡边上画一些小鸡。
   金佳俊高兴极了,连忙在母鸡的上上下下画了许多个小鸡,同母鸡一样,这些小鸡都有一个眼睛,都有一张翅膀,它们的嘴巴都与母鸡朝着同一个方向。金佳俊画得那么认真,着实让陈心仪一番感动,他用黄色的蜡笔,帮助金佳俊在小鸡的身体里涂色。
  也许金佳俊想画更多的小鸡,他想起了老师曾经教过的“海棉画”,他在教室的一角拿来了一小块海棉,蘸了一些染料,用学过的方法,在纸上涂了起来。 画龙容易,点睛难。显然陈心仪生怕金佳俊把小鸡画“砸”了,不经商量地拿起了笔,为每个小鸡添上了黑黑的脚和眼睛,红红的嘴巴,有的小鸡的嘴边还有小虫。小鸡给陈心仪这么一点缀,一个个全都“活”了起来:有的小鸡在抓小虫,有的小鸡在与朋友说话,还有的小鸡在睡觉。
  陈心仪很满意,金佳俊却不高兴了,他也想画小鸡的眼睛和嘴巴。陈心仪想了一想,留了两个小鸡让金佳俊“画龙点睛”。金佳俊确实“辜负”了陈心仪的期望,把眼睛画得大得出奇,嘴巴也画得不像个样,陈心仪终于着急了,他又强行地为其中的一个小鸡添上了一双脚。
  在纸的左下角,陈心仪在一个正在“睡觉”的小鸡旁边画了一个破裂的鸡蛋壳,他对金佳俊说,这是一个刚出生的小鸡,它正在睡觉。金佳俊也想画刚从鸡蛋里孵出的小鸡,他也许并不明白陈心仪画的那个刚出壳的小鸡应该是怎么样的,他说,刚生出生的小鸡肚子很饿,它们想吃东西。他拿起了陈心仪画鸡蛋的那支颜色笔,在几个还没有涂上颜色的小鸡上涂上了鸡蛋色(后来,陈心仪又帮助他涂得更均匀了些),他边涂边说:“这是刚刚生出来的小鸡。”
  后来,在陈心仪的建议下,金佳俊在母鸡和小鸡的四周画满了青青的小草。

 解读
  孩子的学习是发生在背景中的,这里的背景除了包括认知建构所需要的物和物之间的关系,还有更为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当大班的孩子和小班的孩子共同完成一幅作品时,这种富有意义的学习便发生了。不是吗,大班孩子变得自信、懂事、宽容,小班孩子体会到了一种他们更能接受的“指导”和帮助。在以“关系”为基础的教育中,大、小年龄的孩子们所出现的“交互作用”是如此的积极,如此的主动,如此的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大班和小班的孩子在认知和技能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在相互“沟通”中会有问题,但是,由于这是一种“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式的关系,这种沟通就变得容易起来了。这种沟通,让孩子学习了如何与不同年龄的他人交往,并从他人那里学习;这种沟通,也让孩子之间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两个孩子用不同的方式表现他们各自对“刚出生的小鸡”的理解;这种沟通,也让孩子相互理解和容忍他们之间在认知和表现表达上所存在的差异。
  (注:该案例摘自:陆明凤主编、朱家雄主审:《透视童真》,东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