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编图书在早期阅读活动中的价值  
 

我们在前面几讲已经基本了解了幼儿园开展早期阅读的方法和幼儿各年龄阶段的阅读特点,今天我们将了解一个新的主题“自编图书”。

我们知道,幼儿语言能力不仅仅是指口头语言,而且还包括倾听、表述、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早期阅读活动中幼儿不仅要能倾听、还要在倾听的基础上能解读并学习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和表现,早期阅读活动其本质是将听、说、读、写有机结合。

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听和读,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接受信息的方式;说,是幼儿将阅读的信息予以外显的表达;写,则是幼儿用自己特殊的语言,在纸上创造出符号表达内心感受和情感的过程。在长期的早期阅读实践中,我们发现“自编图书”就是幼儿期“写”的一个良好途径。

“自编图书”是幼儿通过自己的思维、想象、构图等,自己动手编制的具有故事情节的图画书。这一过程,将图画与文字结合、语言与思维结合、阅读与表现结合,推动着幼儿的发展。

(一)自编图书活动促进幼儿观察力与思维力的发展

幼儿期是培养观察力的重要时期。幼儿观察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细致性以及概括性上。这些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幼儿的自编图书活动中能予以充分的体现。例如,围绕某一问题表现画面内容时,孩子需要会按一定的顺序,运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积累,仔细安排事物个别的、细微的甚至较隐蔽的特征,然后按事件发生的前后关系表达画面的情节。这些都是要以幼儿平时对周围生活的仔细观察为基础的。

例:图画故事《乌龟翻身》当幼儿阅读到乌龟翻身时这一情节时,教师鼓励幼儿想象出更多更好的办法把故事编下去,并提供材料请幼儿将自编的一段故事用图画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大家的作品展示,继续提问:谁的一段故事编得好,为什么?在一系列的提问中,大家意见逐渐集中,最后选出几项最好的方案,这样幼儿的思维,既有发散、又有集中,即培养了幼儿的有序思维,也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性,提高了思维的品质。

自编图书对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具有积极作用。当幼儿运用自己的思维、想象、以及语言,将人、事、物、景自编成具有一定情节的故事书后,这里包含着幼儿的独创性,特别是对故事情节的描绘、构图、安排,不仅具有逻辑含义,同时有丰富的想象,大大发展了幼儿的思维。

例:在大班主题活动“春天”即将结束时,教师请幼儿将自己在主题活动中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讲出来与大家分享,然后,请幼儿将讲出来的有关“春天的故事”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编撰成一本本非常漂亮的“春天的故事”的图书,鲜艳的画面配上简单的文字,再现了孩子们在春天走过的足迹。而这个过程正是建立在幼儿在主题开展过程中对每一活动细节的仔细观察上的,幼儿通过回忆将主题开展进程中某些环节及取出来编撰成“图书”与同伴分享的过程正是幼儿思维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幼儿期思维具有具体性和形象性两个特征。在自编图书活动中,幼儿需要通过对画面、角色的比较、分析等思维形式,再运用绘画的手段表现出自己想告诉同伴的信息。

例:同一个主题的活动,每一个孩子的切入角度、表达方式是不同的。还是以“春天的故事”为例,在自编图书活动中,有的孩子记录的是“去郊外踏青”的场景,可有的孩子记录的则是“踏雨”的难忘情景。同为春天的故事,可由于孩子对活动的观察、体验和各自的感受不同,因而提炼的信息也不同,所以表达的内容也就更不同了。“踏青”和“踏雨”虽然都讲述了幼儿在“春天”主题中活动片断,但从思维的角度来看,“去郊外踏青”的故事通过春游地点的选择、活动的准备和活动当天发生的有趣事情的再现,重在表现幼儿在一个阶段中对发生在自己周围事件的感受,其思维方式是连续性的,而“踏雨”的故事则是表现了一个事件的片断,其思维方式是有选择性的。不管幼儿选择的表现角度如何,总体是表现了自己对“春天”主题活动开展后的感受和情感。

(二)自编图书活动促进了幼儿创造性和自信心的发展

幼儿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海阔天空,无所不能。自编图书这一活动过程,从内容到形式,正符合了幼儿这一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幼儿通过自己的思维、想象,构思、动手创造出的图书的过程,既起到了手脑并用的作用,又促进了幼儿思维、语言的进一步发展,更重要的是调动了每一个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再一次以“春天的故事”为例,当孩子们看着自己创编出的一本本图书时,他们体验到的是一种成功后的愉悦和自信。在将语言符号转换成图画符号的过程中,幼儿的创造性和自信心得到了很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