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大班幼儿阅读活动的指导 |
|
(一)转折联想 大班幼儿感兴趣的图书大多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整个故事由多个转折情节串起。由于图书是以图画的方式来呈现一个个的情节的,而静态的图片不能很明了的向读者交代情节的转折和发展,因此情节转折的画面大都有画家精心埋下的“伏笔”。而转折联想法就是指导幼儿通过对这些转折画面作细致的观察并大胆想象画面中的空白情节点,解读一个个的情节从而理解故事。 《火焰》就是这样一本典型的图画故事书。故事中有好几个情节转折点。如:图3狐狸妈妈火焰带着两个宝宝斑点和红毛在森林里过着幸福的生活。而图4狐狸妈妈火焰却带着两个宝宝迅速的逃离森林。这里的就有一个情节转折点:为什么火焰要带着宝宝逃离森林?教师借助多媒体(火车的轰隆声、砍树的嚓嚓声)让幼儿听森林里传来了的奇怪声音,并鼓励幼儿大胆猜想火焰为什么听到这个声音要带着宝宝逃离呢?让幼儿感悟森林环境的巨变是导致火焰带着一家逃离的主要原因。还如:图8、9这两幅又隐藏着一个重要的故事转折情节点。画面的左上角是火焰悄悄地推开了围墙的门;画面的中间是两个大大的木屋,木屋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动物的皮毛,一间屋子的门透出了门里的一把猎枪;在画面的右上角是两只凶悍的大猎狗警觉地观察着周围;画面的右下角是关在笼子里的斑点。这幅画面有许多作者埋下的“伏笔”。看了这幅画面第一反应只是:火焰想去救斑点。可见幼儿并未对这幅画面进行细致的解读。于是,教师问:“斑点被关在了哪里?火焰能救出斑点吗?请你仔细的观察画面后来说说理由。”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对画面的细节进行了观察,发现了作者精心预置的“伏笔”。如:从两座木屋的装饰来看这是猎人的家;从这幅画面可以看出火焰要救斑点困难重重:斑点被关在离院门最远的屋子后面,火焰要救斑点必须躲过猎人的枪,绕过两只凶悍警觉地大猎狗……对转折情节的细致观察帮助幼儿对后面故事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正是通过对这些转折情节画面的细致观察和大胆想象,解决了阅读理解“断层”的问题,有助于对整个故事的理解。 (二)归纳理解 即阅读教学中,让幼儿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学着归纳图画故事中相同的情节点,感知故事的线索以及发展的过程。如:《兔子智斗老虎》就是一个长达50幅且情节点多的故事。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先让幼儿自主阅读,然后引发大家进行讨论“谁能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几件事?”、“讲了哪三件事?”、“兔子第一次智斗老虎的事是哪几幅图片?兔子第二次智斗老虎的事是哪些图片?”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寻找相关情节点的图片,使幼儿对故事的脉络及其情节发展更为清晰。在30分钟的教学活动中,有效的提高了幼儿对故事的归纳理解力。 (三)概括提升 即帮助幼儿边阅读边思考,梳理并归纳故事的主题,提升对故事内涵的理解。如:在《小狐狸的枪和炮》中,教师引导幼儿在自主阅读时思考“为什么小狐狸一会得意洋洋,一会愁眉苦脸,一会又开怀大笑呢?”,概括式的提问引发了幼儿的思考并帮助他们形成了对故事的初步理解。在这基础上,教师又鼓励幼儿学着归纳故事的中心大意(此方法适合大班下期的孩子)。如:“看了这个故事,能不能用两、三句简短的话讲清故事讲了什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通过思考幼儿可以根据对故事的理解概括故事的中心,更能透过故事挖掘深层的内涵。这不仅能使幼儿深入的理解故事更能锻炼幼儿精炼概括语言的能力。 (四)想象猜测 即在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突破传统的思维惯势,大胆想象故事的情节,如:故事《狐狸打猎人》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图画故事书。教师从故事的名称中引发幼儿思考:“看了这个故事的名称有什么想说的?” “猎人有枪,这狐狸到底用什么方法打败了猎人?” 通过一连串的提问,引发幼儿反向思维大胆的猜测故事可能发生的情节,提高幼儿自主的阅读兴趣。还如:故事《狮子照哈哈镜》,教师拿出故事的最后几幅图片问幼儿:“大家都知道狮子是森林之王,但是为什么故事里的狮子不吃小猫反而吓得逃跑呢?小猫有什么本领战胜了狮子呢?” 幼儿根据故事的结尾大胆猜测故事的情节线索,并为理解故事奠定了基础。 (五)质疑对话 即在阅读教学中,摒弃过去教师提问,幼儿回答的传统模式。活动中留给幼儿大量思考想象的余地,引发幼儿大胆的向老师、同伴发问,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互动中理解故事,并提高思辩能力。质疑对话法穿插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幼儿理解故事前进行,也可在幼儿理解故事后进行。如:故事《我做哥哥了》,教师在幼儿自主阅读后,不急着提问而是引发幼儿思考:“看了故事,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由于是在幼儿理解故事前进行的,幼儿的问题特别的多,大都为较浅层的问题如 “野田为什么带弟弟妹妹去爬树?”“野田为什么不喜欢弟弟妹妹呢?”这些“问题球”抛给其他幼儿解答。教师则根据幼儿的解答再引发新的较为深层的问题,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故事。还如:幼儿阅读理解了故事《小狐狸的枪和炮》后,教师也引发幼儿的思考:“阅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由于是在理解故事后进行的,因此大都是幼儿经过“深思熟虑”的较为深层问题如:“为什么朋友们一开始不喜欢小狐狸后来却喜欢他了呢?”、还有的幼儿问:“小狐狸为什么用枪和炮的方法来赢得朋友的喜欢呢?”通过引发幼儿对故事深层的思考,帮助幼儿更进一步的挖掘故事的内涵,感悟故事中的“真、善、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