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案例解读(案例:我长大了) | |
那天,教室里格外热闹,原来是卫生老师把昨天孩子们体检的报告单拿来了,孩子们一下子围拢了过来,纷纷拿着写有自己身高、体重数字的报告单煞有介事地看了起来,“你多高呀?”、“我比你高”、“你没我重”、“我长大了”孩子们的声音此起彼伏……汪老师观察到了这一切,不失时机地“走向”了孩子们:“你们是不是都知道自己的身高、体重结果了?”在汪老师的建议下,孩子们各自拿着报告单与同伴交流起了自己的身高、体重结果…… 汪老师:“我刚才听到你们在说的时候,有的小朋友说“我长大了”,你们是怎么知道自己长大了呢?”刘伯谦说:“我照照镜子,就知道自己长大了。”妞妞说:“我过生日的时候妈妈给我买的皮鞋都穿不下了,我就知道自己长大了。”嵇颖说:“我现在吃得很多的,我知道我长大了。”……曹思漩说:“爷爷带我在马路上秤过电子秤,那上面有红的灯一亮,有数字出来的,我知道我长大了。”汪老师:“你们说了那么多事情,告诉我你们长大了,可是我还是有点不大相信。因为我只看到了你们现在的身高、体重结果,是不是光凭这一张记录纸就能知道长大了没有呢?”孩子们下意识地摇摇头。“那怎么办呢?”这下孩子们面面相觑,有点被难住了。汪老师笑嘻嘻地问:“曹思漩,你还记得爷爷带你去秤电子秤的身高、体重结果吗?” 曹思漩:“我不记得了,但是我家里有一张小卡片的,我回去找。”…… 第二天,曹思漩拿出了电子秤记录的身高、体重结果的卡片:121cm;21kg公斤。汪老师问:“你有没有长大呢?” 曹思漩使劲地点点头。“为什么呢?”汪老师问道。曹思漩说:“因为我现在是123cm,24kg。”这下,孩子们才恍然大悟。在孩子们的要求下,汪老师从卫生老师那儿拿来了他们上学期的身高、体重测量结果,当他们每人拿到一张自己的报告单时,便迫不及待地将两张比较了起来,并交头接耳:“我长高了。”、“我没长高。”、“我长高了,也长胖了。”、“我没长胖,但我长高了。”…… 这时,汪老师说:“卫生老师很想知道我们班到底有多少小朋友长高又长胖了;有多少小朋友长高了,没长胖;有多少小朋友没长高,却长胖了;有多少小朋友没长高,也没长胖,你们有办法吗?”妞妞说:“我们把所有的纸头都交给卫生老师就知道了。”黄天宇说:“我们可以把名字都记下来,记在一张纸上,再交给卫生老师。”李逸云说:“这么多名字,怎么记呀?”冯亦磊说:“我们可以举手,然后让汪老师记下来的。”……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终于,在大多数孩子的同意、支持下,他们达成了一致的意见──由每个小组交出一张记录该组孩子长高、长胖结果的记录纸。接着,又一个问题诞生了:“怎么记呢?”在老师的建议下,孩子们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经过讨论、协商、争议和妥协的过程,四个小组的记录纸诞生了(见图1–图4)。汪老师把四张纸分别贴在黑板上,每组的记录纸所用的统计方法和符号并不一样:第一组用的是打√的方法;第二组用画О的方法表示;第三组则是写名字;而第四组是用写数字的方法来记统计结果的。对于四种分类情况的标志,有2组采用了形象化地画人的方式,另两组则没有设计出标志,仅仅是用直线把统计结果分成了四栏。……最后,在老师和孩子们的讨论和协商中完成了对全班儿童身高、体重长高、长胖情况的记录。(见图5)
图1 第一小组身高、体重结果记录
图2 第二小组身高、体重结果记录 图3 第三小组身高、体重结果记录
图4 第四小组身高、体重结果记录 图5 全体儿童身高、体重结果记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