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环境创设与材料提供  
 

(一)环境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必须全面地理解幼儿园数学教育环境创设的各种要素,以整体地优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环境创设。

首先,对教育环境的性质进行分析和厘定。有国外研究教育环境的专家提出从五个维度来分析环境的性质:(1)冷硬――柔和,这个维度反映了环境的物理性质,但它也会引起人的生理或心理的不同反应。比如,周围环境的色调、教室里的空间布置,甚至教师的行为方式也有冷硬和柔和之分。(2)开放――封闭,这个维度反映了环境对儿童行为的限制程度。比如,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和在区角数学活动中,儿童所处环境的开放程度就不一样。后者显然更具开放性,儿童对材料的操纵也更自由。当然,环境的开放性程度和很多因素有关,比如教师对儿童的要求、环境的物理性质如空间大小以及空间布置等。(3)简单――复杂,这个维度反映了环境中材料的数量多少和功能多寡。有的时候,教师提供的材料在数量和功能上都比较限定,就很容易使儿童按照教师的设计进行活动。有的时候,教师提供的材料数量较多,儿童就有了选择的机会,教师提供的材料功能不固定,儿童对材料的运用就会各种各样。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环境,对儿童来说都是不恰当的。前者很难引起儿童的探索动机,后者则不容易使儿童维持持久的学习兴趣。而且,在不同的场合下,需要不同复杂程度的环境。(4)干预――隐退,这个维度反映了儿童和环境互动的程度。有的环境适于人际的互动,如同伴的交往,教师的介入,而有的环境则相反。试想在教室的集体数学活动中和在日常生活环境中,教师干预儿童活动的可能性是明显不同的。当外界适当干预儿童的数学探究活动时,会给儿童带来新鲜感,引发其探索和表达、交流的兴趣。但是环境中过多的干预会使儿童感到焦躁不安,甚至中断探索的过程。比如,教师在儿童探索过程中不恰当的、过分的指导,反而会使儿童陷于被动的境地。(5)高活动量――低活动量, 这个维度反映了环境所提供或要求儿童的运动量。儿童既需要高运动量的活动,也需要低运动量的活动。环境中的因素要能够达到这一平衡,既要能满足儿童高运动量活动的需要,也要能调节和交替各种不同的活动。

其次,以自然、美感、多元、实效为创设环境的原则。自然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要充分利用自然物,体现自然环境的特点,另一方面是指与生活中各类活动和环节中的自然而有机的数学融合与渗透;美感是指遵循“数学美”的原则,为幼儿创设富于科学美、抽象美和创造美的数学环境,让幼儿“亲近”数学、喜欢数学;多元是指尽可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以多途径、多形式、多材料的特点来创设环境、优化环境; 实效是指环境的创设应当以真正发挥环境的有效价值为取向,注重实用性、功能性,避免追求新奇、有趣的形式而忽略了环境的内在价值。

环境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的作用,是通过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实现的,其中包括儿童与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儿童与物质材料的相互作用,儿童与儿童的相互作用以及儿童与教师的相互作用等。环境的性质和特点,会影响这种相互作用的性质,进而对儿童的数学学习产生影响。

(二)材料

材料也被形象化地称为“软环境”,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材料设计和投放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在材料投放中,教师应考虑以下几点:

1、材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尽量为幼儿提供不同材料感知同一数学内容或不同数学内容;材料应充分,以满足幼儿反复摆弄练习的需要。

2、材料的层次性和多功能性

为满足不同儿童发展的需要,教师要为每个阶段的数学活动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系列材料。这些材料呈现出的是尽可能多的变式和尽可能多的知觉形式规则要求。教师将这些材料有目的地提供给具有相应发展水平的儿童使用,或用来促进那些接近该材料操作水平的儿童的发展。此外,材料还应尽可能具有一物多玩的功能和反复使用的功能,具有多种用途,以充分发挥材料的使用价值。

3、材料的动态性和易操作性

材料的选制和运用要以有助于幼儿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和掌握,有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为目标,因此,应选择可以供教师或幼儿根据操作活动的具体情况而加以调整和变通的材料,来体现材料的动态性;同时,材料是要能较好地体现数学内容的,外形上不要过分新奇,过分的细节反而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供幼儿使用的材料要简易、方便,便于幼儿操作。

4、材料的生动性和安全性

所提供给幼儿的操作材料应能唤起和控制儿童的注意,实践证明,色彩鲜艳、干净、对比度清晰、形象特征鲜明的操作材料,更能引发幼儿的操作兴趣,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儿童选择性知觉的内部过程,保证刺激的有效接受。此外,由于数学活动材料中利用自然物及一些废旧物自制的学具和材料较多,应当注意它们在使用上的安全性和卫生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