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题线索式”数学活动的设计  
 

幼儿园课程中的主题来源于儿童的生活,一般反映的是一个整体的、具体的、鲜活的现实世界。在每一个主题中不仅包含着多个领域的内容,而且能让幼儿对事物获得一个较为整体、较为全面、较为生活化的印象。由于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因此主题活动所表现的整体、具体的世界中,必然会包含着数学方面的内容,可以让幼儿感受到事物的数量、形状、空间位置等特征,体验到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以主题线索来设计数学活动,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分析判定主题中可能涵盖的数学教育内容

应该说任何一个主题都包含着数学教育内容,但这些教育内容如何与主题活动整合,还需要教师做很多工作。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教师应对主题中涵盖的数学教育内容进行分析和判定, “蔬菜” 主题中可能涵盖的数学内容就有“学习分类”;“感知物体数量、形状及物体量的差异(如长短、粗细)”;“感知时间、空间”;“感知与学习统计的初浅方法”、“学习加减运算”等。

(二)确立相应而合适的数学教育内容

教师在分析判定主题中涵盖着哪些数学教育内容后,还应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已有数学经验以及他们的兴趣和需要,进一步考虑和确定应设计哪些数学内容点。例如, “蔬菜” 主题中可以融合与涵盖的可能性内容有五个方面,教师就应当从幼儿所处年龄阶段的具体数学能力发展标准出发,从幼儿园和班级可创设的现有条件和资源出发,来确立相应而合适的具体内容。如中班可以在“蔬菜” 主题中设计渗透“分类活动”或“比较数量的多少和物体量的差异” 的内容;大班则可以设计渗透“多种分类以及初步的统计活动”或“买菜(分类摆放蔬菜及学习加减运算等)”的内容。

(三)考虑与其它领域内容之间的平衡与统整

幼儿园课程中的各个主题是以一定的领域为基础来设计的,如“美丽的春天”、“夏天的水果”、“我们做朋友”、“新年到”等,虽然某个主题明显可能与某一特定发展领域相关,但在主题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往往不只限于某一领域,而是多个领域之间的整合与补充。因此,以“主题线索式“结构编排数学教育活动,教师还应当在确立了相应主题背景下的数学教育内容点后,考虑与把握好这些内容点与其它发展领域间的关系和平衡,如“超市”主题下,教师设计了“超市购物”的一则教育活动,涉及到的数学教育内容有:超市物品分类、到银行取钱,认识人民币 、在买卖活动中复习10以内的加减运算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要考虑在这一活动中怎样体现与其它领域内容的融合,如认识参观超市(科学领域)、超市里的货物真多(语言领域)、收集各种物品的包装盒、制作商品标价(美术领域)、我们一起去购物(社会领域)等这些相关的领域可以在具体的教育活动设计中加以自然而巧妙的融合,以使教育活动能够促进儿童的多方面发展。

总之,以“主题线索式“结构编排数学教育活动,其核心与实质是将数学融入主题,因此,活动设计时,不是先立足于数学的教学内容体系然后“打进主题”, 而是立足主题的内容与要求去发掘数学的相关内容, 使数学成为主题学习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综观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育,“主题线索式”结构的内容编排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学科逻辑式”结构的内容编排(虽然在某些地区、某些幼儿园也存在着仍然以“学科逻辑式”为主的编排模式),但两者绝不是简单的替代和非此即彼的关系,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正确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