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编排的基本思路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是指为促进幼儿数概念和数认知能力的发展,为实现数学教育的目标任务而设定的要求儿童通过学习去获得的有关数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中,通常有两条基本思路:

思路一:“学科逻辑式”结构

所谓“学科逻辑式”结构,是指对数学活动内容的构架和编排以数学学科本身的结构系列为逻辑起点,直线式地编排数学活动内容,一般可以将数学活动内容分为数概念与运算、量的比较与测量、空间形体、空间方位、时间、感知集合与分类等几个方面。这一内容编排的思路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重认知要求:由于数学活动内容的每个方面都是以学前儿童该领域概念发展的心理特点和一般水平为参照而设置的,因而从数认知发展的角度看,有比较明确的定位和落实。

(2)体现渐进性:由于数学有其学科本身的逻辑结构和特殊性,数学教育的内容是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原则编排的,这种编排遵循并体现了使幼儿在不同程度上渐进式地接触和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结构,围绕基本结构不断拓展和加深内容,进而促进儿童对数学学科的有意义理解。

(3)年龄分段要求明确 :“学科逻辑式”的内容编排不仅在内容方面有前后的“序”,而且在某一个内容领域还便于区分出不同年龄阶段的具体要求,如“空间形体”方面,小班的活动内容和要求是:①认识区分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②能用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进行组合拼搭;中班的活动内容和要求是:①认识长方形、椭圆形和梯形;②能按平面图形角和边的数量正确区分、辨认不同的图形;③初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④用6种平面图形进行组合拼搭;大班的活动内容和要求是:①认识区分球体、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②寻找、区分、理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间的关系;③学习几何图形的二等分和四等分,知道整体和部分间的分合关系。从小班、中班到大班的教育活动内容和要求,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活动内容编排由简入繁、直线上升、逐步提高的特点。

思路二:“主题线索式”结构

所谓“主题线索式”结构是指对数学活动内容的构架和编排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逻辑起点,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数学活动赖以展开的资源,在与主题整合的背景下编排数学内容。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纲要》第三部分中提出教育内容的选择应该“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既体现内容的丰富性、时代性,又注重幼儿学习的必要性、妥当性以及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这一内容编排的思路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 重全面发展:虽然数学有其学科本身的逻辑结构和特殊性,数学教育的内容主要反映的是偏认知层面的知识和概念,但是,教育内容是为教育目标服务的,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也应以实现目标为原则,保持与目标的一致性,因此,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应当还包括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态度、价值观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以保证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以“主题线索式”结构来编排和组织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内容比较能够凸显促进幼儿在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

(2) 体现生活性:幼儿的发展总是离不开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影响,虽然从儿童发展的领域来看是可以进行划分的,但儿童获得的经验,尤其是在日常生活环境中所得到的经验和体验常常是整合的、不可人为分割的。因此,以“主题线索式”结构来编排和组织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内容体现了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在生活中寻找与数学相关的内容、情境、问题,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准,创设、模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儿童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数的秘密,获得相应的数概念。

(3) 注重联系与应用:以“主题线索式”结构安排活动内容时,选择与编排的基点不再仅仅是数学或与数学相关的经验,而是“生活中有哪些数学?主题中有没有数学?”,即充分考虑在主题的关键经验点之中蕴涵了哪些可以渗透和融合的与数相关的“点”,围绕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在综合各领域要求和内容的前提下,渗透数学的内容:如生活中孩子们经常会碰到需要比较来进行判断的问题情境,由此就可以自然地融合数学概念中有关数量多少的比较,有关物体大小、长短、粗细等的比较,这样,也就能促使幼儿借助着一定的情境,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习将相关数经验应用于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由于当前幼儿园的课程已经从分科式走向综合主题式,因此,对于教师而言,从原来的分科模式转向主题综合的模式,对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尤其是内容的定位与编排确实是一件比较棘手的工作,下面就着重谈一谈以“主题线索式”结构如何展开对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