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与表述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过程,是教师为促进儿童的数学学习而对学习过程和资源所作的系统安排,它是教师教学组织行为的一种预先筹划,其基本程序包括对活动目标的设定;对学习对象和学习需要的分析;对学习情境的创设;对活动资源的调整和利用;对学习对象行为的预测和评估等等。而在这一系列具体工作中,对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是最为主要的一项。

教育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始环节,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着教育活动预期获得的某种效果。确切的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选择、方法运用、效果评价的原则和依据。在幼儿园数学教育实践中,也曾存在着只有内容没有目标的盲目性数学教育、“程式化”的目标制定现象、空泛无物的目标表述倾向等,因此,教师在制定和表述具体的数学活动目标时必须注意到以下几点:

1.目标的发展性

对于数学活动目标的制定,教师首先应当着眼于儿童的发展,既包括数认知方面的发展要求,也包括在情感、学习态度、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发展要求。教师只有在观念上牢牢把握住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已有发展水平出发这一点,才能在活动设计中体现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在目标制定中从发展性出发还意味着教师必须清楚地了解幼儿的发展基础,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由此才能确定所设计的活动目标对幼儿是否有发展价值,是不是真正体现了发展性。

2.目标的全面性

所谓目标的全面性是指在设计和制定目标时,一般应尽量地从儿童发展的多个方面去考虑,从认知、情感与态度、操作技能等三个维度去思考能够在本活动内容和情境条件下帮助幼儿达成与实现的目标。这三个方面的目标建立能促使教师去思考 “幼儿学会了什么?” (知识目标)、“幼儿能学吗?”(能力目标)、“幼儿学得有趣吗?”(情感目标)。

一般说来,活动目标应包括学习内容的要求及幼儿行为的养成要求,它主要包括知识概念的学习、认知能力的学习、操作技能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学习、而行为的养成应与学习和运用某种内容相联系。

在数学活动目标制定上体现全面性应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对于数学活动的目标教师往往比较关注的是以知识为落脚点,因而目标的制定会比较偏向于知识概念的学习与掌握,甚至有出现若干条定位在知识和概念掌握层面上的目标;另一种是错误理解“全面性”,以脱离了活动内容和具体情境的形式上的面面俱到代替对目标全面性的理解,凡是每个数学活动必定有认知、情感与态度、操作技能三个方面的目标(虽然在一次教育活动中,活动内容可能对幼儿的发展有多方面的影响,但所提出的目标往往只是选择其主要的方面,不可能、也不必要将所有的方面都一一列出), 从而使某些目标成为空洞的装饰或点缀,对儿童发展并无真正价值。

3.目标的针对性

教育活动的目标可以作为教育活动效果检验的依据之一,因此,作为具有检验的导向和指导作用的目标应当是具体的、可观察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也就是说,目标的制定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而不是空泛的、笼统的。如数学活动《家里的数字》(中班)目标设定为:(1)感受数字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2)培养幼儿对家庭的美好情感。显然这样的目标显得比较空洞而没有针对性, 无法作为评价活动效果的可观察的依据。因此,这一活动的目标就可以调整为:(1)通过寻找和搜集自己家里有数字的照片或图片,在交流与分享活动中感受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数字的应用;(2)愿意与同伴交流,尝试大胆表述;(3)在集体参与的观察和交流活动中进一步萌发幼儿对自己家庭的美好情感。这样的三条目标就相对比较具体而富有针对性。

4.目标的统一性

美国课程专家布鲁姆认为:“教师所期望的学生的变化便是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阐述教学目标,就是要以一种较特定的方式,描述在单元或学程完成之后,学生应能做(或产生)些什么,或者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特征”。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儿童外在的行动形式来表述教学目标(行为目标),如:以幼儿“能够”、“说出”、“会用”等,或者以教师对儿童的教育影响和具体教学行为的发出为主体来表述教学目标,运用 “使幼儿……”,“启发幼儿……”,“引导幼儿……”等词语进行表述。但是在目标的制定和表述中必须是统一的,即或以儿童为主体表述或以教师为主体表述。一般来说,为了使教育活动的关注点更多的放到幼儿的“学”上,放到幼儿的“发展”上,在教育活动目标的制订中较多提倡的是从幼儿主体的角度进行表述。因为这种表述可使教师从幼儿行为变化中观察到他们的发展状况。

我们可以来看下面的一个例子,活动“我和影子捉迷藏”(大班)的目标为:(1)通过活动使幼儿知道影子比较与测量的一般方法;(2)在观察和比较中初步学会思考和探究问题,尝试大胆地提出问题。以上目标的表述上缺乏统一性,而且目标定位比较空泛,不够具体,过分凸出了认知领域的目标,缺乏目标的整合性和针对性。我们可以将这一活动的目标调整为:(1)尝试用同一种材料首尾相接测量的方法比较影子的长短,解决在影子比较与测量过程中产生的问题;(2)在画影子与比较测量影子的活动中,产生对探究活动的兴趣,学会提出问题。这样调整后的目标就比较统一,都是以儿童的角度出发进行的表述。

5.目标的适宜性

所谓目标的适宜性是指教师在活动目标的设定中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考虑目标是否适宜。首先,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判定所规划的活动目标是否合适儿童的水平和基础,是否能体现在儿童“最近发展区”之上的教育教学;其次,从该活动目标是否能与上一层级目标保持联系与统一,能体现出对上级目标的具体化和系列化的角度出发进行审视,使总的教育目标、年龄班目标和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能够在一个互相贯通和联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目标导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