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
在进入本课程之前,相信你已经完成了课前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因为,我们每一讲都是在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展开。
第一部分初中课程标准解读
本部分内容包括:函数、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
一、函数
▲认识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知道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值域等概念;知道常值函数。
▲能结合图像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解读]
初中的函数内容旨在展示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函数图像的画法,使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重视有关性质获得的过程。不涉及抽象的表述方式,具体的函数基本性质。
二、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
1、正比例函数
▲理解正比例函数的基本概念,能画出正比例函数的图像。
▲熟悉正比例函数的性质,会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反比例函数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
▲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根据图像和解析表达式y=kx(k≠0)探索并理解其性质(k>0或k<0时,图像的变化)。
[解读]
学习正、反比例函数仅限于知道它们各自的函数图像性质,能够根据要求求解析式,降低函数之间的运算要求。
三、一次函数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会画一次函数的图像,根据一次函数的图像和解析表达式y=kx+b(k≠0)探索并理解其性质(k>0或k<0时),图像的变化情况。
▲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解读]
一次函数只涉及函数的解析式、图像和图像的变化情况,注重通过图像特点体会一次函数的变化特点,对直线的斜率、截距、倾斜角、单调性等不做更多的要求。
四、二次函数
▲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能从图像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会根据公式确定图像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导),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解读]
初中学习的一元二次函数主要针对定义域为一切实数的函数而言的,不涉及对称轴位置变化、定义域变化等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第二部分 教学案例剖析
案例一 正反比例函数的教学设计片断
[教学片段]

[分析]
1、函数的基本知识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函数的思想和方法贯穿于高中数学。高中数学的四大思想中的“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在函数中都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所以,函数是高中数学的基础,同时也是重点。
2、高中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以抽象的记号表示函数,再从直观到解析、从具体到抽象研究函数性质,并能从函数解析式、函数的图像、函数具备的性质来解释问题。正是由于函数形式的抽象性和解法的多样性,带来学生理解方面的困难。所以,以具体情景引入,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函数概念,知道函数的表示形式,为高中学习作好准备。

[分析]
1、本例考查正比例函数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观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您可以参考《数学——初高中衔接教材》,第62页)
2、问题以表格的形式体现函数,学生可以通过表格中提供的数据适当列式求解,体现了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
3、函数主要有三种表示方法,图表法是其中的一种,这为学生可能接触到各类函数的问题情境打下铺垫。函数与方程的思想使高中四种数学思想之一,本例的出现能够使学生较早地对此类思想产生认识,以便可以在今后高中数学学习中能熟练应用。

[分析]
1.本例也是旨在考查正反比例函数的基本概念。
2.除了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外,本例还要求掌握正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利用图像发现图形之间的特点,这也是数形结合的思想体现。
3.高中数学还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观查、推导问题的能力,所以本例的第(2)问的设置意在培养学生此方面的能力。
[练习选编]

[分析]
1、巩固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能作为函数图像的要求;
2、从本题可知函数的图像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离散的。分段函数、点函数和常值函数。在高中学习中都是常见函数,本题的设置为高中学习做好预设。

[分析]
1、本例学生直观地认知函数,利用函数图像分析问题,它也体现着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本题不仅考查正、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其中也有幂函数,幂函数是高中将学的基本函数之一,它图像的变化多样,研究起来比较复杂。所以本题也为高中学习幂函数打下基础。

[分析]
本题与例1呼应,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的理解。
[小结]
函数是高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数形结合思想又是重要思想之一。从易于理解的正、反比例函数开始结合图形处理问题,由浅入深逐步拓展思维,加深对图形的理解和应用。
案例二 一次函数

[分析]
1.本题考查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根据函数性质、图像特点探索参量范围。(您可以参考《数学——初高中衔接教材》,第66页)
2.将一次函数与直线结合,利用方程组的解和曲线交点之间的联系求解问题,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3.数形结合思想是高中重要思想之一,让学生比较早的接触这一思想,对于学生进入高中数学的学思会有比较大的帮助。此外,图像交点和方程组的解之间的转换,还体现了函数与方程的思想,促进学生思维。

[分析]
在高中,“比较法”和“单调性”都是判断两个量之间大小的常用方法,所以,本题的目的是为高中不等式与函数做好准备。(您可以参考《数学——初高中衔接教材》,第66页)

[分析]
本例利用数形结合将问题化难为易,是高中常见方法,也是重要考查内容,所以作为提高题展现给学生,作为能力训练。

[分析]
1、一次函数的图像是直线,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平行、重合。利用函数的斜率和截距之间的关系判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这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本例也解释了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之间的转换,体现了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
3、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是高中解析几何的基本内容,设置本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函数、方程、图形之间的关系,为高中学习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作好铺垫,为用向量体系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做好准备。
[练习选编]

[分析]
本题旨在复习一次函数的基本概念,考查函数单调性,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分析]
1、本题考查锐角三角比的正弦、余弦和正切,注重建立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2、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高中解析几何的基础内容和重点内容,尽管本案例没有提到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基本知识,而本题在求解时或多或少地用到了直线的思想,为高中学习打下伏笔。

[分析]
理解图像的交点与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认清一次函数的图像,为高中进一步学习直线打好基础。
[小结]
直线作为解析几何的基础章节之一,是代数问题转换为几何问题的桥梁,一次函数的图像是直线,通过此案例,使学生逐渐建立起几何图形的观点,为高中学习打好基础。
案例三 二次函数
[教材分析]


[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简称为“三个二次”, 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密切的联系,它们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知识板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初中学习以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为主,学习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图像以及基本性质,重视画二次函数的过程和方法,重视配方在研究二次函数中的作用。
高中学习更加注重“三个二次”之间的联系,一元二次方程根的问题可转化为一元二次函数与x轴的交点问题,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则可利用函数图像特点来研究,利用化归的思想来解决有关“三个二次”之间的问题,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起到化难为易、化生为熟、化繁为简,从而达到简易求解的效果。
此外,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函数中也经常被使用,含字母系数的不等式的解,方程的根,函数性质的讨论等等,都是高考的重点内容。解决“三个二次”问题的基础是熟练掌握它们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所以本案例的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熟悉二次函数,巩固旧知、研究新知。
[例题选讲]

[分析]
1.考查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会判断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求二次函数的顶点,能体会函数值大于零、小于零时所对应的图像特征。
2.体现了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存在着对应关系,本题对高中数学的学习也起到作用。

[分析]
能结合定义域在坐标系中画出函数图像,为分析函数提供平台。

[分析]
初中数学对于一元二次函数的配方有较高的要求,配方之后能根据开口方向求得最大值,而高中数学则不仅仅停留在“顶点处取得最值”,往往需要结合定义域和对称轴判断。(您可以参考《数学——初高中衔接教材》,第72页)

[分析]
对称轴所在位置对一元二次函数的最值起到关键的作用,分类讨论的思想也是高中数学中的常见思想。本题通过分类讨论对称轴所在位置,结合图像分析问题有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于有能力的同学作为能力训练。
[练习选编]

[分析]
上述练习目的在于复习巩固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其中包括顶点、对称轴、判别式以及函数的图像,进一步体会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

[分析]
恒成立问题是高中数学的常见问题,对于刚刚熟悉二次函数基本性质的初中生而言,比较复杂。需要学生建立针对恒成立问题的思考方式和常规解题方法,二次函数图像方法、变量分离和变量转换是最常见的处理恒成立问题的方法。这些处理问题的手段和方法也体现了“三个二次”之间可以互相转换的关系。

[分析]
本题是2002年上海春考试题,考查配方法求函数最大、最小值的能力,以及判断二次函数单调性的能力,由于初中没有指出单调性的定义,所以此处以函数变化的特点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为高中函数学习作准备。
[小结]
二次函数是高中最重要的函数之一,我们往往结合二次函数的定义域、对称轴、开口方向以及图形特点研究问题,所以,本案例希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建立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为高中学习打下基础。
[设计说明]
1、函数是中学数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更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获得了关于函数的初步知识。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函数概念是初中阶段所学函数概念的深化与提高。在高中阶段函数被理解为集合(定义域)与集合(值域)间元素的对应关系,研究函数的一般性质和图像特征,描述着变量与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2、衔接教材《函数与分析》章节注意与初中阶段内容的衔接、过渡和提升。以下将就每个案例逐一说明:
①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初中数学对于正、反比例函数的讲述是非常详细的,介绍了解析式、绘制了函数图像、研究了函数的基本性质。高中学习则是对两者的提升,从函数的运算角度研究了形如 的函数,锻炼学生的观查问题、研究问题、类比问题的能力,在2006上海文科数学22题有所考查。
②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图像是直线,初中学习了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图像和基本性质,高中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斜率、截距、倾斜角、单调性等等内容,利用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解决含参量的问题。此外,高中函数与解析几何的关系也十分密切,直线以及直线和圆锥曲线之间的关系,体现着一次函数的应用。
③二次函数。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是高中的重点内容,贯通函数与代数,例如:我们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利用二次方程(组)的方法判断图像的交点,利用不等式的方法求函数的值域等等。
3、衔接教材《函数与分析》章节,渗透着多种数学思想,例如,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等。这些思想不但是中学数学的主要思想,贯穿于每一知识点之中,也是高考重点考查内容,2008年上海春考3题、19题、22题,2008年上海理科11题、19题考查的都是这些思想。
4、衔接教材之于初中与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内容也是如此,承上:复习巩固初中的重要内容,启下:通过深化初中知识,结合高考重点,重新编排内容,由浅入深帮助学生思考,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为高中学习大好扎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