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保护生命 下一节 返回
 
  第一节 医药常识与救护常识    
 

 一、药物基本知识

1.什么是药物

药物的含义是指能够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有目的的调节身体机能,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称为药品。包括中药、中成药、化学药物、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素、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用药物进行治疗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

药物来源:自然界、人工制备。

自然界:天然药物,一般中药。

人工制备:化学药物,大部分西药。

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常常能偶而得到治病的药物。我国古代有“伏羲氏尝百草”“神农始尝百草”等的传说。

金鸡纳霜是一种西药,又称奎宁。

印第安人在漫长的与疟疾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生长在秘鲁安第斯山脉的金鸡纳树皮对治疗这种疾病有奇效。于是,在17世纪,随着西班牙人统治了秘鲁,它的作用被欧洲人认识。大量的金鸡纳树皮被运往欧洲,高价出售。

高额利润驱使世界各地的商人和冒险者前去砍伐,滥伐使当地森林遭到极大破坏。到18世纪中期,这个为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好处的树种几乎绝种。直至100多年后,法国植物学者和荷兰政府,才将金鸡纳树种带到爪哇,发展起了专门种植金鸡纳的大工业,在创造巨大利润的同时,挽救了这位人类的“恩人”。

金鸡纳树皮里含有30多种生物碱。十九世纪,法国两位化学家从中提炼出奎宁,制成了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可是,到了20世纪,人们可以人工合成奎宁了,但这种药物突然不那么管用了。科学家发现,疟原虫演化出了抗药菌株。自那时起,无论专家们使用什么新药或药物配方,总有一些疟疾能够设法逃避药效。

看来现在奎宁的药用价值已经不那么高了,只好用来调酒了。

2.合理用药。

原则:要发挥药物治疗最佳效果,最大限度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由于个体差异,合理用药有不同的标准,基本应该遵循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的原则。

安全:第一要素。药品是用来治病的,但有些药物会有副作用,会引起病人肝肾功能损害,或者耳聋、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死亡。所以安全是用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不能盲目用药,还要严格控制剂量、疗程,了解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选择合适的用药途径:外用、口服、肌肉注射、吸入、静脉注射。尽量不合并用药。中、西药尽量不要同时服用。很多不良反应会在药物说明中列出,但很多反应可能是难以预测和预防的。有很多药物致死的病例是由于合并用药。

有效:达到治疗目的,药到病除。一般疾病选药准确,疗程恰当都能达到治愈的目的。关键在于明确诊断。

经济:少花钱治好病。

方便:给药方法人性化。如外用药能解决的问题少用口服药。

3.合理用药的方法

严格掌握适应症。掌握药物所具有的具体适应症,对药物选择要恰当。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药。

考虑患者生理条件。充分考虑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用药的不同。

考虑病情。疾病会改变患者的生理状态,要使药效增强或减弱要考虑患者病情和肝肾状态等。

联合用药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注意药理作用、毒副反应等。如利尿剂的使用和按挤干类合用会导致耳聋等。

制定合理给药方法、计量和疗程。如多数糖衣药物不适宜嚼服,药片适宜水服不宜直接咽服,否则药片在胃肠道中不易崩解,溶化吸收缓慢,并会产生刺激作用。

4.常见用药误区

1)药剂不准确,间隔时间不当。准确用药剂量是治疗疾病所必需的,一般药物推荐剂量是科学严谨的,过小剂量不但没有疗效还可能导致耐药病毒的产生,而过大剂量不但不会增加疗效反而还可能导致更大副作用。很多药物安全范围比较窄,不要随意加大剂量。间隔时间要恰当,不同药物半衰期不同,需要通过说明时间来保持血液中药物的浓度。

2)用药种类多而乱。“乱箭齐发,必有一中”。多数药物单独作用于人体时都会正常发挥效力,但联合服用有时候会出现特殊的不良反应,毒副作用也可能更大。

3)迷信进口药、高价药。新药是和疾病斗争过程中产生的新技术新发现,有人认为新药能立竿见影,但一般来说老的药更加安全,长时间被人们使用之后对其毒副作用了解更多。同时,新药价格更贵,性价比不高。

4)随意停药。症状已得到控制,过早停药。如果细菌性感染烧退就停药,就相当于是养虎为患。如结核病人常用的抗结核药需要很长疗程才能消灭结核菌病源,停药就给病菌卷土重来的机会,同时还容易产生耐药病菌。一旦结核菌产生耐药性,病人可能就处于无药可治的状态了。对于症状不明显的病人,随意停药的现象更多,应当引起重视。

5)中药是没有副作用的。中医的传统药应大力发扬,但由此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也是有失偏颇的,不客观的。中药业需要慎用!

6)滥用补药。有些人认为补药多多益善,这是误区。如维生素每日需要量不大,可以在膳食中得到足够量,如果不恰当摄入容易引起中毒等不良反应。

5.处方药(OTC)和非处方药

处方药:必需凭执业药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以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如注射用药、抗生素等。

非处方药:不需要医师处方就可以自行判断购买服用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消费者常见的、轻微的、可自我判断的疾病。安全性较高。如感冒药、咳嗽药等。

 二、意外伤害与急救

1.现场心肺复苏技术

指伤病者在事发现场心跳骤停时由第一目击者为其实施基础生命支持的过程,主要为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使氧和血液可以携带到脑部和心脏以维持生命。包括:心跳呼吸停止的判断、畅通呼吸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转移伤病者。

首先,意识判断。轻摇伤病者,呼喊名字,如果没有反应可以用手指掐压人中,合谷大约5秒。摇晃不宜剧烈。

其次,呼救。初步确定伤者为心肺呼吸骤停应及时呼救。

第三,上置体位。仰卧为正确抢救体位,头颈躯干平直无扭曲,双手放于躯干两侧。侧卧体位,伤病者昏迷有呼吸,有可能气道被堵塞。

第四,保持呼吸道畅通。要求救护者一手置于伤病者前额,使头部后仰,另一只手使食指与中指置于伤病者下巴,抬起头部,注意手指不要压迫颈部。

第五,人工呼吸。判断有没有呼吸,在畅通呼吸道后,用耳朵贴近口鼻,眼睛观测胸部有无起伏,面部感觉有无气息。观察5-10秒,没有呼吸的立即采取人工呼吸。每次吹入气量为500-800mL。注意在人工呼吸过程中隔离纱布或面罩。

第六,胸外心脏按压。之人工在体外按压促使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判断有误脉搏,如无,马上进行按压。按压胸骨中下1/3位置处,救护者双臂绷直,双肩在胸骨上方正中,垂直上下按压,避免冲击式打击。上升时手掌不要离开定位中点,按压频率为100次/min。手臂不能弯曲,手掌叠放。

第七,转移。心脏复苏应不间断进行,瞳孔不能由大变小说明复苏无效。面色转为灰白或者红润说明复苏有效。如果自住呼吸机心跳恢复,可以考虑停止复苏。

2.伤口处理和包扎

一般微小伤口可以自行处理,冲洗干净后使用创口贴。较大伤口或者严重创伤就需要包扎,目的是保护伤口,减少感染,压迫止血,固定。 要求:包扎要快,包扎要准确严密不遗漏,包扎动作要轻不要碰撞伤口,包扎要牢靠但不能妨碍血液流通。不准用手和脏物触摸伤口,不准用水冲洗伤口,不准轻易去除伤口内异物,不准轻易送回突出体腔的内脏,不准在伤口上使用消毒剂或双氧水。

包扎可使用干净纱布,如果有骨折发生,则需要木条进行固定。尽量平稳移动伤员,快速就医。大面积损伤时迅速止血,用无菌纱布进行压迫性包扎。断肢保存不需要清洗,用清洁纱布包好冷藏保存。不要直接接触冰块,不要接触液体。

3.有毒物质进入人体的救治

一氧化碳中毒俗称煤气中毒,冬天较容易发生。一氧化碳进入人体后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之失去携氧能力,短期内吸入大量一氧化碳会让人呼吸停止,造成死亡。轻微的一氧化碳中毒会导致头晕、恶心、呕吐,中度中毒会面色潮红,躁动不安,重度中毒会昏迷。将中毒者移至通风位置,实施心肺复苏,高浓度吸氧,救护人员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注意自身防护。

4.气道阻塞。最紧急严重危及生命。可能是由于糖果、花生、果冻、瓜子、玩具、硬币、纽扣等导致口、鼻、咽喉阻塞,导致通气障碍,缺氧窒息。及时抢救成功,也可能造成脑部不可逆损伤。

现场救护:咳嗽治救,倚背腹部,腹部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