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合理用药。
原则:要发挥药物治疗最佳效果,最大限度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由于个体差异,合理用药有不同的标准,基本应该遵循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的原则。
安全:第一要素。药品是用来治病的,但有些药物会有副作用,会引起病人肝肾功能损害,或者耳聋、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死亡。所以安全是用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不能盲目用药,还要严格控制剂量、疗程,了解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选择合适的用药途径:外用、口服、肌肉注射、吸入、静脉注射。尽量不合并用药。中、西药尽量不要同时服用。很多不良反应会在药物说明中列出,但很多反应可能是难以预测和预防的。有很多药物致死的病例是由于合并用药。
有效:达到治疗目的,药到病除。一般疾病选药准确,疗程恰当都能达到治愈的目的。关键在于明确诊断。
经济:少花钱治好病。
方便:给药方法人性化。如外用药能解决的问题少用口服药。
3.合理用药的方法
严格掌握适应症。掌握药物所具有的具体适应症,对药物选择要恰当。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药。
考虑患者生理条件。充分考虑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用药的不同。
考虑病情。疾病会改变患者的生理状态,要使药效增强或减弱要考虑患者病情和肝肾状态等。
联合用药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注意药理作用、毒副反应等。如利尿剂的使用和按挤干类合用会导致耳聋等。
制定合理给药方法、计量和疗程。如多数糖衣药物不适宜嚼服,药片适宜水服不宜直接咽服,否则药片在胃肠道中不易崩解,溶化吸收缓慢,并会产生刺激作用。
4.常见用药误区
1)药剂不准确,间隔时间不当。准确用药剂量是治疗疾病所必需的,一般药物推荐剂量是科学严谨的,过小剂量不但没有疗效还可能导致耐药病毒的产生,而过大剂量不但不会增加疗效反而还可能导致更大副作用。很多药物安全范围比较窄,不要随意加大剂量。间隔时间要恰当,不同药物半衰期不同,需要通过说明时间来保持血液中药物的浓度。
2)用药种类多而乱。“乱箭齐发,必有一中”。多数药物单独作用于人体时都会正常发挥效力,但联合服用有时候会出现特殊的不良反应,毒副作用也可能更大。
3)迷信进口药、高价药。新药是和疾病斗争过程中产生的新技术新发现,有人认为新药能立竿见影,但一般来说老的药更加安全,长时间被人们使用之后对其毒副作用了解更多。同时,新药价格更贵,性价比不高。
4)随意停药。症状已得到控制,过早停药。如果细菌性感染烧退就停药,就相当于是养虎为患。如结核病人常用的抗结核药需要很长疗程才能消灭结核菌病源,停药就给病菌卷土重来的机会,同时还容易产生耐药病菌。一旦结核菌产生耐药性,病人可能就处于无药可治的状态了。对于症状不明显的病人,随意停药的现象更多,应当引起重视。
5)中药是没有副作用的。中医的传统药应大力发扬,但由此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也是有失偏颇的,不客观的。中药业需要慎用!
6)滥用补药。有些人认为补药多多益善,这是误区。如维生素每日需要量不大,可以在膳食中得到足够量,如果不恰当摄入容易引起中毒等不良反应。
5.处方药(OTC)和非处方药
处方药:必需凭执业药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以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如注射用药、抗生素等。
非处方药:不需要医师处方就可以自行判断购买服用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消费者常见的、轻微的、可自我判断的疾病。安全性较高。如感冒药、咳嗽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