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什么是生命教育 关闭
 
  拓展资料  
 

王轩的故事

王轩,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博士生,是中科院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正当他事业如日中天时得了白血病,去世时年仅27岁。

王轩是家里老大,一家人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15岁的王轩以全县总分第二的成绩考上了重庆大学。4年之后,他大学毕业,分配到攀枝花矿物局花山矿工作。一年后,他又考回重庆大学读研究生,毕业分配到重庆煤炭研究所工作。同年考上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

一天,他告诉指导老师:“这段时间,我的眼睛越来越看不清东西了。”老师一听,仔细端详了一会,发现他脸色煞白、虚汗直冒。老师慌了,当时就拉着他的手朝医院奔。一验血:白血球25万!中关村医院的化验师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3天后,白血球已上升到57万的王轩住进了医院,他不知道自己生的什么病,但看到周围那些患白血病的病友,他一切都明白了。

力学所为挽救他的生命,很快开了会并最终研究决定为他进行骨髓移植手术。

当他得知骨髓移植要花那么多钱,他毫不犹豫地表示了拒绝。

他说:“太贵了。现在一天50元的住院费已经使我很是不安了。再说,力学所一年的医药费才10万,如果我花掉了,那么别人的药费怎么办呢?”

领导的态度是严肃的,但他固执己见,甚至干脆以不住院相“威胁”,使领导没有了任何办法。

许多老师和同学来看他,他对他们说:“我对不起老师,对不起郑先生,力学所的事我不能做了,我再也不能为国尽忠了。”这几句话成了他的临终遗言。

王轩走了。

王轩的早逝在中国科学院引起强烈震动。当年还健在的著名科学家陈景润很难过,他说: “王轩太可惜了。”

父亲把王轩的骨灰捧回老家,全家人哭成一团。

王轩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同一家媒体在不同的时间分别曾对这两件事做过报道

编者在报道刘小宾的时候这样评价:刘小宾是好样的。他凭着对生命生活的无限留恋和强烈渴求,与死神与命运展开了不屈的抗争,他的一系列自救活动正体现了人性最本质的辉煌和灿烂。

对王轩,则高度地赞扬了他的情操。

对这两个故事,不同的人听了会有不同的感悟,我要说的是,生命教育的魅力也正是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