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宾的故事
他的家住在湖北省武汉市刘家大湾,村里祖祖辈辈从没出过象样的秀才。几番拼搏,几番辛苦。他终于被华东工业大学的录取。
有一段时间,他莫名其妙地觉得学习比以往吃力,开始并没在意,以为只是缺乏锻炼,直到有一天,有位同学踢球受伤,他去帮着打开水,突然在开水房倒下了……,结果是白血病。
为他主治的董医师是位好心的女人,她以一颗母亲的心告诉他:“并不是没有一丝希望,异体骨髓移植还可能根治白血病。”这话激起了巨浪狂澜,曾经决意等待那个无言结局的他再也无法平静,生的欲望紧紧地攫住了年轻的心。他说:“哪怕那希望是根稻草,我都要尽全力抓住。”他向一位主管老师提出配型要求,老师很有些吃惊,告诉他,学校的医疗经费相当紧张,连老师的肾移植款项都要全校师生捐助,何况一个学生?
刘小宾在日记中写:生命是自己的,必须行动起来!于是,第一步,他请校大学生记者团团长来医院,对血液科主任进行采访,并请他巧妙地将全校师生的真情关注告诉医生,借此来引起医院方面的重视。
第一个计划成功了,记者团团长采访之后,医院答应配型。
与妹妹的配型也成功了。
他开始第二步行动:向这个充满爱心的社会发出了求救讯号。
首先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去信,并附上了得病后的伤感之作《无泪的沉思》。不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今晚八点半》专栏播出《无泪的沉思》,并向全国听众介绍了他的窘境。他收到了许多人们的电话和汇款。
但这笔汇款并不能解决问题,他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求助。基金会认为学生会出面较好,他分别走访了学校分管卫生、学生工作的科室,谈了自己的情况和想法。他又支撑着疲惫的身体去图书馆查资料,抄下很多大的宣传机构的地址和电话。
他说:生命只有自己去抓,我不应该放弃每一个可以求得帮助的机会!
不久,《解放日报》刊发了长篇报道《请伸出援助之手》。机遇来了!——因为这篇报道,中国华东电力集团公司做出决定:捐助10万元。
经过他的努力,社会给了这个濒临绝境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回馈:华东工业大学在承担了前期4万元医疗费的情况下,积极动员全校师生捐款6000余元;上海东方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方舟几次打电话到学校询 问情况。随后专程赶往医院看望,她本人捐赠了2000元;上海《青年报》头版头条报道了他的情况;淮阴师专政史系的团总支、学生会寄来了同学们的心意。
他的病得到了京、沪、汉三地新闻媒介的重视,牵动了千万人的心。
1999年2月,刘小宾得以进入骨髓移植的无菌仓。
刘小宾是好样的。他凭着对生命生活的无限留恋和强烈渴求,与死神与命运展开了不屈的抗争,他的一系列自救活动正体现了人性最本质的辉煌和灿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