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案例1 “自来水的生产流程”教学片断设计 苏教版专题1第2单元中涉及自来水的生产,虽然对于具体的工序,学生并不理解,但对于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如过滤、吸附、消毒等学生已经非常熟悉。此时可以按如表所示过程进行教学: 表 “自来水的生产流程”教学片断设计
通过以上方法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复习已有的知识,如氯气的杀菌原理;还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的原理知识,如明矾的净水原理、硬水的软化原理;还可以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方案、解释方法合理性的同时,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形成学化学、用化学的意识。 案例2 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 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验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是这节课的重点及难点。我先提出了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1:提供维生素C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铁溶液、碘水、淀粉溶液、NH4SCN溶液,请同学设计各种方案来证明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 学生很快得出3种方案: a.维生素C溶液和高锰酸钾溶液 b.维生素C溶液、氯化铁溶液和NH4SCN溶液 c.维生素C溶液、碘水和淀粉溶液 接着学生猜测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方案及猜想,最后得出结论。 这样做,课的结构是完整了,但是很有“记流水帐”的味道,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大胆地改变思路,提出了教学设计方案2。 教学设计2: 1.提出问题:提供试剂维生素C溶液、氯化铁溶液和NH4SCN溶液,请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来证明维生素C是否具有还原性。 2.设计实验方案并猜想现象 虽然只有三种试剂,但在做实验时不同学生滴加试剂的先后顺序极有可能不同,因而实验结果也会有差别。学生一共可以提出六种方案并猜测它们的实验现象。 3.表达与交流: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是否明显,操作时是否方便控制(比如会不会因为试剂的稍微过量而影响到了实验结果等)这两个方面来筛选方案,从而得出最佳方案。 4.进行实验:学生根据最佳方案进行实验。 5.解释与结论: a 维生素C能维持人体内+2价铁的存在,具有还原性; b 以后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实验方案的合理性。 上完课,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看似很简单的实验,可是不同的滴加顺序或用量,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该教学设计以实验探究为主,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我们试图得到一些建议,对在“化学与生活”模块中实施探究教学有所启发。
拓展延伸: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维生素C有较强的还原性,可将I2、Fe3+还原。它的生理功能与其还原性密切相关。维生素C易溶于水,易被氧化,遇热易分解。请同学们结合这些信息,思考以下问题: (1)你是否注意到父母在进行蔬菜加工或烹调时,他们是先切菜再洗还是先洗后再切?为什么呢? (2)在食用黄瓜时,为了减少维生素C的损失,根据维生素C的下列特性,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维生素在碱性环境中,易氧化分解。不耐热,在加热烹调时易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