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村学校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和途径

 
 

1.结合乡镇实情, 对教材进行本土化的“二次加工”

长时间以来,由于对课程资源的片面理解,认为课程资源就是“单纯的教材+先进的教学设备”。乡镇教师总认为教材是高不可攀、不可更改的教学内容, 因此这一块成了没有开发和利用的空间。从课程资源利用的角度看,“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话意在告诫老师们不能过分的沉溺于教材,当教材的“传声简”,把自己当成教材被动的“消费者”去“教教材”,而只能拿教材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媒介,并针对具体的校情、学情,大胆而有创意的对教材进行增删、改编和重组,把自己当作教材主动的“开发者”去“用教材”。“教学最好是从实地实物的观察入手,这就需要把乡土和学校周围的事物补充到教科书里去”,以“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 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的进行教学”。

如为了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带来强烈的视觉效果,全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化学与材料”章节中选取各类材料制品可谓琳琅满目,色彩绚烂、造型精致美观,现代都市生活的气息非常浓郁,这样的图片展示在城镇教学中可以说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为它们就是学生身边常见的高楼、玻璃幕墙、现代化厨房、时尚服饰、高档玩具的缩影。但是对于乡村学生而言,这一切都略显新奇,无法给他们提供很好的感性视角。在这种情况下,乡村教师可以进行大胆创编,引导学生通过参观乡镇砖窑厂、寻访桑蚕养殖户、了解农田保温窝棚的塑料薄膜的材料和质地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乡村生活同样联系紧密。

2.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乡土化教学设计

农村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城市学生相差很大,他们对很多新鲜事物的接受和理解需要时间和过程,对一些概念或原理的认知也没有城镇孩子已具有的先前知识或认知结构。教师应关注农村孩子的认知水平,不能过分倚重教参中的教学建议,在教学中作适切的针对性的设计。

如在“物质的量”教学中,城镇的孩子在学前阶段就建立起了“集合体”这个概念,在平时的生活中对集合体的概念也有一些初步的理解,“一打袜子”、“一令纸”等等集合体的应用也相当普遍,他们也能体会到利用集合体进行事件描述和计数所带来的简便之处,所以在教学“物质的量”时,教师不深究什么是“集合体”,一开始就让学生使用集合体对教材图片中各种生活物品进行计量描述,学生没有出现明显障碍;而农村的孩子对“集合体”这个概念的理解则十分的模糊,如果再按城镇的方式教,孩子学习起来相当吃力,而且效果也不好。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就降低教学起点,先启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明白“集合体”这个概念后,再动手操作。这样用农村学生所特有的知识经验为他们搭建一个合适的认知桥梁,学生就能自然过渡到教材知识的学习中,主动建构知识。

3.针对教具学具贫乏的现状,对生活或农用物资进行改造利用

针对乡村教具和学具的严重缺乏,而有些教具和学具又不能用农产品直接代替的现实情况,乡村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材料自制教具和学具。

例如让学生用收获的包谷杆或竹棍制作分子模型中代表化学键的小棒;用泥土、塑料泡沫、萝卜等做成长方体的底座、再插上筷子、穿上算珠、标上数位就成了计数器。这些自制教具和学具不仅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操作实验和自主探索能顺利进行,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对于农村中学来说,化学实验条件相对较差,仪器设备不全,药品供应不足, 很难满足实验的需要。为了保证化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能顺利开展,教师应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做好化学实验仪器的自制与代用品的搜集, 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化学药品的搜集教师平时要发动学生一起收集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废物,稍经加工就可作为化学实验物品。

例如:铜导线、废旧铜器皿代替铜,铁丝、铁钉代替铁,废旧电池外壳代替锌,铝丝、包装用的铝箔代替铝,用破热水瓶胆片放入稀硝酸中溶解可得硝酸银溶液,铜丝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可得氧化铜,精盐、建筑用生石灰、食用碱、食醋等都可作为常用的药品之用。

4. 开发“主题+专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丰富学习生活

乡土课程资源有其特殊性,对它的研究主要以活动形态为主,为学生提供一定空间,尝试使用适合学生,为学生所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引导他们在活动中探求知识,锻炼能力。选取能鲜明反映当地地理和社会生活面貌特征的内容和主题,进行乡土实践活动,或者以小组、个人形式进行专题研究活动,容易成为学生感兴趣的研究性话题。例如引导学生对当地的土壤进行酸碱性的调查,农民的肥料施用情况以及农药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讨论本地农业的基本现状。学生获得这些知识后,就能与家长讨论怎样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怎样正确地配制药液等。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很有帮助,同时也对当地农村的农业生产产生了相应的促进作用,二者兼得。

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集约化的丰富共享资源是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坚实基础,资源的开发和设计将是教师的一个关键性任务,教师有必要发动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共同开发乡土化教学资源和积累资源。因此,这里我们重点围绕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资源的开发展开讨论。

教师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围绕新课程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探究的专题,根据当地情况开发和积累资源,努力研制出更多的“预设资源”,广泛收集“相关资源”,注意整理和保存已采集到的资源,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作出系统的调查和登记,以利于形成相关的资料库。

以青浦区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教学资源的调查和收集整理工作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设计,不仅能让学生的研究思路比较清晰,而且使乡土资源得以多角度、深层次地发掘和利用,逐步形成“主题+专题”的研究系列。

表4-1是根据青浦区的区域资源状况,围绕新课程教材内容开发设定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资源的参考课题。青浦区近郊地区由于工业比较发达,研究性学习资源主要集中在化工生产和环境保护方面,例如青浦环保局、环境检测站等;远郊地区农业相对发达,工厂企业比较少,所以研究性学习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方面,例如农资公司、特种种植、土壤污染等研究性学习教学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课题的设计是关键的环节,学习的主题确定后,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口进行设计。同一主题切入口不同,研究的内容也不同。如在“环境保护”主题模块下,可以选择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城市环境污染等等主题进行研究。因此在课题设计时,还需要注意对主题模块的分解、细化、层层相嵌,呈现立体结构。如“青浦环境检测站研究性学习教学资源”主题的设计:

最后我们通过借鉴学科探究学习理论,剖析实际教学案例,深入了解乡土化研究性学习过程的重要阶段。

案例:青浦区研究性学习教学资源的应用案例

课题——青浦自来水厂生产过程的调查研究

一、说明

1.本研究性课题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同学自己组成小组,分工进行。

2.本研究性课题活动程序

a.选择研究课题

b.组成小组

c.小组讨论和分工

d.了解研究课题内容

e.小组讨论:订研究课题计划

f.制定调查和实验计划报告

g.实施计划

h.总结研究内容:撰写论文和制作作品

i.成果汇报

3.本研究性课题按对象和内容分为下列几个方面:




青浦自来水厂自来水生产过程的调查研究

水源的调查分析

青浦水资源情况的调查分析

自来水的生产流程

自来水生产流程的合理性的分析研究

自来水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化学知识

高中化学知识在自来水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自来水水质情况的分析

对生产的自来水进行常规水质分析

水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饮水质量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调查分析

自来水的传输过程

对自来水传输过程进行实地分析

自来水的二次污染

对自来水传输过程中可能引起二次污染的调查分析

自来水的使用情况

青浦区自来水使用情况分析

节约用水

对自来水在传输、使用过程中提出节约用水的初步设想

二、要求

1.每组分工要细,每个同学都要有任务,以小组集体活动为主,具体内容由不同同学负责完成。

2.分工有:

(1)负责组织活动和撰写论文

(2)资料查询,收集资料,记笔记

(3)制定调查和报告计划

(4)调查实验记录

(5)撰写调查和实验报告

(6)成果报告

(7)每个同学发挥自己的特长,创作作品表现课题研究内容的材料,说明成果

3.研究课题内容

a.调查青浦水资源的情况

b.调查自来水厂自来水的生产流程

c.自来水传输过程可能引起的二次污染

d.调查青浦自来水的使用情况,提出节约用水的初步设想

4.研究提示

a.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知识、资料

b.实地调查方式:问卷、访谈、考察等(注意收集资料、数据和论说证据(图片等))

c.取样并设计实验,分析,通过实验说明结论

5.参考资料

书籍类的关键词

a.自来水

b.水质、水污染

c.二次污染

d.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