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初中化学教学面向生活的教学建议

 
 

现阶段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与生活世界的融合还没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部分课堂教学未能分清教学和生活之间的界限,简单地用生活这一标尺去衡量和组织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教学目标方面,部分课堂教学以“学了就能马上在生活中用”作为第一法则,对教学的基础性认识不足;在教学内容方面,部分课堂教学硬性牵强地到生活中去寻找原型和范例,忽视了教学的理性基础和学生的理念世界;在教学过程方面,部分课堂教学一味地从生活中去复制活动环节和活动过程,没有对其加以合理的选择、加工和改造;在教学策略方面,部分课堂教学追求一种感官上的简单刺激和情绪上的原始体验,忽视了儿童的思考、探究、实践等环节,淡忘了教学的超越性和对学生可能世界的构建。如此一来,课堂教学将不再是课堂教学,有的只是自发、混沌、经验、直观的日常生活,课堂教学也最多只是一种粗俗的游戏而已。

为此,我们必须直面以上的种种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观念到具体教学实践层面全方位的努力,让我们的初中化学教学源于学生生活,服务学生生活,又能创造学生可能的未来生活。

1.注重教学内容广泛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化学教学面向学生生活意味着教学内容广泛联系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完整的生活,注重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学生的生活中存在大量与化学有关的素材,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根据学生情况,收集筛选素材,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当前的化学教材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人与环境、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内容,如新增了“海底可燃冰”、“车用乙醇汽油”等内容,在教材中运用了大量精美插图,涉及到与化学相关的安全知识、工农业生产、古代化学的发展状况、日常生活中化学知识的应用等。这有利于学生了解化学在人类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情况,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生活中人们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某些问题,在教学中化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广泛联系,使他们意识到不同知识之间是互相交融、互相支撑的,使他们了解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解决问题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通过化学教学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使学生通过学习化学不仅认识到物质的丰富多样性,而且认识到万事万物的规律性和内在统一性。在教学中应将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讲清楚,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学科的学科特点以及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的作用。

案例 生活中的酸

师: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最早接触的酸是哪一种酸?

生:醋酸

师:很好。那人类最早制得的酸是哪一种酸,有知道的吗?

生:硝酸

师:人类对酸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古罗马人、古埃及人将发酵的水果汁氧化,制得了食醋,所以人类最早制得的酸是食醋,之后人类才相继制得硫酸、硝酸和盐酸,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对酸的认识是从生活中来的,那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与酸有关的问题和现象,我们已学了许多有关酸的知识,能不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酸。(板书:认识生活中的酸)。谁能说出一些与酸有关的问题和现象?(学生回答)

师:我们昨天还学了环境中的酸雨,对不对?那好,你们对什么感兴趣呀?噢,对胃酸感兴趣,那好,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人体中的胃酸。(板书:人体中的胃酸)谁来说一下你所了解的胃酸?

生: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可以杀菌和帮助消化。

师:很好。(板书:HCl)胃酸的PH值在0.9-1.5之间,胃胀、胃痛吐酸水、反胃,那不舒服就要到医院看医生,医生就会说,你先去做钡餐透视检查,现在我想问一下,你对钡餐透视了解多少? (学生无人应答)

师:没有,下面老师来说一下钡餐透视。(板书:1.钡餐透视)现在提供这样一个信息:(投影)想一想可溶性的钡盐是有毒的物质。医生常让病人口服——做钡餐透视,病人不会引起中毒。

生:应该是硫酸钡。

师:为什么?

生:因为硫酸钡不溶于盐酸。

师:很好。(板书:BaSO4)(投影)甲同学认为服用碳酸钡也是可以的。甲同学对不对,为什么?我们先来做实验看一下,你可以做一下对比实验,做好的同学写一下化学方程式。 (指导学生实验)(学生做对比实验,教师请其中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并在黑板上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BaCO3+2HCl=BaCl2+CO2↑+H2O)

师:(投影)乙同学认为服用碳酸钡会使人中毒,还说如果误服了碳酸钡可以用泻药(MgSO4)来解毒,谁对谁错?为什么?请同学们继续做实验,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学生做实验,解答问题。)

师:实际上除了要考虑把有毒的氯化钡转化为沉淀,还要考虑生成的物质能够排出体外。下面我们来看一看钡餐透视的片子。(投影:一张胃溃疡病人钡餐透视的片子。指示并解释说明,进一步提出问题)你认为含什么物质的药可以治疗胃酸过多?为什么?

生:可以用碳酸钠。

师:用什么样的知识解释?

生: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气体和水。

师:好。可以用碳酸钠。下面两个人一组结合生活中的常识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把讨论的结果写在第2题上,开始。(学生小声讨论,写题)

师:(收答题纸)好,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同学写的。(投影各组的答案、请学生解释并分析讲解)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可以用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和氢氧化铝这几种物质,那么这些物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可以和胃酸反应除去过多的胃酸,而且考虑到这些物质的药理作用。

……

以上教学案例中虽然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关,但与学生生活联系并不是十分紧密,应说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说并不熟悉。因此没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虽然设置了学生实验操作、交流讨论等环节,但学生参与实验和讨论的热情并不高,因为学生在学习前面的内容时已经做过本节课所涉及的一些实验,或至少做过类似的实验。作为复习课,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不多,用一节课的时间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与学生不太关心的问题联系起来,不仅教学效果不好而且浪费时间。我们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必须注意所创设的问题是否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是否能使他们联想到生活中熟悉的情境。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他们关心的生活中的问题进而使他们联想到同类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并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2.关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构建

化学的基本观念的形成对学生而言是一笔终身的财富,也是化学教学面向生活的要旨。在学生学习化学的初中入门阶段,观念的形成教育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在新课程实施中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不可能是空中楼阁,也不可能通过大量记忆化学知识自发形成,它需要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中,需要将化学基本概念和具体知识相结合,渗透在教材内容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深刻理解和掌握有关的化学知识和概念,在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中不断概括提炼出来。

因此,教师在进行基于基本观念构建的化学教学设计时,要建立用化学基本观念组织教学的意识,教师首先应该领会出本节课要帮助学生构建的基本观念是什么,然后应该进一步思考这个基本观念的构建依托于哪些化学基础知识或者生活素材,通过设计怎样的学习活动、解决怎样的问题才能让学生一步一步体会出这个基本观念。也就是说要注意处理好基本观念和具体知识、教学素材之间的关系。善于将基本观念融合到具体的知识点中去,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对化学基本观念进行领悟,促进学生基本观念的构建。

3.关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学活动不仅是一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真实的生活体验过程。在回归生活教学的过程中,体验是学生个体的一个存在方式,是一种“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活动,它对于学生个体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学活动必须注重学生个体的真实生活体验,把教学过程从简单的知识授受转变为一个知、情、意全生命的活生生的教学过程。学生的知情的发展是在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中得以实现的。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接触到许多生活中用到的化学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对生活的作用,使学生不仅能用化学,而且能认识到自己在用化学。

4.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丰富的交往形式

交往是人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只要学生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生活、成长、发展,他们就需要交往。因此,回归生活教学就要重新理解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交往在教学和学生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动力作用。因此,回归生活教学决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授受过程,而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回归生活教学强调交往这一环节,就要求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

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看,教师布置作业和习题、学生记忆和练习。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少,提出疑问的机会少,相互交流的机会少,动手实验的机会少,互相合作的机会少。学生成了读书的机器,他们作为人的完整的人性被淹没在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和理性中。为了体现科学教育的人文关怀,加强在化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当前初中化学教材中穿插了更多“活动与探究”、“思考与讨论”等栏目活动。这就为教学中实行多样化教学方式提供了条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主体参与的空间,为丰富学生活动的内容以及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提供了机会。学生通过自学、实验、调查研究等方式学习,这就改变了以往教师一味讲授,学生一味听课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是值得大力提倡并付诸实践的。这有利于学生不仅从书本中学,更要从做中学,从与他人交往中学。

案例 “空气的污染与保护”教学

活动过程

1.对话导入

师:同学们都知道“天气预报”,今天老师想请你们看一段“空气质量预报”的录像。

生:观看录像

师:从这段录像中,同学们看出些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这段录像中可以看出,许多城市的空气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那么关于“空气污染”,同学们想知道和了解些什么呢?

生:自由提问

师生共同筛选,整理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分组研讨

师:在课前,我们分组进行了有关空气污染的专项调查,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把你们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
组内成员围绕下列问题展开讨论:

(1)自己是从哪方面调查空气污染情况的?

(2)你发现了空气污染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

(3)你有什么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

(4)你想向当地政府、环保等部门提出一些什么样的建议?

(5)组内撰写好调查报告。

3.集体交流

师:各小组分别将你们调查、研究的结果向大家汇报,倾听汇报的同学可质疑和提出不同的意见,也可提出自己感兴趣或想知道的问题,最后要看一看哪些组收集的资料最丰富,总结得最好,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最精彩。

分组汇报

(1)交流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情况

A.听取汇报

B.学生提问

例:汽车尾气中会有哪些有害物质,怎样处理?

C.汇报方派代表应答。(其他同学也可补充回答)

(2)交流工业废气对空气的污染情况

A.听取汇报

B.接受提问

如:白色废气和黑色废气哪一种污染严重些,你们是怎样知道的?

C.汇报方派代表回答

(3)共同归纳,总结出调查、研究结果

① 通过调查、研究、讨论、交流,我们发现了:

A.空气污染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空气污染的危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空气污染的防治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我们调查研究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打算课后怎样参与治理空气污染的活动?

上述教学案例从熟悉的天气预报入手,让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在师生的共同探讨下筛选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由于学生解决的是自己提出的问题,因而积极性非常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成果的过程,也在小组内进行,学生探究的方式也很丰富,动手、动脑,交流、讨论,与传统的学习方式有较大差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相互交流、讨论与合作,是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的活力。

5.注重挖掘化学知识的德育价值

新课程改革强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挖掘和利用化学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方面的相关材料。诚然一个人的道德品格情况无法通过纸笔测试加以考察,但它对人的发展和幸福生活有着重大影响,尤其是正处在意识懵懂的初中学生。因此教师一方面在教学设计中要留意相关材料。初中化学中有很多爱国主义、环境保护、化学家的故事等一些蕴涵德育价值的题材,应充分发挥其德育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化有形的说教为无形的引导,有效的德育不在长篇累牍地灌输,而在于润物无声的渗透和点化。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德育的教学契机,致力于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统合,通过面向生活的教学唤醒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意识,让学生学会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并在丰富的生活世界中学会关爱、尊重和理解,通过行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从情感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此外,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深化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外在美、化学规律的内在美的感受,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