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乡土课程资源筛选和开发的基本原则 |
|
1.因地制宜原则 从课程资源开发主体来看,目前主要依靠的是少数专家特别是学科专家,他们开发的课程在内在的学术性品质上一般都很优秀,但就课程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生差异性与多样性方面,往往存在着“适切性”不足的弊端。课程资源要适应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差异,反映其独特的特点和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就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现实生活是一部读不完的教科书,课程资源应有尽有。因此,农村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尽可能在学生视野中、在学生的活动中、在学生的生活中、在家乡的大自然中、在社区的物产中去开发。 2.因陋就简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坚持经济性原则,具体包括开支、时间、空间、学习的经济性。其中开支的经济性,是指用最节省的经费开支取得最佳效果,尽可能开发与利用那些不需要多少经费开支的课程资源。空间的经济性,是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尽可能就地取材,不舍近求远。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要坚持经济性原则。在目前条件下,不能奢求在物质条件上能够得到很大的改善。因此,农村中学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要坚持因陋就简原则,利用现有条件,积极进行创新,以求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但农村物质条件有限,有时无法满足所需的实验物资配给。因此,要在保证实验安全的前提下,使用低成本的实验器材和药品,教师和学生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进行化学实验仪器的研制和开发,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如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用废弃饮料瓶或小药瓶作反应容器。这样不仅能解决实验仪器和药品短缺的问题,而且能培养学生节约和环保的意识。 3.扬长避短原则 不管校内资源还是校外资源,农村基本上不存在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等课程资源,没有能力和条件开发一些代价较高的课程资源如科技设备、科技基地等,这是农村的劣势,我们不能在这方面强求,但农村有着丰富的乡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应予以重视。如在化学与农业生产,化学与生活等方面农村学校所在社区中就蕴藏着相当丰富的课程资源。可安排学生调查当地稻草返回的方法,讨论该措施对补充农田氮、磷、钾等元素的作用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出有益的建议;组织学生测定当地土壤的酸碱度,讨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或土壤改良的方法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