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教材中“生活化”内容教学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挖掘教材内涵,引导学生从化学视角讨论与化学相关的生活问题,强化化学基本观念教育。

如何让学生走入教材中陌生、抽象的原理或概念的文本描述铺设台阶, 引导学生登阶入室, 由现象深入本质,很好理解和学习化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形成正确的化学基本观念,这是我们研究化学教材,实现教材内容教学化的首要任务。

我们的新教材不仅注意帮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提供生活材料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培养运用化学知识对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做出解释、判断、进行处理的能力。

教材中化学原理、知识和方法的呈现方式多样化,除了文字描述之外,往往能设计“生活化”的情境,构建知识与学生生活体验的桥梁,教师必须能在教材设计的基础上,找到沟通两者的更多的桥梁和工具,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

例如,用化学观点来分析问题。从人体的元素构成的角度分析人们在生活中饮食营养的合理性。用化学知识解释问题。如从树脂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特点说明不同塑料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注意事项;从结构和性质特点说明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品的正确方法;从亚硝酸盐使人中毒的机理,提示用它做食品发色剂的控制用量的重要性。用化学方法来解决有关的生活问题。如让学生通过聚苯乙烯的解聚实验,说明某些塑料回收利用的可能性。

可以说新教材为我们进行抽象的化学概念原理的教学实践准备了很多教学情境预设,提供了相当的范例和启示。照葫芦画瓢固然省事,但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群体和教学现实环境,我们应该在教材“授之以渔”的基础上创设切合教学内容,与现实联系紧密,更重要的是与学生生活相对接的教学情境。

(2)用鲜活的生活情境作为教材辅助,为教学注入活力,使文本能对接时代,克服滞后的缺陷。

新教材倡导内容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和现代社会生活,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上力图真实反映社会生产生活的轨迹,注入更多的现代化元素,使教材内容与时俱进。但是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生活”也在变化着,教材较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教材中的材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得陈旧,不能反映当前的现实生活,不能很好解释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

就在我们还在专注于向学生介绍三大传统材料工艺时,新兴材料生产和加工技术已经不断涌现,并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虽然新教材适当引入了纳米技术、光纤电缆以及某些新型材料的介绍,但限于篇幅,教材呈现的内容和素材仍旧无法满足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渴求。这种滞后也会给学生认识现实生活带来障碍, 进而对教材知识的真实性产生疑问。因此就需要教师在将文本知识回归生活的过程中, 不仅要注意回归学生生活, 还要回归学生所处时代的生活, 将现实生活中的新内容与文本知识沟通、衔接和整合,使学生既能用文本知识来分析、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新变化与新问题,又能学到现实中的新知识与新材料。

(3)发挥教材栏目的教学功能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使其由被动接受转向体验感悟、思考探究、合作交流。

新教材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栏目,它们把生产生活中的实例、相关化学原理的介绍分析、学生的实验和探究讨论等活动、学习参考资料、学习拓展课题、学习方法指导等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教师可根据栏目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把课内、外学习活动结合起来,促进其学习方式的转变。

例如人教版的教材设置了“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栏目;鲁科版设置了“交流研讨”、“动手空间”栏目;苏教版设置了“各抒己见”、“请你决策”栏目,要求学生根据提示思考、讨论、进行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正确地判断、理解有关社会生活的问题。帮助学生在面对需要自己解决的生活问题时,做正确的决策,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与实践,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培养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4)利用教材中内容丰富的生活情境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既获得知识,也涵养品性素质,提升人文品位。

“课程生活化”不仅要让学生自主地走进教材文本,还要注重学生带着什么收获走出来。过去教学只强调知识的工具价值,而忽视其人文价值; 教师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思想的引导、个性的涵养、情感的激发与行为的培育。这种剑走偏锋、偏重一方的教学方式,虽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却未能让学生的思想品质及时跟进,人文素养相应提高。为此,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 要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要求教师要把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培育有机融合, 把传递知识技能同传递文化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有机统一,以实现学生能力提升与品性涵养提高的同步推进。要完成这一转变,需要教师准确选取教材中内涵丰富、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材料来创设情境,并利用其他来源的富含“多维元素”的生活素材为课堂学习注入更多的人文因子, 使知识传授能更多地渗透情感激励、价值引导和人文关怀,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涵养人文素养,提升人文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