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伴随着整个教育领域有关课程回归生活世界的呼声日烈,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教学研究的生命力在于贴近生活,指导实践。因此让更多的教师摒弃以往程式化的教学研究流程,构筑一个多元化的实践性强的教学研究模式,尝试从生活世界与教学实践中汲取营养,这对课程“生活化”在教学实施阶段能否真正得以落实至关重要。

教材是学生系统地学习学科知识的主要载体,是教师备课的基本素材,也是学校促进学生朝着既定方向发展的重要凭借。教材作为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工具,其重要性是任何时候都不容忽视的。上一讲中我们集中讨论了课程“生活化”的两大具体表现,即课程标准和教材在理念和内容上的重大变化。无论是全国教材还是地方教材,在课标指引的大方向上,在教材语言、知识和结构等诸要素上都有显著调整。教材内容是静态的,它是对教学内容的某种预设,教师必须充当教材与教育对象、教育情景之间的协调者。教师备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深入教材,对教材有所调整,在原来教材研究的套路基础上多关注教材中丰富的“生活化”教学资源,充分领会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挖掘素材的教学价值,融合教师的个人智慧,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经由加工处理和“教学化”过程转变为教学内容才能对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发挥实践指导作用。

本讲将主要来探讨教师如何利用教材,更好地理解教材呈现课程内容的方式,有效开发教材中精心设计的“生活化”课程资源,把文本中静态的信息转化成鲜活的能启迪学生的教学资源。

要对教材中“生活化”的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处理,主要从教材分析的角度入手。一般来说,对于教材的分析,可以有多条思路和途径,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分析教材与课程内容的关联,根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提炼“生活化”取向的核心内容主题,从而确定教材内容所属的生产生活范畴;另一方面分析教材内容与实际的教学情境和教学对象之间的关联,也就是联系教学实际,将教材中“生活化”内容情境化和对象化,针对教学情境的实际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对教材内容沿用、删改或者合理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