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概括化。 概括化处理教材是对知识、原理及其文字表述重新组织整理,形成新的系统和板块,或新的文字表述方式,使教材知识内容更加通俗易懂,以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和巩固相关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地浓缩所学的知识,对已学的知识进行联系,采取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分类,归纳、总结、概括,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地球运动”中部分知识点的归纳和概括: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那个半球一定是昼长夜,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太阳直射在哪条经线上,那条经线的地方时一定是12点;平分昼半球的那条经线就是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等。这些经概括化的结论性语言在解题中有重要作用。
七、练习化。 新教材中的常规练习比较少,因此,练习化处理教材,精讲巧练,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将教材内容设计成程序性练习,或结合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编制一些形成性练习或针对性练习,讲练结合,并通过练习巩固有关知识,加深对重点知识、原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如第1.1节(人类认识的宇宙)观看录像后,可结合教材设计如下程序性练习(此处略)。
八、专题化。 教材内容是分节编排,分课时进行教学的。受教学容量限制,每一堂课能解决的问题不一定能系统,有些综合性的内容最好利用一些小专题组织教学,即在学习完相关内容后,将教材内容重新整理,突出综合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巩固相关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第一单元第1.6节后,最好围绕“晨昏线图(太阳光照图)的判读及相关计算”组织一堂小结性专题课。主要教学要点有:光照图的类型及其判读方法,地理坐标、时区日界线、昼夜长短及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及变化、四季、五带、地转偏向力、自转和公转的速度及差异等相关内容的判断和计算。
九、研究化。 新课程计划已将“研究性学习”列为高中必修课。研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教学中,也应结合研究性学习将部分教材研究化处理,即引导学生围绕某个研究性课题来学习教材中的有关内容,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在第1.3节(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如上网),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主要研究课题如:空间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与前景等。
十、案例化。 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引进了很多案例,如南昆铁路的修建、北京西客站站址的选择等。案例教学有利于加深对抽象地理知识及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是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要进行案例教学,首先要将有关教材和内容案例化处理,即结合教材内容选择或编制一个相关案例,然后围绕案例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说明和论证有关原理与规律,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等。例如根据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组织学生探究太阳能热水器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太阳能。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在太阳能热水器的底部安装转盘,使其像“向日葵”一样始终面向太阳;也有学生提出,要给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活动支架,以便随着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调节热水器的倾角,以获得更多的太阳能。案例教学也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方法。
以上教材处理的方式具有较大的互补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灵活地选择或组合使用。总之,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对教材进行“活化”处理,使教材进一步与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相适应,以期达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