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高中地理教材处理方法建议
 
浅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活化”处理  

教材加工的方法:

(1)、深化。即深入开掘教材内容的学科思想,学科方法,或文化底蕴。

(2)、易化。即对教材难点作深入浅出的转化;

(3)、类化。即把知识点归属到一定类别中,从而将知识的范围放大,有助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简化。即把纷繁复杂的知识通过削枝叶突主干而使之简洁化,简明化,从而起到以简驭繁的作用。简化的办法一是提要,二是概括;

(5)、网化。即把教材内容组织成有层次的网络机构,使学生形成整体观念,清楚整体知识结构。

所谓“活化”教材,就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编排、教材文字、图表、练习等作灵活变通处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地理能力。 学生、教师和教材是构成教学系统的三大基本要素。在这个系统中,教材作为教学媒体,本身是“死”的,而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是“活”的,因此,教材和学生之间是存在矛盾的,只有解决了教材和学生之间的这种矛盾,才能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而解决这种矛盾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活化”处理,巧妙地把这“死”的教材变“活”,使教材的单一性与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相统一,使教材内容的科学性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相吻合。 与原版教材相比,高中地理新教材在知识、原理和规律的文字表述方面似乎不太明确,或不具体、不系统。这就给教师确定知识和能力目标时带来较大的难度,但也给教师创造性处理教材留有较大的空间。下面主要以高中地理新教材第一单元(宇宙环境)为例,谈谈“活化”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几种主要思路。

一、情境化。

学生看电影时,连续一、两个小时,一般能全神贯注,看后大多数同学能简要地复述其中的主要情节。其主要原因就是电影的情境抓住了他。教师教学时也可以把知识情境化,即教师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有目的地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素材,利用相关文字(如古诗词、谚语等)、图片、音像资料等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例如:第1.1节(人类认识的宇宙),可利用高中地理电视教学片(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录制,中央音像出版社出版)将相关知识情境化。这不但有利于把教材内容和实际情境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和原理,同时,还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智力发展。

浅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活化”处理  

二、直观化。

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从直观性开始的,生动形象的直观感知,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和理解。教师上课时要充分利用图表、演示实验、相关教具、CAI课件以及各种现代化电教手段,使教材上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立体化、动态化。这种方法有利于高效地解决教材中的难点,减少学生掌握抽象概念和原理的困难;同时,还可以透过直观的形象,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例如第1.2节(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用好“三球仪”或CAI课件,定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地球运动”中有关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等教学难点,最好要运用一些动画、课件(可从网上下载)或影像资料来加强教学直观性、立体化和动态化,这样能更有效地突破难点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图表化。

图文互换是地理教学和考试命题的常用形式,就教材处理来说用得比较多是将文字转换成图表,如示意图和比较表。示意图本身具有一定的情景作用,也是一种直观化方法,能比较简洁地表示或解释有关概念、原理和规律。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利用一幅类似正弦曲线的示意图来表示。又如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若用图示法解题,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列表比较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教材处理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最常用的教材处理方法之一。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采用列表比较的方法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更有利于加深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纲要化。

这是传统的教材处理方法,也是大多数教师最为常用的方法,在简化教材信息,突出重点,加强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与情境化和直观化处理教材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五、活动化。

活动化处理教材,就是将教材有关内容通过课外活动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在方案设计和活动实施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和原理,并使相关内容得到巩固、提高,加深和拓宽。这有利于将教材中的理论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也有利于在活动中产生新命题,扩大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培养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新教材的每小节后都有一些“活动”,给教师活动化处理教材提供了一些思路,但应灵活处理,不要局限于教材中的活动安排。例如:可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和地方时差的有关知识、原理,组织学生实测当地经纬度。

浅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活化”处理  

六、概括化。

概括化处理教材是对知识、原理及其文字表述重新组织整理,形成新的系统和板块,或新的文字表述方式,使教材知识内容更加通俗易懂,以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和巩固相关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地浓缩所学的知识,对已学的知识进行联系,采取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分类,归纳、总结、概括,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地球运动”中部分知识点的归纳和概括: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那个半球一定是昼长夜,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太阳直射在哪条经线上,那条经线的地方时一定是12点;平分昼半球的那条经线就是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等。这些经概括化的结论性语言在解题中有重要作用。 

 

七、练习化。

新教材中的常规练习比较少,因此,练习化处理教材,精讲巧练,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将教材内容设计成程序性练习,或结合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编制一些形成性练习或针对性练习,讲练结合,并通过练习巩固有关知识,加深对重点知识、原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如第1.1节(人类认识的宇宙)观看录像后,可结合教材设计如下程序性练习(此处略)。

八、专题化。

教材内容是分节编排,分课时进行教学的。受教学容量限制,每一堂课能解决的问题不一定能系统,有些综合性的内容最好利用一些小专题组织教学,即在学习完相关内容后,将教材内容重新整理,突出综合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巩固相关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第一单元第1.6节后,最好围绕“晨昏线图(太阳光照图)的判读及相关计算”组织一堂小结性专题课。主要教学要点有:光照图的类型及其判读方法,地理坐标、时区日界线、昼夜长短及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及变化、四季、五带、地转偏向力、自转和公转的速度及差异等相关内容的判断和计算。

九、研究化。

新课程计划已将“研究性学习”列为高中必修课。研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教学中,也应结合研究性学习将部分教材研究化处理,即引导学生围绕某个研究性课题来学习教材中的有关内容,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在第1.3节(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如上网),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主要研究课题如:空间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与前景等。

十、案例化。

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引进了很多案例,如南昆铁路的修建、北京西客站站址的选择等。案例教学有利于加深对抽象地理知识及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是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要进行案例教学,首先要将有关教材和内容案例化处理,即结合教材内容选择或编制一个相关案例,然后围绕案例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说明和论证有关原理与规律,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等。例如根据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组织学生探究太阳能热水器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太阳能。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在太阳能热水器的底部安装转盘,使其像“向日葵”一样始终面向太阳;也有学生提出,要给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活动支架,以便随着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调节热水器的倾角,以获得更多的太阳能。案例教学也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方法。

以上教材处理的方式具有较大的互补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灵活地选择或组合使用。总之,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对教材进行“活化”处理,使教材进一步与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相适应,以期达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