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国外高中地理教材评介
 

部分国家高中地理课程设置比较

国家 地理课时设置 说明
英国 占中学课时总量的10%,高中另增加选修地理课时。 规定所有公立学校5-14岁的学生必须学习地理课程,14-16岁的学生可以选修地理。
法国 初中、高中地理共12课时/每周。 高中阶段每年开设地理课,高中的第二、第三学年分文理班开设地理课程。
俄罗斯 初中、高中共11课时/每周,总课时达374节(不包括高中选修课)。 国家规定高中阶段,每个年级均开设地理课程。必修课程有俄罗斯自然地理、俄罗斯人口和经济地理、世界经济和社会地理。
日本 高中地理总课时为210节。

高中地理为限定选择必修课,分为地理A、地理B、地理ia、地理ib、地理ii。

德国 高中阶段地理课程共5-10课时/每周。 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每个年级每周都开设1-2节地理课,重视环境教育。
美国 高中地理课时由各地学校自定。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主要有“地球和宇宙科学”、“环境科学”、“经济地理”,可自由选择。
澳大利亚 高中地理总课时为220节。 高中阶段9-10年级地理必修课100学时,11-12年级分为预备课程和高级证书课程,课时均为120课时。

 

香港高中教材特点

由文达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出版的香港地理教材4A,4B及5册是根据最新香港中学会考地理科程编写的两年制中学课本,反映了香港地理教育的新思想和高中学段地理课程的新理念,新地理4A、4B教材主要是自然地理知识内容,新地理5是人文地理知识内容,下面对4A,4B自然地理教材的基本特点:



图 香港教材《New Geography》第16页

1.选择性

4A,4B教材内容有“系统与地图工作”“地:结构性地形与风化作用”“塑造陆地外形”“天气与气候”“生态系统”“灾害”“能源资源”7个部分,反映了教材对自然地理知识体系的选择与组织。其目的“旨在令学生认识自然地理的基本要点和重要概念,使他们明白自然环境是动态的,其形貌是不断变化的。此外,还强调各种变化的性质和成因,换言之,重点在于地球大气圈系统内,各系统之间不断的相互作用”。

2.有用性

如何将“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合理融合是地理教材编写应该注意的问题。香港的教材就很好地做到了二者的结合,在地理应用材料运用上十分注重香港的地方性,为学生提供可感知的地理,体现可知性,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对身边地理事物的敏感力增加迁移能力。如在大小比例尺地理内容中,分别用大小比例尺来展示尖沙咀地图,在波浪大小和强度内容中,以香港岛的海岸线为实例,说明波浪的大小取决于风的强度、风的持续期、吹程长度、水的深度的机理。

3.深入性

新地理教材的主题虽然只有7个,但是每个专题的展开则是深入的,从多角度多层次列举地理现象,解析地理联系,阐明地理原理,揭示地理规律。如“温度:天气和气候的一个要素”内容的展开是多维的,影响温度的要素:纬度、高度、洋流、云量的性质、风、坡向、昼夜长度、与海的距离等。

4.探究性

香港教材提供给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其中尤以“习作”方式较多。如“香港的喷出火成岩”课题中,习作设计为:香港有深成岩和火山岩,两者都是火成岩的名称。a描述这两种岩石的成因。b在香港,有一种岩形成较高的山,是哪一种?c为什么火山岩的晶体比深成岩的晶体小?

5.教学性

4A,4B教材的教学性是通过设计系列栏目来体现的。教材7个部分各分解为若干课题,每个课题的编写风格、栏目设置基本统一。以“天气与气候”中的凝结和降水课题为例,其体例如下:参考指引——教学因子——习作——教学因子,习作2——教学因子,习作3——教学因子——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历届会考题——课文要点。

6.简洁性

4A,4B教材的文字表述具有简洁、明了的特点,几乎看不到长篇累牍的课文段落。如天气的要素表述为“天气的要素有:温度、气压、风、降雨量、湿度、日照、能见度,图(表)15.2提供了香港1993年4月连续六天天气要素的记录数据”。学生可通过阅读图表记录,不仅能知道天气要素的组成,而且能理解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对天气的影响。

7.生动性

4A,4B教材图表数量很大,增强了教材的直观性,而且图表设计生动,照片精美,色彩鲜明,可视性强;文字部分印刷采用变换字体、兼用黑体等形式凸现重点内容或关键词组,增强了可读性、生动性。

台湾高中教材特点

1.凸显地理学习的应用性

台湾高中教材中,每个篇章中都设计了与主题相关的案例实材,凸现地理学的应用性。例如:在第3章“聚落体系”中,以“台湾地区地方生活圈的规则与配置”为题,说明“生活圈的构想”和“地方生活圈”的作用。

2.重视人地关系

第1章是人地关系。其中安排了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人地关系的理论3个论题。又在每个论题中进一步详细地介绍了相关内容,如人口与资源关系的论题中,说明资源枯竭的原因和资源保育的关系后,提出了资源保育的对策,介绍了“空气资源之保育”“水资源之保育”“土壤资源保育之保育”“野生动物之保育”“乡土植物之保育”等方法。这种按照人地关系理论发展和演变历史进程的系统介绍,对于高中学生全面理解人地关系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作用和影响有重要意义。

3.关注学生地理技能的形成

在编排上往往结合相关内容,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地理计算的技能、阅读和分析各种图表的技能,把掌握地理技能和解决地理问题结合起来。如在“都是分布趋势的度量”中,要求学生掌握最近邻指数的度量方法,推知都市分布形态趋向集中或分散的程度。

4.强化地理认知的科学逻辑

教材对地理课题的展开和地理我呢体的阐述采用纲目式分解和层次结构的形式,注意强化地理认知的科学逻辑,便于学生建构起较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如第三章聚落体系,安排有中地理论、城乡关系、都市间距和都是计划、生活圈共四节内容。每一届内容都围绕几个子目分层展开。

5.采用原理与案例结合的方式

教材采用了原理与案例结合的方式,把人文地理或经济地理原理同社会实践相结合,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如在第4章区域开发和国土开发中,列举“台湾区域开发不均的现象”“台湾的新市镇开发”“鲁尔都会区计划”“台湾地区的区域计划”“日本的国土综合开发计划”等为案例,论证区域开发和国土开发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

6.贯穿地理学习与研究的方法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意贯穿地理学习研究的方法。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问题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如第3章聚落体系第四节生活圈中“人口集中都市的问题”的论述,列举“地价高涨”“违建问题”“贫民窟”“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公共设施不足”6个方面的分析过程。

7.创设再学习的空间

教材在每章后面设置了注释栏目。注释栏目就其内容而言,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课文中出现的核心词或关键词进一步解释。二是对课文中的某些问题进一步展开讨论。这些进一步解释和进一步讨论为学生的再学习、再研究留下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