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国外高中地理教材评介 上一节 返回
 
二、国内外高中地理教材对比分析  

1、 教材内容选择的比较

中外地理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是比较一致的,都涉及自然地理环境、自然灾害防治、自然资源利用、产业活动及其布局、环境保护和区域发展等。但在一些方面,中外高中地理教材却有所不同。

(1) 国外高中地理教材在涉及区域地理学习内容时,较多侧重人地关系的理论,对问题的关注相对不足,而国外高中地理教材则更多地聚焦具体问题的解决。

如:英国的《探索地理》教材,在“富国和贫国”专题里,以布基纳法索为例,专门讨论贫穷国家(地区)的经济和贫穷问题与原因。目前,世界上存在许多诸如饥饿、瘟疫、贩毒、艾滋病、战事纷纷等问题,尽管这些问题都有社会、政治、经济等原因,但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背景,地理教材应该对它们做出阐述,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与社会“热点”培养社会责任感与良好道德。

(2) 中外高中地理教材在内容的完整性和深入性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国内教材对某一问题的叙述比较完整,如关于农业区位的因素,注意罗列气候、地形、土壤、市场条件、交通条件,政府政策等,但往往缺乏结合实例的深入讨论;关于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材一般介绍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但对如何实施这些措施的具体内容则是一带而过。国外高中地理教材对某一问题的探讨比较深入,但仅局限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没有面面俱到。例如:对核能的利用,英国的一本《区域地理》教材,以法国为例,讲了法国发展和点的必要性(因几种常规能源均不能满足需要),法国核能发电的历史毛病进一步探讨法国核能工业面临的种种问题(费用昂贵、使用到期后拆除核反应堆还要花费大量资金;干旱对核能发电的影响;电力需求增长不像预期那么大;随着反应堆数量的增加,以外事故的风险也在增加)。可见噶教材并没有系统完整地阐述核能发电的优越性、世界核电分布、本国核电分布、核电站区位因素等,但对法国核电工业的探讨却是比较深入的。又如,德国教材《环境的组成》打破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束缚,抓住地理学科的关键问题,特别是现代地理学的实际问题(如社会地理问题、生态问题、城市问题、环境问题等),采用范例法与专题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

(3) 对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中外地理教材均有涉及,但国外高中地理教材所花的笔墨更多,篇幅更长。

例如,关于酸雨问题,国内的教材一般用2-3页讲酸雨的危害和防治,而国外教材都讲得较为系统而细腻,如英国的《探索地理》第3册用了12页之多的篇幅讲了大气污染的严重性,什么是酸雨、酸雨的形成、酸雨的危害、为什么说酸雨是全球性问题、酸雨的防治等。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国内教科室手篇幅的限制有关,另一方面因为专门开设了“环境保护”的高中地理选修课。

(4) 中外地理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均注重实用性,国内新编的高中地理教材在这方面比以往有很大进步,但国外体现得更突出。

例如,美国的《地理科学》在“大气”单元中,一是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如海陆风、山谷风、飓风、美国的抵押、露、霜、雨、大气污染等内容均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而是突出技能的实用性,在“大气”单元中,编写了近20节技能方面的内容,如温度计、气压计的使用,风、气团、雨量的观测,天气图的绘制与阅读,雷暴的预报,现代化的天气瘀斑等。而国内教科室的内容相对显得薄弱。

二、国内外高中地理教材对比分析  

2、 教材内容组织的比较

(1)“现行组织者”在教材中的体现,中外教材存在一定差异。

所谓教材中的“先行组织者”,是指教材中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支撑性材料(生活经验与铺垫性知识)。国外教材非常重视让“先行组织者”先行,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素材,而国内往往是抽象概念先行,是学生索然无味。美国的《地理科学》每节内容前都安排了学习导入,“导入”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颇具匠心、富有特色,或者通过一个小实验,激发兴趣、引起思考。如为了得到“锋”的概念以及“锋”是如何形成的印象,让学生联想“你在NBA赛场上看到股被称为‘锋’的运动员么?”并要求学生用水代替空气,进行一个模拟实验:在一个长方形的鱼缸里,插入一个硬的不漏水的各班(木板或塑料板),把浴缸分割成两半,同时要求它是可抽动的;配制滴入蓝墨水的浓烟液体,它代表‘冷气团’,另一侧倒入‘暖气团’。准备观察抽出隔板后的现象(抽隔板是要尽可能平滑流畅)。让学生描述最初几秒里形成的“锋面”(蓝色水与红色水的交界面)的状态,在描述以后的‘锋’,并解释它之所以这样的原因。

(2)“探索活动在前,探索活动贯穿”的教材内容排列方式,在国外教材中比较突出,而国内教材相对比较薄弱。

国内不少高中地理教材,大多是知识陈述后安排探索活动,从认知方式上将,主要采用“从一般到个别、从普遍到特殊”的演绎法,而较少采用“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的归纳法。如美国的《环境科学》在“土壤与土壤资源”一章开始,就安排了“包装物中有什么“的课题研究活动,要求学生“去超市时,留心各种包装物,并思考它们是什么成分组成的,丢弃后会对土壤产生什么影响”。国外教材十分重视学习中的过程,设计过程中活动,如美国《地表形态的改变》教材中有一节,以“泛滥平原上的房屋保护”为例的探究活动贯穿教材的始终。“美国至少有1千万的家庭生活在泛滥平原上。生活在河边是很诱人的。河边的土地往往很平坦,易于修建房屋。因此现在有许多人生活在泛滥平原上,洪灾的损失也增长了。沿河的社区要想减少洪灾损失。他们想知道如何保护已在泛滥平原上的人和房屋。他们也想要知道如何组织更多的人般王泛滥平原。”教材围绕上述案例讨论了“政府是不是应该承担洪灾保险”“在易泛滥地区大兴城市建筑合理么”“怎样保护泛滥平原上的生活环境”“怎样鼓励大家搬到更安全的地方”等问题。

(3)主线教材内容与辅线教材内容的配合,国外教材在这方面较有特色,而国内教材几乎没有体现。

有些国外教材在正文结束后,还附有“现实生活中的科学”“科学领域的工作者”“连接相关科学”等辅线教材内容。如“真实生活中的科学”系列中有这样一段“治理垃圾”的内容:美国每天产生2亿吨垃圾,固体垃圾很多年都采取填埋处理的办法。大多数飞舞是有可降解的成分组成的。随着垃圾的腐烂,在填埋场就又有空间可以填埋新的垃圾了,然而,近50年,一些新的、永久性的物质进入了填埋场,我们的填埋场就要被填满了。我们该如何处理这些垃圾呢?普通的处理办法是焚化、燃烧和海洋填埋。焚化可以节约填埋场地,利用其产生的能量转化成热能和电能。然而这也增加了空气的污染,一定要用特殊的过滤方式限制这些污染物。向海洋中倾倒污水和其他废弃物极大威胁着海洋环境。循环再利用是减少废物的问题。此外,废物还可以沤制肥料。沤制肥料是利用腐烂的有机废物作为一种天然肥料。又如。“科学领域的工作者”系列中有这样一段“水净化检测师”的内容:净化水检测师在水处理工厂工作,他(她)操纵和维护水厂的设备,做净化水的样本实验。水样本被用来检测杂质含量。检测师也负责检测水中大量的化学物质,检查水中含有氯和其他化学物质的含量,确保它们在人们可利用的合适的水平上。如果要成为水净化技师,必须具有高中学历。净化水检测师通过实践学习他恩的业务。一些净化水检测师要在技术方面学习两年。安排辅线教材,对于弥补教材正文没有涉及或难以涉及的但却有意义的内容,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教材内容呈现的比较

(1)国内外教材均十分重视图像在教材中的功能。

教材中的图像不再仅仅以辅助性的直观手段出现,而像正文文字那样成为知识与技能的载体,这已经成为教材发展的共同趋势。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联系,如果借助于图像来表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材编写者都追求图文结合、以图释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讲,图像比文字的组织更为重要,当教学内容确定后,首先需合理设计图像系统,然后再围绕图像组织文字。这与传统教材“先有文,再配图”的编写程序不尽相同。国外高中地理教材的图像表达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地图、遥感影像、景观图片、示意图、统计图、漫画等,一般占到教材篇幅的近1/2左右,比如,新加坡高中教材在“天气系统”单元内,用图画(南极地区与撒哈拉地区)说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各不相同,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国外教材在丰富图像类型的同时,还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图像进行美术加工。例如,立体效果、渐变效果、合成效果等都已普遍应用与中学地理教材的图像绘制之中。现代中学地理教材一般都采用彩色印刷,对于图像的设色也很讲究。淡红、浅黄、淡蓝等色成为多数教材图像的主色调,以使教材在总体感官上显示出浅淡、素雅、明快的特点。从图像所占比例来看。国内有的高中地理教材已经高于国外教材,但图像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图突出重点不够,信息偏多;图像印刷不够精美,色彩的和谐性较差;示意图表达能力欠缺等。

二、国内外高中地理教材对比分析  

(2)文字表达与栏目设置方面,国内外教材各有特色。

A 笔调亲切,语句浅显。国内高中地理教材的文字表达虽然追求严谨但活泼不够,学科味道太浓、难懂,比如“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的提法令人费解。国外的家可是注意在深入浅出上下功夫,把比较深的知识都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因而读起来亲切,似乎是老师在进行娓娓动听的讲解。这种亲切的谈话式的文字,在我们的教材中是不多见的。如美国《地球科学》的表述:“你可能已经在科学常识中了解到海平面的气压大约是每平方英尺15磅或者是每平方厘米1克。你可能也了解到气压的形成简单说就是整个大气的重量。在”地理科学“中,我们为什么还要研究气压呢?一条理由是气压的差异会引起地球上的风,另一条理由是气压的日变化与天气的日变化是有关的。由于这两条理由,气压的研究在天气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

B文字表达手段多样。

①证明:教材经常正面提出一些正确的结论或论题,然后在进行论述,最后牢固确立某一正确的理论。如:“晴天中午总是阳光最强烈的时候。尽管如此,最热的时间却总是在下午。这是为什么呢?”

②反驳:教材优势也提出一些不正确、不全面或似是而非的结论或论题,然后一次为把,进行有的放矢的批驳,一起从反面的角度加深对观点的理解。如:“在同一条纬线的所有地点得到相同的太阳能。这样说,他们具有相同的温度?不,完全不对!……”

③列举:教材在阐述某一问题时,通过一个具体实例,使学生获得深刻印象。如在讲季风成因时,例举了亚洲的例子,并找中指出“印度、印度洋,东南亚上空的疾风是世界上发育最好的疾风”,同时还例举了一些风向季节变化不如印度明显的丢,如北澳大利亚、南非、西班牙与美国东南部。

④假设: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从多侧面或多角度去领会某个问题。如“假如地球是平坦的,那么任何地方的太阳高度角是相同的。但是地球是圆的。”

⑤比喻:如把大气比作问世的玻璃顶棚,把龙卷风比作漏斗,把它的旋转比作陀螺。

⑥设疑:教材中有时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现成的答案,它们的解答需要运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连锁思维。如“通常夏季一天中最热的时间要比冬天晚,为什么?冬季一天最冷的时间要比夏天晚,为什么?”

C栏目丰富,功能清楚。国外高中地理教材的栏目大致有“探索(导入)”“链接”“活动”“学习指南”“小实验”“动手做”等栏目,这栏目各自的功能定位比较清楚,比如“链接”的作用体现在地理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上,“小实验”的作用主要是进行各种地理实验,“活动”主要是包括“分析”“推理”“归纳”“比较”“判断”等在内的地理思维活动。目前,国内高中地理教材栏目设置也是十分丰富的,如“阅读(知识)窗”“活动”“案例分析”“问题研究”等。与国外相比,国内教材栏目中的研究型学习的力度较大,而动手做的内容,与相关学科联系的内容稍显薄弱。

(3)在作业系统上,国内外教材的体现是不同的。

美国《地理科学》具有较为完整的作业系统。每章后面附有三部分习题:一、基础性问题。它的作用是系统复习、巩固本章知识,一般难度较低,答案有明确的查处(提示你从相应的“节”中去查找)。二、拓展性问题。这类问题综合性强一些,不像上面那么单一,回答这类问题要联系教材中的前后知识,难度较高一些。三、探究性活动。这类作业要求在基本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与研究能力。这类习题有些是开放性的,没有标准答案,常选择当代社会中的重大问题火热点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上述三部分内容体现了渐进的三个阶梯。目前,国内教材在节后、章后一般不集中安排联系,因为类似作业的活动内容已经在每一节(学习过程)中呈现。

小结:

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立足于培养地理素养、启迪多元智能,挖掘自我发展潜质;教材内容的组织要紧扣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重大问题,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教材内容的呈现要努力创新,图文并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