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字表达与栏目设置方面,国内外教材各有特色。
A 笔调亲切,语句浅显。国内高中地理教材的文字表达虽然追求严谨但活泼不够,学科味道太浓、难懂,比如“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的提法令人费解。国外的家可是注意在深入浅出上下功夫,把比较深的知识都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因而读起来亲切,似乎是老师在进行娓娓动听的讲解。这种亲切的谈话式的文字,在我们的教材中是不多见的。如美国《地球科学》的表述:“你可能已经在科学常识中了解到海平面的气压大约是每平方英尺15磅或者是每平方厘米1克。你可能也了解到气压的形成简单说就是整个大气的重量。在”地理科学“中,我们为什么还要研究气压呢?一条理由是气压的差异会引起地球上的风,另一条理由是气压的日变化与天气的日变化是有关的。由于这两条理由,气压的研究在天气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
B文字表达手段多样。 ①证明:教材经常正面提出一些正确的结论或论题,然后在进行论述,最后牢固确立某一正确的理论。如:“晴天中午总是阳光最强烈的时候。尽管如此,最热的时间却总是在下午。这是为什么呢?”
②反驳:教材优势也提出一些不正确、不全面或似是而非的结论或论题,然后一次为把,进行有的放矢的批驳,一起从反面的角度加深对观点的理解。如:“在同一条纬线的所有地点得到相同的太阳能。这样说,他们具有相同的温度?不,完全不对!……”
③列举:教材在阐述某一问题时,通过一个具体实例,使学生获得深刻印象。如在讲季风成因时,例举了亚洲的例子,并找中指出“印度、印度洋,东南亚上空的疾风是世界上发育最好的疾风”,同时还例举了一些风向季节变化不如印度明显的丢,如北澳大利亚、南非、西班牙与美国东南部。
④假设: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从多侧面或多角度去领会某个问题。如“假如地球是平坦的,那么任何地方的太阳高度角是相同的。但是地球是圆的。”
⑤比喻:如把大气比作问世的玻璃顶棚,把龙卷风比作漏斗,把它的旋转比作陀螺。
⑥设疑:教材中有时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现成的答案,它们的解答需要运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连锁思维。如“通常夏季一天中最热的时间要比冬天晚,为什么?冬季一天最冷的时间要比夏天晚,为什么?”
C栏目丰富,功能清楚。国外高中地理教材的栏目大致有“探索(导入)”“链接”“活动”“学习指南”“小实验”“动手做”等栏目,这栏目各自的功能定位比较清楚,比如“链接”的作用体现在地理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上,“小实验”的作用主要是进行各种地理实验,“活动”主要是包括“分析”“推理”“归纳”“比较”“判断”等在内的地理思维活动。目前,国内高中地理教材栏目设置也是十分丰富的,如“阅读(知识)窗”“活动”“案例分析”“问题研究”等。与国外相比,国内教材栏目中的研究型学习的力度较大,而动手做的内容,与相关学科联系的内容稍显薄弱。
(3)在作业系统上,国内外教材的体现是不同的。 美国《地理科学》具有较为完整的作业系统。每章后面附有三部分习题:一、基础性问题。它的作用是系统复习、巩固本章知识,一般难度较低,答案有明确的查处(提示你从相应的“节”中去查找)。二、拓展性问题。这类问题综合性强一些,不像上面那么单一,回答这类问题要联系教材中的前后知识,难度较高一些。三、探究性活动。这类作业要求在基本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与研究能力。这类习题有些是开放性的,没有标准答案,常选择当代社会中的重大问题火热点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上述三部分内容体现了渐进的三个阶梯。目前,国内教材在节后、章后一般不集中安排联系,因为类似作业的活动内容已经在每一节(学习过程)中呈现。
小结:
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立足于培养地理素养、启迪多元智能,挖掘自我发展潜质;教材内容的组织要紧扣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重大问题,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教材内容的呈现要努力创新,图文并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