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活动设计的思路分析案例
一、问题启发思维,创建学生学习的平台。
思维起始于问题,每节课后大量的启发式问题,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训练,如:必修I第44页中“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第45页“为什么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不如月球表面大?”第56页“若锋面两侧的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会发生什么情况?”等。高中生已经具有基本独立的学习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他们。学习精神会比在课堂上听的多效果好。
二、利用活动中的图片直观激趣,让学生学会以图释文。
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它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特殊功能。新教材中大量的彩色照片、示意图、分布图、景观图等图像资料,先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兴趣,进而让学生在看途中发现其中你哦那个所的地理信息。例如必修I第31页“一些常见的矿物质插图”、第39页“华山西峰千仞峭壁”、第40页“日本富士山”“地震裂缝”、第42页“三幅地标形态景观图”等。
三、利用活动中的材料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教材中有关知识的资料,让学生学会从众多途径获取需要的地理信息,并学会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如必修I第11页“收集有关人类进行宇宙探测,特别是在生命探索方面所取得成果的资料”、第44页“收集流水、冰川、风力、波浪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照片,比较它们对地形影响的异同”、第68页“收集材料,尝试解释中生代恐龙灭绝之谜”。
四、利用活动中材料案例分析题提高趣味性,实现课本内容到高考题的转换。
课后活动中的一些案例材料,对于促进知识的理解,提高趣味性有很大帮助。如:必修I第68页“阅读中生代恐龙灭绝的证据回答问题”、第85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第89页“阅读丽江古城的有关材料,回答问题”、第90页“阅读塔里木盆地的绿洲有关材料,回答问题”等。
高考中,材料分析题是很流行的,它广泛地出现在政治、地理和历史的试题中,甚至语文的材料议论文也可以说是材料分析的一种。因此,充分运用材料合理和材料,是考生获得答案的一般途径,例如:必修I第93页“阅读兰州市有关材料,回答问题”、第100页“阅读天津海滨平原在两种方案下海平面上升到高度的材料,回答问题”、必修II第28页“阅读城市区位材料,回答问题”等。
五、利用活动中的表格归纳总结相应的知识,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
课堂小结的形式很多,课后活动表格的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例如:必修I第56页“锋面与天气”、第57页“气旋、反气旋与天气”、第67页“生物发展阶段填表”、第80页“填表比较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与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第102页“收集资料,填写下表”、必修II第31页“分郊区的主要功能,完成下表”等。
六、利用活动中提供的讨论辩论题为学生合作学习搭建平台,利于学生求异思维发展。
教材中讨论辩论活动的安排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舞台,在合作学习的同时,又促进了求异思维的发展。例如:必修I第15页“讨论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有利于不利”、必修II第10页“马尔萨斯人空学说的辩论”、第14页“地球人口关三种观点的辩论”等。
七、利用课外活动中课外时间题推进素质教育,加速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形成。
教材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时间活动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地。不仅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深化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必修I中第9页中”观察月相、第13页“参观大棚作业”、第18页“用观测日影的方法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经度”、第33页“野外采集演示标本,并确认其名称、分类、矿物成份、主要用途等”。
八、利用活动中所提供的调查报告,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
调查报告撰写活动即可以增加学生地理学习的趣味性,也可以激发他们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写小论文的过程,积极踊跃查阅资料、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来阐述一己之见。例如:必修II第44页“撰写一个熟悉城镇主要环境问题及解决方案的调查报告”、第57页“撰写加速家乡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第66页“撰写家乡农业生产活动情况及合理建议报告”、第93页“以简短文字写出土壤污染产生的原因和可能的后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