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 在地理课堂中利用案例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有益于思维能力的训练, 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地理 2》中案例的设计为案例教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但由案例走向案例教学还有一个教师创造的过程, 对这些案例的教学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把握案例的教学功能。
教科书中的案例不同于
单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阅读, 它与正文—样承载有特定的
功能, 在教学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但是教学中对案例的处
理又不同于正文, 教师始终要把握好一点: 案例只是分析原
理的载体, 案例本身不是终极目标。在教学中对于案例所提
供的资料只能作为分析的素材, 它所要说明的地理原则和
规律才是需要学生去理解和运用的。为了用好案例的素材,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进行充分的分析和挖掘, 把案例情境
化, 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进行教学互动, 引导学生分析和
讨论案例, 最终帮助学生建立案例与原则之间的密切关系。
2.对案例教学的灵活处理。
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习惯, 教科书中印证型案例一般安排在正文之后, 这只是教
科书编排的顺序, 不代表教学的顺序。对案例的教学安排,
可以安排在正文之后, 也可以先行分析案例, 通过案例的分
析引出新知识, 归纳出一般的原理和规律, 这对于学生思维
能力的训练也是有益的, 但这需要教师做精心的准备, 控制
好教学的节奏。除了灵活安排案例学习的顺序外, 有条件的
教师也可以利用具有同样说明性的其他案例来代替教科书
中的案例, 开创个性化的教学。
3.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利用教科书提供的
案例或其他案例开展案例教学时, 还要注重学生地理能力的
培养。教科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是独特的, 会有局限性, 在学习了一个案例后, 还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下, 运用已学的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和规律, 自主进行分析、归纳, 增强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即教材不直接叙述教学内容,而是通过对某些典型案例的分析,使学生从中感悟和体会出其中的道理。如教材以加利福尼亚州的农业发展作为典型案例,使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中主动建构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布局的知识,通过案例的启示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又如,教材打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教材编写模式,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来引导学生认知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以及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体现范例性课题的原则,引导学生的认知、发展,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需要。在使用新教材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主动建构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技能,通过案例的启示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挥教材“范例性”功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